博物館疲勞

博物館疲勞

博物館疲勞,主要指觀眾在參觀過程中逐漸出現的精力耗竭,注意力渙散,認識活動機能衰退和產生疲勞感的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博物館疲勞
  • 外文名:Museum Fatigue
  • 學科:心理學
  • 主要用於:博物館陳列
  • 影響因素:環境、建築、陳列
  • 措施:採取中斷性參觀
  • 相關:觀眾行為心理
定義,影響因素,環境因素,建築因素,陳列因素,措施,節能原則,恢復原則,誘導原則,參與原則,

定義

所謂“博物館疲勞”,主要指觀眾在參觀過程中逐漸出現的精力耗竭,注意力渙散,認識活動機能衰退,產生疲勞感的現象。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導致疲勞的原因包括力源消耗,生理化學機理變化、疲勞物質積累和中樞系統的變化等。其發生的次序往往先是中樞神經系統疲勞,隨後是反射神經系統疲勞,使注意力的集中度和靈敏度降低,這之後則是肌肉的疲勞。包括象斯考滕所描述的現象:腦袋象塞滿棉絮一般昏沉,腿仿佛鉛錘一般沉重、腳跺又酸又疼。疲勞的產生不單是生理活動的結果,往往也受到心理條件的嚴重影響。心理因素引起的疲勞往往迭加於由生理因素引起的疲勞之上,使人不但感到體力不支,而且心情不安,情緒不穩定,甚至出現畏懼心理。博物館疲勞是妨礙觀眾繼續參觀的重要原因,並且降低了參觀的學習效果。博物館應當通過自己的努力,儘可能防止觀眾由於參觀造成的視力、身體的損傷和精力衰竭,增加有效陳列注意力,延緩疲勞發生的時間、降低疲勞的程度。

影響因素

環境因素

博物館作為一個學習場所,需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無論是室內還是戶外,聲音超過一定分貝,必然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在日常生活中,那種持續的低沉的隆鳴聲很快會使我們昏昏欲睡、偶爾劃出的尖利聲音則使我們心情變得緊張和焦慮。室內噪音的產生與建築設計,尤其是地板材料有關,我們將在建築中討論。而在那些人口集中、交通繁忙的鬧市區的博物館中經常能感受到的噪音,則屬於壞境質量的範疇。在這種場合,必須採取相應的隔音措施。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開闢一個與交通幹線相分隔的空曠的廣場,也可以修築一道幫助隔音的屏牆。此外還應在建築主體的材料選擇上考慮牆體的隔音效果。鋼筋混凝土因為隔音效果不佳而受到批評。布魯諾·馬拉喬里曾談及兩種隔音方法:一是將軟木條鑲嵌在壁內,在牆上塗一層石棉、雲母或木漿;另一種較新的方法是利用塑膠和玻璃棉的合成樹脂板。降低環境質量從而使觀眾易於感到疲乏的另一個因素是空氣過分混濁。在那些靠近工業污染源的地帶,空氣中夾雜大量有害物質和刺激性氣味,如煤焦油、硫磺等,空氣中的有害成份大大超出正常數值。這不僅會影響展品的保護,而且也有損乾觀眾的健康。造成空氣混濁的另一個原因則是觀眾在參觀過程中吐出的二氧化碳,尤其是在採用人工照明的封閉空間中。教育心理學的實驗表明,學生在教室里注意力下降與空氣濁度的增長有關。這一點同樣適用於博物館教育。要在這方面提高環境質量,除了在選址方面以保證展覽空間空氣的純潔和新鮮。要更謹慎外,還應環繞博物館建立一道能起過濾作用的綠色帶,以及加強室內的通風。以保證展覽空間空氣的純潔和新鮮。

建築因素

從建築的角度看,可能導致和加劇“博物館疲勞”的因素,包括樓層、展覽空間的分割與組合形式、採光方式、室內裝飾以及地面處理等等。將展廳設在較高的樓層上,或者將展線沿樓層依次上升設計,都會不必要地耗費觀眾的體力,尤其是對年老體弱的觀眾。在後一種情形下還可能中斷展覽內容的連續性。所以,在博物館,應當反對在較高的樓層上布置陳列。展覽空間的形狀分割,在我國一般都是採用矩形。這一方面會帶來一種千篇一律的單調感;另一方面,直角對觀眾不能帶有某種強制的意味。這會在觀眾心理上產生消極的影響。在許多博物館,採用一種對觀眾而言更輕鬆自由,也更民主的方式,即通過臨時性的空間處理,創造出在形狀上豐富多樣的展覽空間。同樣,展覽空間組合也應堅持在統一性前提下的多樣化原則,以克服單調和困感造成的觀眾心理上的倦怠。例如,如果在一筆直甫道的一側重複安排展廳,使觀眾反覆地按某種單一的方式出入,就會出現上述的現象;另外,兩展室也應防止那種能互相對望的所謂“套筒”式組合,它會給觀眾帶來一種雜亂、無序和不安全的感覺,從而分散了注意力。在展覽空間處理方面還應注意提供休息的場所,並利用“透明”的部分“借用”戶外幽美的自然景色,以克服持續封閉空間帶來的壓抑和沉悶,使觀眾保持持續的新鮮感。

