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縣西關清真寺

博愛縣西關清真寺

河南省博愛縣西關清真寺,又名鳳凰寺。坐落在縣城西關東西大街村正中路北,是一座古老宮殿式建築群,位於西關大街中段路北,坐西朝東,建於元代,盛於明、清,1982年7月被博愛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到2009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素有“河北首方”之美稱。

基本介紹

數據參數,環境,建築,影響,清真寺歷史,元朝建立,明朝修繕,清朝繁盛,維修現狀,清真寺阿訇,地圖信息,

數據參數

到2009年,清真寺南北長102米、東西寬84米,占地12畝,匪虹主要建築十二座:總殿(含卷棚、大殿、窖殿),占地16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500人禮拜;南北講堂,各3間,占地168平方米;南北教學樓,各12間,占地368平方米;退思軒,6間,占地167平方米;望月樓,8間,占地168平方米,建築面積152平方米;大門,1間,占地100平方米;北跨院教學樓,20間,占地512平方米;教長室,3間,占地70平方米;掌教室,3間,占地70平方米;沐浴房,5間,占地560平方米。
寺內寺內
主要古碑7通;清高宗弘曆乾隆三十四年(1739年)碑;清仁宗禺頁嘉慶八年(1803年)碑;清文宗奕濘鹹豐十一年(1861年)碑;清穆宗載淳同治二年(1863年)碑;清德宗光緒五年(1879年)碑;中華民國九年(1920年)碑;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年)碑,它們或被置於碑樓內或被鑲在牆壁上。

環境

瞻拜整座寺院,給人的印象非常美好:身處鬧市但環境雅靜;歷史久遠但古今並蓄;高低錯落但搭配合諧;占地廣闊但結構嚴謹,特別是瓊樓玉宇、雕樑畫棟、造型生動、古色古香的建築氣勢以及懸掛在卷棚、大殿中的“朱元璋百字贊”、“乾坤昏晦還須日月光輝,心地朦朧必以正教開徹”、“參造化非高遠唯有一理存心,認真主無影形全憑萬物作證”、“信六箴探本窮源彰道保真,奉五功開蔽通塞復理還本”等匾額、楹戀欠喇匪聯更令人盪氣迴腸,捉姜紋欲歌欲詩、留連往返。

建築

大門樓1間為雙層斗拱,綠琉璃瓦覆頂。脊峰的魚肚白寶葫蘆有1米多高,如鳳冠頂珠。門樓東西兩側有對應兩個大圓窗,恰似鳳眼。整個門樓如鳳頭,且正在向北扭動回頭看。
門樓東邊掛著“搏愛縣伊斯蘭教協會”的長牌子,兩對石獅神采奕奕橫臥左右。“清真寺”立匾懸掛門樓。二層門樓上前後懸掛著“正教真體”、“真主至大”兩塊大小對應的橫匾。
進門樓在北是4米寬50多米長的青磚地、紅磚牆的長廊通道,這通道很像鳳凰的長脖子。
北端山牆是一仿木結構的磚砌雕刻的照壁。壁上有麒麟飛馬陸獸,下有形體各異的鴨鵝飛禽,中有國色天香花王牡丹搖曳生姿,左右有聖潔荷花出水相襯。照壁前,立有博愛縣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水泥牌子。
壁前西望,是明三暗五的二門樓。樓上懸“教一歸真”的模匾。進門回觀,“望月樓三字紅地金字光彩照人。門樓南邊是放殯屍匣廳,北邊是沐浴廳,西邊對稱,猶如鳳肩。
進二門就是寬闊的大院,這大院無疑就是鳳身軀幹,院內四周綠柏盆花異草垂溢四濺,沁人心脾。院內南北兩廂各有欄桿房屋3間,各有對稱的轉花樓6間,均都是精雕細刻,工藝精湛,造型考究,古色古香,十分典雅。
大院西邊是雄偉壯觀的寺大殿。殿前有一閱台,台兩邊有兩條長長的滑石,恰似鳳腿。上了閱台,便到報前。大殿分前殿中殿後股三部分,渾然一體,其巍峨之狀如挺拔的鳳尾起翹。
前殿共有4排16根紅漆圓木柱架梁撐起的斗拱飛檐。卷棚上有一洪武元年(1368年)御製至聖四周盤龍的“百字贊”匾。
中殿門前有一個提框,是供大家敬主仰聖表達虔誠布施用的。中段為正殿,也叫過殿。是穆民們在“晨晌哺昏宵”五個時辰禮拜的地方。殿中也煮鴉燥朽有4排船喇付16根紅漆圓柱支撐梁架。梁架全都是雕樑畫棟,油漆彩繪,裝飾精美。地下鋪著蓆子,席上鋪著南北15道棉墊,可供500多人才禮拜。後殿是1940年增設的5間。殿北側有本村能上巧匠用上等的槐木楊木雕做而成的宣講樓,即虎圖柏。宣講樓又分門樓、樓梯、藏經按三部分。藏經樓記憶體放著穆民們最尊崇的經典著作《古蘭經》,並有30本,114章,6666節。
放眼外觀整個大殿,前殿為雙層斗拱飛檐,中殿為三層斗拱飛檐,都是油漆彩繪的畫棟雕梁,綠琉璃瓦蓋頂,在陽光下閃爍奪目。引人入勝。中殿峰巔上乳白色寶瓶葫蘆有2米多高,直插空中,顯得格外突奇祥瑞精緻。

