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刀,於清代中期嘉慶年間,博山地區香峪村,首次出土的一批刀幣,故以“博山刀”稱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博山刀
- 實質:博山地區香峪村出土一批刀幣
- 時期:清代中期嘉慶年間
- 地點:山東省淄博市南部
詳細信息,名稱來歷,產地,結論,
詳細信息
名稱來歷
博山是地名,博山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南部。在清代中期嘉慶年間,博山地區香峪村曾首次出土一批刀幣,其刀幣正面有一“明”字,此“明”字細長,凸出錢面不到0.5毫米,背面的文字多變,一般有三至四字。由於這些文字奇特難釋,故以前就以“博山刀”稱之。
產地
博山地區,在戰國時期是齊國屬地,這些出土“博山刀”的形狀,與齊國所發行的貨幣“齊刀”形狀有異,而形與燕明刀相似,於是,對齊境所出該刀的國屬問題、鑄行時間、地點,錢幣學界曾產生了不同看法;後經有關專家考證,其刀為戰國時代的莒刀,莒為莒縣,位於山東東南部。其背文有莒冶貨、莒冶法化、莒冶齊化、齊化共金、齊化等多種,而齊化、法化等文字與“齊三字刀”相同。而“齊化共金”四字的背文刀幣,這裡其“金”字有貨幣的含意,這說明它們能與齊刀互相兌換,同樣在齊國是可以流通使用的貨幣。其刀的正面字和“明刀”相同,而明刀主要鑄行於燕國,是燕國的貨幣,那么此刀則在燕國等地流通也是不成問題了。
結論
近年來,據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在戰國時,從燕國樂毅伐齊的進軍路線和博山刀的空間分布狀態來分析:博山刀應是燕軍伐齊,“留循齊五年”之遺物,燕軍一度占領齊地時,以應付軍需之作,其應為燕鑄之幣。 其刀因銘文鑄有齊地名、齊貨名,面文曰“明”,又形如燕明刀,故後又稱“齊明刀”。齊明刀畢竟是燕國之軍占領他國領域之時所鑄,鑄量不大,而鑄時又不長,故遺存至今也就稀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