陳列因素

對觀眾來說,即便在環境和建築方面有諸多缺陷,如果博物館提供高質量的陳列,便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彌補。而由陳列質量引起的索然和疲乏,則很難有什麼補救的方法。這裡所說的質量,包括陳列的技術處理、內容安排及藝術的感染力等。陳列的技術處理涉及到如何確定陳列帶和陳列密度。所謂陳列帶,是指根據人體平均身高和視平線確定的展品布置的空間範圍。超過這個限度,觀眾很容易感到疲勞,甚至會造成視力和身體的損傷。要提高觀眾參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重要的是為他們提供“參與”和“投入”的機會。缺乏參與會使觀眾產生一種被動的、局外人的感覺。這不僅不可能調動觀眾的學習熱情,相反,根據麥克魯漢的研究,它是導致類似“幽閉恐怖”的“博物館覺”(Museumfeelig)的重要原因。這種感覺與疲勞的產生密切相關。

措施

節能原則

博物館教育比較其它教育形式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在行走和站立過程中學習,因而特別耗費學習者的能量,包括體力、精力、視力和注意力。博物館設計者必須充分重視這一點,在建築設計和展覽安排上貫徹節能原則,要盡力使觀眾不將能量耗費在非參觀的用途上。具體措施包括:①適宜的樓層和地面材料;②合理的展線安排;③根據人體工程學要求確定陳列帶;④提供高質量的視覺環境,減少“視覺噪音”,將觀眾注意力引向展品。

恢復原則

博物館設計者不僅要努力地延緩疲勞發生的時間和降低疲勞的程度,適應儘可能提供可以幫助觀眾恢復疲勞,至少是局部恢復疲勞的條件。這就要求我們,除了貫徹節能原則外,還應想方設法使觀眾在參觀中感到舒適以獲得調節。為達此目的,我們應當①保證一個安靜的、空氣純潔清新、徽氣侯適宜的學習環境;②安排美的自然景色,諸如園林、庭院等,並通過博物館的透明部分及展覽空間轉換的甫道迴廊,使室內戶外交相互映,使觀眾能經常體驗到悅目和新鮮的感受;③提供良好的休息和補充能量的場所。

誘導原則

在非強制狀況下要提高學習的效率,一個重要的方法是激發和保持觀眾的興趣。興趣的介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人們的疲勞感。博物館設計師在布置展覽時應當善乾誘發觀眾的興趣,在這方面最重要的是:①克服單調與刻板,使展覽空間布局、展覽手段都富於個性和變化;②內容安排上的適度新穎。以觀眾的認識結構為依據來確定展覽內容,以保持信息量即新穎又適度;③形式設計要善於通過藝術氣氛渲染來增加陳列把握度;④創造一種自由、隨和、親切和充滿鼓勵意味的氛圍。

參與原則

“參與”和“投入”能極大地調動觀眾的主體意識,由這種主體意識調動的熱情和積極性我們克服疲勞最為有效的方法。我們長時間坐在黑暗的電影院裡所以不感覺疲勞,就是因為進入了情節、關注劇情的進一步發展和主人公的命運。在博物館教育中,我們也應當努力使觀眾產生“置入感”,無意識地介入到展覽所表達的生活中去。參與感在戶外博物館、歷史遺址博物館和名人故居博物館比較容易產生,在普通的室內博物館,也有一些方法能為觀眾提供“參與”和“投入”的機會,包括①操作觀摩;②親身操作;③鼓勵摸觸(對一些可能會損壞的展品可用複製品);④“先置導標”,即針對展覽內容和觀眾可能產生的困惑提出問題,要求觀眾在參觀中尋求解答;⑤此外,還有一種重要的方案:運用生動直觀、具有某種戲劇效果的陳列語言取代靜態、固定的、依賴大量文字說明的陳列方式。在運用陳列語言時,由於真實地或象徵性地復原了歷史生活和自然生活的場景,使觀眾產生置身現場的“投人感”和主體意識,從而能極大地激發觀眾的熱情和興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