影響

該寺到2009年為止,約經20多位教長傳經布道,是個非常聖潔令人敬仰的地方。該教坊有教民1350戶,6196人。寺院雄奇壯觀,雍容華貴,穆民十分尊崇,常有外地穆民來寺學經取道。因寺院之大,名氣不小放寒店,光臨參觀者常常絡繹不絕。河南省古建築研究所、省文物廳。省文物局、焦作市文物工作隊等有關部門和領導,都曾寫臨該寺實地考察過並給予很高評價,都有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熱情和期望。

清真寺歷史

清真寺位於西關大街中段路北,坐西朝東,建於元代,盛於明、清,1982年7月被博愛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朝建立

相傳,元戲才祖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年),丁氏等姓百餘名“回回炮手”、“探馬赤軍”中的穆斯林奉命到清化村屯田定居,他們隨後於村北擇地(現清真寺“北跨院”)建拜殿3間、沐浴室等用房5間,取名“清化清真寺”,簡稱“清化方”。元順帝妥歡帖睦爾至正三年(1343年),因回回、朱元璋部下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安徽懷遠人)、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江蘇泗縣人)等大將聯合回漢各民族兄弟英勇抗元,戰功卓著,使伊斯蘭教經濟改善、地位提高;

明朝修繕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因御製至聖“百字贊”匾額稱頌穆罕默德聖人“乾坤初始,天籍注名,傳教大聖,降生西域,授受天經,三十部冊,普化眾生,鐿兆君師,萬聖領袖,協助天運,保庇國民,五時祈佑,默祝太平,心存真主,加志窮民,拯救患難,洞澈幽冥,超拔靈魂,脫離罪孽,仁復天下,道冠古今,降邪歸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貴聖人”,致伊斯蘭教影響深遠、興旺發達。為此,從明成祖朱棣永樂元年(1403年)起,又有白氏、袁氏、程氏等一批穆斯林前往清化度日落戶。為滿足穆斯林驟增需求,清真寺從永樂三年(1405年)起,在原寺南側(現清真寺“南跨院”)按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風格,先後增建窖殿3間、正殿3間、卷棚3間、南講堂3間、北講堂3間、沐浴室5間、大門1間、望月樓(兼作二門)5間、其它用房10間及牡丹青蓮花卉照壁1座。因寺院雄偉壯觀,故有“河北首方”之稱。

清朝繁盛

到明末清初,這裡已人氣旺盛、名聲大噪了:殿宇巍峨,松柏爭翠,道路寬敞,車輛穿梭,商賈雲集,鋪面林立,回回穆斯林與日俱增,文人、墨客等觀光者絡繹不絕。遺憾的是建寺後數百年間,因風雲變幻莫測,寺院經歷了溝溝坎坎。清穆宗載淳同治四年(1865年),窯殿之部分建築毀於戰火,後按原貌修復;清德宗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因學生增多,撤南北講堂,建南北學生宿舍樓各6間,從此清真寺因狀如鳳凰得雅名“鳳凰寺”;

