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簡介,捕食,分布,發現,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博比特蟲
拉丁學名:Eunice aphroditois
門:環節動物門
綱:多毛綱
亞綱:遊走亞綱
目:磯沙蠶目
科:磯沙蠶科
簡介
博比特蟲具有漂亮的彩虹色,常在夜間活動,它們壽命很長,主要生活在10~40米深的海底。博比特蟲大部分時間都將自己埋在海底的沙子裡面,僅把身體的一小部分伸到水裡;這些美麗的蟲子伸出來的部位上長有5個觸鬚,能夠靈敏地感知獵物,通常是小型的蠕蟲和魚類。
博比特蟲的身體上具有環節,平均身長為1米左右,發現的最長紀錄為3米左右,但科學家們相信,如果生存環境適宜,並且沒有天敵的干擾,博比特蟲有可能長到5米長。2009年,在瀨戶漁港發現了一條巨大的博比特蟲,這條蟲子躲藏在一艘系泊筏的漂浮物中。被發現的時候蟲子已經長到了3米,體重近0.5千克,擁有673個環節,這是發現的最大的博比特蟲。
捕食
博比特蟲的進食器官十分複雜,被稱為“咽頭”,能由內向外翻轉。在其末端具有鋒利的下顎,一旦獵物被抓住,博比特蟲往往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斬為兩段。有時候人無意中接近,也可能遭其“毒口”。捕到獵物之後,博比特蟲便立即躲進自己的洞中進食。博比特蟲利用5根觸角探測途經的獵物,使用名為咽腔的無上肌肉口器捕捉它們。博比特蟲具有很強的攻擊性,超快的速度和超強的攻擊能力能夠將魚類瞬間撕成兩半。這對獵物來說,或許是最痛快的結局,如果最初僅僅是被咬傷,它們會被拖入博比特蟲的洞穴里,遭受噩夢般的折磨。雖然捕食兇猛,但博比特蟲其實是雜食性的。如果獵物稀少,它們會取食海草或其他海洋植物,也會清除藏身處周圍的少量腐爛食物。
分布
早在19世紀,海洋學家就已經認識到它們是體型最長的多毛類動物。多毛類主要生活于海洋,具有環節。博比特蟲的平均長度約1米,但最長記錄可達3米。主要分布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溫暖地區。
發現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名美國男子在自家魚缸中發現一隻隱藏兩年、長達3英尺(約1米)的巨型博比特蟲,視頻一經上傳,點擊率迅速超過17.3萬次。
據該男子講述,博比特蟲應該在魚缸中隱藏了兩年,但由於它一直藏在岩石里,只有晚上才出來捕食,再加上行為比較隱秘,所以一直未被發覺。直到後來,他突然注意到魚缸中珊瑚蟲一夜間全部消失,魚的數量也不斷減少,才花費時間監測魚缸的變化,最終找到罪魁禍首。
日本串本海中公園的副經理Hiro'omi Uchida在一份報告中描述了2009年,在瀨戶漁港發現的一條巨大的博比特蟲。這條蟲子躲藏在一艘系泊筏的漂浮物中。它是什麼時候躲到漂浮物中,來的時候是幼蟲還是半成蟲,都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漁港里的生活很不賴。被發現的時候,蟲子已經長到了3米,體重近0.5公斤,擁有673個環節。這是發現的最大的博比特蟲。
同一年,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稱,在紐基(Newquay)的康沃爾水族館內發現了一條1.2米長的博比特蟲。一開始,工人們對水族缸里珊瑚和魚類被破壞,甚至被切為兩半的情況百思不得其解。最後通過徹底的檢查,人們發現罪魁禍首是一條碩大的博比特蟲。水族館的管理者馬特·斯萊特說:“有東西在大肆吞噬珊瑚,但我們對其一無所知,我們還發現了一條受傷的刺尾魚,於是我們設了陷阱,但到了晚上就被撕開了。蟲子顯然把陷阱搞壞了,誘餌里放滿了鉤子,估計也在它肚子裡了。”
工作人員認為“巴里”——那條博比特蟲的外號——是躲在珊瑚中被運到水族館的,並在其中生活了數年,越長越大。“它看起來真的像是恐怖電影裡面出來的。”斯萊特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