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巴森根

博巴森根

博巴森根,是四川理縣嘉絨藏族地區甘堡藏寨所獨創獨有的民間大型敘事性民眾鍋莊舞蹈。“博巴”藏語意為“藏人”,“森根”藏語意為“獅子”。該舞蹈產生於19世紀中期(清道光年間),是從東南沿海歸來的屯兵們為紀念他們抗擊英軍的英勇事跡和犧牲的戰友而創作,歌頌了屯兵驍勇善戰的英雄形象,充分表達了藏族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2007年成功申報為理縣第一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成功申報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主要內容,主要特點,非遺信息,

歷史淵源

公元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清廷對阿壩州地域內的土司實行改土歸流,實行守備制,建立屯兵制度,屯兵閒時為農,戰時出征。據史料記載,屯兵先後出師十八次,抗擊廓爾喀入侵西藏,到東南沿海抗擊英軍入侵,遠征台灣抗擊倭寇,為保衛祖國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
該舞蹈產生於1821—1850(清道光年間),博巴森根是甘堡藏寨歸來的屯兵和親人們為紀念在抗擊外侵戰鬥中犧牲的“五屯”藏羌屯兵的英雄事跡而創作的祭祀舞蹈。平時不跳,只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端陽節時,全寨子人舉行“辮子墳”祭祀活動時才跳,人們又稱為端陽鍋莊。祭祀鍋莊,百人群舞,氣勢宏大,表達出對勇士的感激和讚賞之情,意在讓後輩兒孫永遠記住英雄們的功績。歌頌了屯兵驍勇善戰的英雄形象,充分表達了藏族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

主要內容

此鍋莊共分兩部分,曲調簡潔明了,形式多樣,有領唱,有合唱,有敘述性獨唱。整個舞蹈過程約需兩個小時。
圖2 甘堡藏寨村民表演博巴森根圖2 甘堡藏寨村民表演博巴森根
第一部分,由領舞者手持串鈴,帶領眾舞者繞圈而行,領舞者領唱一遍,眾舞者跟唱一遍,邊唱邊舞。唱完一段後,由領舞者開始“鑽”,即其中兩舞者右手高抬,由領舞者開始從中鑽過,其它舞者依次跟隨,邊唱邊鑽,最後形成“扭”,即所有舞者的左手與前舞者的右手相握並搭靠在前舞者的右肩上,然後開始“解”,即所有舞者從“扭”的動作回復至手牽手,在回復過程中逐步將領舞者團團圍在中央。喻義為只有緊密團結,才能獲得勝利。此部分為民族調式中的“商”調式,敘事性較為強烈,唱腔旋律深沉,節奏緩慢,曲調中浸透著悲壯和追憶的情緒,使人為之動容。第二部分由德高望重者在圈中央獨唱,眾舞者則原地蹲坐傾聽,復唱,演唱屯兵在東南沿海作戰時的英勇、艱辛與思念。演唱完畢,眾舞者齊聲歡呼,拋撒龍達,祈求吉祥如意,幸福安康,鍋莊結束。此部分為民族調式中的“宮”調式,與第一部分有著很強的對比,曲調震撼人心,節奏鏗鏘有力,充滿了剛毅,自信的感情,讓人強烈地感受到堅韌與團結。

主要特點

該舞蹈沿用了四土鍋莊的一些特點,但在表演形式中創造了“鑽”、“扭”、“解”等舞蹈形式,並獨創了由領舞者敘事性演唱,眾舞者傾聽的表演形式,獨具地方特色。特別是“扭”的舞蹈動作,充分展現了屯兵們在戰場上頑強搏擊的場面,那是屍橫遍野,你死我活的肉搏,看了讓人難以忘懷。剛勁雄偉的舞步、不斷變化的隊形,展示了征程的艱辛,團結奮戰奪取勝利的內涵,激起了人們豐富的情感波瀾。“走過九十九條河,走爛了九十九雙草鞋,雨天行軍,露宿荒野,長途奔襲奪城池,金戈鐵馬掃沙場”。一幕幕堅強、壯烈的場景浮現在人們的眼前。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批准日期:2008年6月7日
批准機關:國務院
批准序號:665
遺產編號:Ⅲ-68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項目名稱:博巴森根
申報單位:四川省理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