維修現狀

民國十九年(1930年),整修瞭望月樓南側退思軒、望月樓北側沐浴室及南北跨院有關用房27間;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緊接窯殿建後殿並將窯殿向兩側伸展,使前中後三殿連為一體;十年動亂期間,清真寺因拜殿等主要建築被工廠占用並發生火災,損失相當嚴重,雖經搶救脫險,但遠遠失去了昔日風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民族政策得以落實,寺院得以返還,廣大回回穆斯林傾財傾物,各界人士、有關部門鼎力相助,打機井,建水塔,更大梁,除磚堆,翻新屋頂,點綴池閣,將清真寺整修一新。

清真寺阿訇

博愛縣西關清真寺阿訇陳鴻飛,1960年9月生,河南博愛人,回族,高中文化,博愛縣西關清真寺教長,中國伊協委員,河南省政協第八屆委員,河南省第四屆伊協常委,博愛縣政協第六屆常委,焦作市第二屆伊協副會長,博愛縣第三屆伊協會長。他年輕有為,愛國愛教,有較強的責任感和務實精神,始終以振國興教為己任,努力提高穆斯林文化教育,增進中阿文化交流,為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早年曾在省內外部分各大清真寺刻苦鑽研伊教經典知識,認真學習政策法規,終於在1994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河南名坊--鄭州市北下街清真寺,同時留任伊瑪目,在此期間結業於鄭州伊斯蘭教經學院。1996年4月任"豫北首坊"-博愛縣西關清真寺教長,其間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習結業。他腳踏實地,兢兢業業,高舉愛國愛教的偉大旗幟,熱愛社會主義,擁護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積極協助政府宣傳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團結並帶領廣大穆斯林民眾和伊斯蘭教界人士為“兩個文明”建設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曾榮獲河南省第二屆"臥爾茲"演講比賽第二名,蟬聯焦作市第二、三屆"臥爾茲"演講比賽第一名。
前殿共有4排16根紅漆圓木柱架梁撐起的斗拱飛檐。卷棚上有一洪武元年(1368年)御製至聖四周盤龍的“百字贊”匾。
中殿門前有一個提框,是供大家敬主仰聖表達虔誠布施用的。中段為正殿,也叫過殿。是穆民們在“晨晌哺昏宵”五個時辰禮拜的地方。殿中也有4排16根紅漆圓柱支撐梁架。梁架全都是雕樑畫棟,油漆彩繪,裝飾精美。地下鋪著蓆子,席上鋪著南北15道棉墊,可供500多人才禮拜。後殿是1940年增設的5間。殿北側有本村能上巧匠用上等的槐木楊木雕做而成的宣講樓,即虎圖柏。宣講樓又分門樓、樓梯、藏經按三部分。藏經樓記憶體放著穆民們最尊崇的經典著作《古蘭經》,並有30本,114章,6666節。
放眼外觀整個大殿,前殿為雙層斗拱飛檐,中殿為三層斗拱飛檐,都是油漆彩繪的畫棟雕梁,綠琉璃瓦蓋頂,在陽光下閃爍奪目。引人入勝。中殿峰巔上乳白色寶瓶葫蘆有2米多高,直插空中,顯得格外突奇祥瑞精緻。

影響

該寺到2009年為止,約經20多位教長傳經布道,是個非常聖潔令人敬仰的地方。該教坊有教民1350戶,6196人。寺院雄奇壯觀,雍容華貴,穆民十分尊崇,常有外地穆民來寺學經取道。因寺院之大,名氣不小,光臨參觀者常常絡繹不絕。河南省古建築研究所、省文物廳。省文物局、焦作市文物工作隊等有關部門和領導,都曾寫臨該寺實地考察過並給予很高評價,都有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熱情和期望。

清真寺歷史

清真寺位於西關大街中段路北,坐西朝東,建於元代,盛於明、清,1982年7月被博愛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朝建立

