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姓。博,讀音作bó(ㄅㄛˊ)。姓氏淵源共有11條。(1源於姬姓出自春秋中期郜國人孫陽,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2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齊國之邑博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3源於戰國時期學官博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等等。)博姓名人,宋有博尚之,明有博彥約。現代的有博文偉、博立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博姓
- 源於:姬姓
- 拼音:bó
- 注音:ㄅㄛˊ
基本介紹,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源流七,源流八,源流九,源流十,源流十一,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博文偉,博立仁,
基本介紹
博[博,讀音作bó(ㄅㄛˊ)]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中期郜國人孫陽,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據典籍《韻會》、《廣韻》等記載:“古有博勞,善相馬。”博勞,就是古代著名的相馬師伯樂。在典籍《韓詩外傳》中記載:“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清朝學者周廷寀特別加註:“伯讀曰博,<廣韻>以伯樂為博勞,雲古有博勞,善相馬也。”伯樂,公元前680~前610年,原名孫陽,春秋中期郜國人(今山東成武)。在秦國富國強兵中,作為相馬立下汗馬功勞,得到秦穆公信賴,被封為“伯樂將軍”。伯樂後來將畢生經驗總結寫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逐漸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在古代,“伯”、“博”二字可通假,因此在伯樂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伯氏、或博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齊國之邑博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典籍《韻會》記載:“春秋,齊之聊攝隨為博州。”齊國博州,即今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古稱臨淄,包括古營丘即今臨淄區。注意,其非今天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亦簡稱博州)。
春秋戰國時期,即有博州原住民以居地名稱為姓氏,稱博氏,史稱博氏正宗。
源流三
源於戰國時期學官博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博士,是戰國時期東周王廷始設的官職稱謂,由有大學問之學者、賢人擔任,掌管古今之學,秦朝時期沿襲。到西漢時期,博士為奉常(太常)的屬官,負責古今史事待問及書籍典守。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特別設定了“五經博士”,專門以經學教授皇室子弟,與以前的博士職掌已經有所不同。東漢時期,朝廷以十四名國學博士分別掌管五經,即《易經》由四位博士掌管,分別為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書經》由三位博士掌管,分別為歐陽氏、大夏侯氏、小夏侯氏;《詩經》由三位博士掌管,分別為魯氏、齊氏、韓氏;《周禮》由兩位博士掌管,分別為大戴氏、小戴氏;《春秋》由兩位博士掌管,分別為公羊氏、顏氏。這些博士的職責就是“掌教弟子,國有疑問,掌承問對”,仍然屬於太常管轄。晉朝時期設定國子學,所屬官員即為“國子博士”。南朝梁國設定“正言博士”,北朝齊國設定“太學博士”等,職責與東漢國學博士相似。隋朝、唐朝時期,朝廷設定有國子監,在國子監各館內設定博士,負責教授達官子弟(國子),後歷朝歷代均沿襲國子監之制。
博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博士氏,在秦朝以後皆省文簡稱為博氏。
源流四
源於戰國時期趙國博聞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戰國時期,趙國設有博士官職,職能與今學術顧問相同,與其他諸侯國的博士亦相同。
其博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博氏。
源流五
源於漢朝時期博士祭酒,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博士祭酒,實際上是秦朝時期所設定的官職,位居諸博士之首。在西漢時期稱博士僕射,在東漢時期稱博士祭酒,官秩為六百石。到曹魏時期,博士祭酒改稱太學博士祭酒,在十九名博士中選才智威德最重者擔任,為國子學之長官,官秩為正五品。改官職稱謂在晉朝以後多稱國子祭酒。
博士祭酒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博氏。
源流六
源於十六國時期博士郎中,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在太學中設定了博士郎中的官職,專門負責餓掌教官秩兩千石以下的十五歲以上官員子弟,為北燕政權中君王指定的重望學者,官比正五品,官秩八百石。
博士郎中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漢化稱博氏。
源流七
源於元朝時期蒙古博爾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元朝時期,蒙古汗國王廷中設定有“怯薛”官職,原為突厥語“執事”(Kese'),有多種職能,“博爾赤”(Bo'orchi)為“怯薛”之一,即執事之一。“博爾赤”為蒙古語,即廚師,亦稱為寶兒赤、卜兀赤、博兒赤、保兀兒赤、包兒赤等,職為宿衛親軍中專門掌管烹飪,即侍奉主上飲食的執事人員。
博爾赤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博爾赤氏、或寶兒赤氏、卜兀赤氏、博兒赤氏、保兀兒赤氏、包兒赤氏等,後有漢化為單姓博氏、或寶氏、卜氏、保氏、包氏者。
源流八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諸“博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博絡氏、博羅特氏(包傑魯特氏)、博古羅克氏、博古羅特氏、博爾克氏、博爾濟斯氏、博爾濟克氏、博爾濟氏、博爾蘇特氏(別速惕氏)、博爾袞氏、博第斯氏(博迪斯氏)、博都哩氏(孛術律氏、孛術魯氏)、博希特氏等諸部落姓氏,後多冠有漢姓博氏。
源流九
源於滿族,出自滿族諸“博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博多特氏、博爾袞氏、博爾和羅氏、博爾濟氏、博和哩氏(博赫里氏、蒲古里氏)、博和羅氏、博勒卓克氏等諸部落姓氏,後多冠有漢姓博氏。
源流十
