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坦霍加墓

博斯坦霍加墓

木壘縣博斯坦霍加墓在縣城東南約60多公里處,因地處木壘縣博斯坦鄉境內而得名。海拔高度約2400米。墓下方西北處有一聖水泉和一大片麻扎(墳塋)。遊人和朝聖者乘車只能行駛到聖水泉,然後徒步登山行約2公里方能到達霍加墓。 博斯坦霍加墓位於一溝內,此溝遍布黑色岩石,石壁上塊塊岩石呈階梯狀,或者如有規律的衣服皺褶。溝中有長年不息的泉水流淌,可謂水草豐茂,是一個理想的放牧草場。因為溝內有兩座霍加墓,因此人們將這條溝稱之為霍加墓溝。霍加是阿拉伯語,又譯為和卓,意思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可見這兩座墓規格之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博斯坦霍加墓
  • 地址:木壘縣博斯坦鄉
  • 海拔高度:2400米
  • 具體位置:位於一溝內
當地習俗,地理位置,有關傳說,

當地習俗

博斯坦霍加墓為昌吉州重點文物保護遺址,是木壘、奇台、巴里坤、青河、富蘊、阿勒泰及鄯善、吐魯番等地伊斯蘭教信徒朝拜的聖地。朝拜者認為,來此朝拜就能夠代替到麥加朝覲,完成功修。在朝拜霍加墓之外,還要到附近的聖水泉飲用聖水,以祈求幸福吉祥,祈求生兒育女,祈求解除病痛等。

地理位置

西北的山坡比較陡峭,但因為岩石呈階梯狀依次向上,攀登起來並不困難。當順著這面山坡攀登大約三分之二的距離時,就看見一座呈東西走向、屋頂如穹廬的拱拜(墳墓)。這就是艾賢木汗霍加墓。艾賢木汗霍加墓分前後兩室,前室為過廳或朝拜處,後室放置著一具木棺。墓周圍掛滿了朝拜者奉獻的各色綢布。
順著山坡繼續攀登幾十米,就基本上到了平緩的坡頂,這裡海拔約2400米。這裡又有一座拱拜,這座拱拜是木石結構,同樣呈東西走向,有前後兩室,後室存放著一青磚棺。這座墓周圍也掛滿了各色綢布。
由於缺乏文字史料記載,不知這兩座墓建於何時。據說這兩座墓當初是磚木結構,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建,改為純木質結構。1984年,當地教民自發翻修這兩座墓,一座成為木石結構,一座成為磚灰結構。
霍加墓於1998年被昌吉州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木壘、奇台、巴里坤、青河、富蘊、阿勒泰鄯善、吐魯番等地伊斯蘭教信徒每年都有人來此朝拜,多的時候一次可達上千人。朝拜者認為,來此朝拜就能夠代替到麥加朝覲,完成功修。清中葉,有回族人在此蓋有守墓的房子,以後,又有維吾爾族人在此修建了守墓房。

有關傳說

由於缺乏文字材料記載,有關霍加墓的事跡只是一些傳說。相傳,很久以前,貼木兒汗和妹妹艾賢木汗兩位聖人在帶領教民們東遷途中,遇到一大群魔鬼。魔鬼欲全部消滅貼木兒汗和他的教民。貼木兒汗和教民逃到了現在博斯坦以東的聖水泉處。為保護教民們的生命安全,貼木兒汗決定由他和妹妹艾賢木汗向東南方向跑,吸引魔鬼們追趕,讓教民們悄悄向西下山躲藏,伺機逃生。教民們聽命西逃,果然保住了生命。貼木兒汗同妹妹艾賢木汗共騎著一峰駱駝跑到山頂處,魔鬼仍然緊追不捨。這時,山頂突然裂開了兩道石縫。貼木兒汗立即從駱駝上跳下來,躲在最上面的石縫中,艾賢木汗則藏在下面的石縫內。魔鬼沒有找見兄妹倆只好離去。貼木兒汗兄妹在石縫中歸了真。後來,教民們為紀念舍已為人的貼木兒汗兄妹,就在他們歸真的地方分別建起了兩座霍加墓。
這些神話傳說透露出一些歷史的蛛絲馬跡,木壘縣政協的一個幹部說,這個傳說可能反映了伊斯蘭教當初在此傳播時,與其它宗教之間的衝突,或者反映了內部教派之間的尖銳矛盾。
,前幾年從貼木兒汗霍加墓中發現了6塊銘文方磚,全部是古阿拉伯語,不知道其含義,已經讓自治區有關專家翻譯。這或許可以揭開霍加墓之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