相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年),丁氏等姓百餘名“回回炮手”、“探馬赤軍”中的穆斯林奉命到清化村屯田定居,他們隨後於村北擇地(現清真寺“北跨院”)建拜殿3間、沐浴室等用房5間,取名“清化清真寺”,簡稱“清化方”。元順帝妥歡帖睦爾至正三年(1343年),因回回、朱元璋部下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安徽懷遠人)、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江蘇泗縣人)等大將聯合回漢各民族兄弟英勇抗元,戰功卓著,使伊斯蘭教經濟改善、地位提高;

明朝修繕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因御製至聖“百字贊”匾額稱頌穆罕默德聖人“乾坤初始,天籍注名,傳教大聖,降生西域,授受天經,三十部冊,普化眾生,鐿兆君師,萬聖領袖,協助天運,保庇國民,五時祈佑,默祝太平,心存真主,加志窮民,拯救患難,洞澈幽冥,超拔靈魂,脫離罪孽,仁復天下,道冠古今,降邪歸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貴聖人”,致伊斯蘭教影響深遠、興旺發達。為此,從明成祖朱棣永樂元年(1403年)起,又有白氏、袁氏、程氏等一批穆斯林前往清化度日落戶。為滿足穆斯林驟增需求,清真寺從永樂三年(1405年)起,在原寺南側(現清真寺“南跨院”)按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風格,先後增建窖殿3間、正殿3間、卷棚3間、南講堂3間、北講堂3間、沐浴室5間、大門1間、望月樓(兼作二門)5間、其它用房10間及牡丹青蓮花卉照壁1座。因寺院雄偉壯觀,故有“河北首方”之稱。

清朝繁盛

到明末清初,這裡已人氣旺盛、名聲大噪了:殿宇巍峨,松柏爭翠,道路寬敞,車輛穿梭,商賈雲集,鋪面林立,回回穆斯林與日俱增,文人、墨客等觀光者絡繹不絕。遺憾的是建寺後數百年間,因風雲變幻莫測,寺院經歷了溝溝坎坎。清穆宗載淳同治四年(1865年),窯殿之部分建築毀於戰火,後按原貌修復;清德宗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因學生增多,撤南北講堂,建南北學生宿舍樓各6間,從此清真寺因狀如鳳凰得雅名“鳳凰寺”;

維修現狀

民國十九年(1930年),整修瞭望月樓南側退思軒、望月樓北側沐浴室及南北跨院有關用房27間;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緊接窯殿建後殿並將窯殿向兩側伸展,使前中後三殿連為一體;十年動亂期間,清真寺因拜殿等主要建築被工廠占用並發生火災,損失相當嚴重,雖經搶救脫險,但遠遠失去了昔日風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民族政策得以落實,寺院得以返還,廣大回回穆斯林傾財傾物,各界人士、有關部門鼎力相助,打機井,建水塔,更大梁,除磚堆,翻新屋頂,點綴池閣,將清真寺整修一新。

清真寺阿訇

博愛縣西關清真寺阿訇陳鴻飛,1960年9月生,河南博愛人,回族,高中文化,博愛縣西關清真寺教長,中國伊協委員,河南省政協第八屆委員,河南省第四屆伊協常委,博愛縣政協第六屆常委,焦作市第二屆伊協副會長,博愛縣第三屆伊協會長。他年輕有為,愛國愛教,有較強的責任感和務實精神,始終以振國興教為己任,努力提高穆斯林文化教育,增進中阿文化交流,為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早年曾在省內外部分各大清真寺刻苦鑽研伊教經典知識,認真學習政策法規,終於在1994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河南名坊--鄭州市北下街清真寺,同時留任伊瑪目,在此期間結業於鄭州伊斯蘭教經學院。1996年4月任"豫北首坊"-博愛縣西關清真寺教長,其間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習結業。他腳踏實地,兢兢業業,高舉愛國愛教的偉大旗幟,熱愛社會主義,擁護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積極協助政府宣傳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團結並帶領廣大穆斯林民眾和伊斯蘭教界人士為“兩個文明”建設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曾榮獲河南省第二屆"臥爾茲"演講比賽第二名,蟬聯焦作市第二、三屆"臥爾茲"演講比賽第一名。

地圖信息

地址:西關村希望路東10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