源於鄂倫春族,出自鄂倫春族博勒濟爾格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志》記載:鄂倫春族博勒濟爾格氏,亦稱布吉爾根氏、鮑爾吉根氏,世居額爾敏(今吉林渾江西北部)、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黑龍江上游等地,後有東海女真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girgen Hala。
在清朝中葉以後,鄂倫春族、滿族博勒濟爾格氏多冠漢姓為鮑氏、博氏等。
源流十一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志》記載:達斡爾族布庫爾氏,亦稱博庫爾氏、博闊爾氏,出自明朝時期達斡爾鄂嫩部,世居黑龍江博勒哩屯(今俄羅斯結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卡贊卡村一帶)、莫力達瓦(今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清朝中葉以後有部分布庫爾氏族人遷駐新疆塔城地區(今新疆塔城霍城伊車嘎善錫伯族鄉)。後有滿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kur Hala,漢義“首選先鋒”、“帽沿”。達斡爾族、滿族、錫伯族布庫爾氏,在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博氏者。
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達斡爾族卜克圖氏,亦稱博克圖氏、博和圖氏,出自達斡爾莫爾登部卜克圖氏族,世居黑龍江博勒哩屯(今俄羅斯結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卡贊卡村一帶)、莫力達瓦(今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清朝中葉以後有部分布庫爾氏族人遷駐新疆塔城地區(今新疆塔城霍城伊車嘎善錫伯族鄉)。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ktu Hala。達斡爾族、滿族卜克圖氏,在清朝晚期以後有冠漢姓為博氏者。
得姓始祖
博勞(伯樂、孫陽)。
遷徙分布
博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六百五十八位,多以洛陽、博州、遼東、北平為郡望。
今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安徽省的淮北市杜集區等地,均有博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洛陽府: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始置洛陽縣,縣城以設在在洛水之陽(北岸)而名,當時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洛陽開始成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時期的曹魏國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郡的轄境曾一度抵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唐、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歷史上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博 州:即今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亦稱臨淄。從周朝末年流傳孝婦顏文姜的故事開始,博山城後稱顏神、顏神店和顏神鎮。淄博歷史悠久,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文化的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淄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的故都,因齊國最早興起蹴鞠運動,臨淄被國際足聯認定為世界足球起源地。中國歷史上第一本手工業方面的專著《考工記》、第一本農業方面的專著《齊民要術》以及最早闡述服務業的專著《管子》都是在這塊土地上寫成的。齊國文化具有開放進取、兼容並蓄的特質,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淵源之一。淄博歷史上曾產生過許多著名人物:姜太公、齊桓公、管仲、晏嬰、孫武、左思、房玄齡以及蒲松齡、趙執信、王漁洋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淄博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處,五音戲等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朝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設博山縣,屬青州府。民國初年廢府,改濟南道,後廢道,歸山東省政府轄。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博山縣抗日民主政權成立,屬泰安、萊蕪、章丘、歷城、淄川、博山、新泰七縣邊區聯合辦事處管轄。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屬泰安專區。民國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與萊東縣合署辦公,後改稱博萊縣。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恢復博山縣,屬魯山行署。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3月博山解放,8月分為博山縣和博城、黑山、原山三個直轄區。1949年10月,撤銷三個直轄區,改為博山市,屬淄博工礦特區。1950年5月博山市併入博山縣。1951年5月成立淄博市,駐博山城裡,保留博山縣,縣府遷經源泉。1955年3月撒銷淄博工礦特區,建立淄博市,原淄博市改為博山區,歸淄博市領導。博州盛產瓷器,陶瓷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到了宋代,陶瓷生產已著稱於世。不僅有白釉、青釉、黑釉及各種雕塑品,而且還有馳名中外的“雨點釉”、“茶葉末釉”。博州在陶瓷生產中還運用剔花、劃花、印花、手繪作裝飾,製作手法豐富多彩。從明、清時期開始,博山逐漸發展成山東省陶瓷生產和銷售中心,成為全國五大瓷都之一,產品不僅行銷國內,而且銷售世界各地。因此,博州又稱“北瓷都”。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北平郡:戰國時期燕國始置。秦國滅燕國後沿用,轄地在河北東北部和遼寧西部,治所在薊縣,現在北京當時屬廣陽郡,與右北平之間隔著漁陽郡。西漢時期北平屬廣陽國,東漢復為廣陽郡,均與右北平隔著漁陽郡。《史記·李將軍列傳》有“廣居右北平”。三國時期北平屬燕國,右北平北部為東鮮卑(後為宇文部)所侵,其地日狹,漁陽不變。西晉時期,燕國並漁陽郡。右北平郡改稱北平郡,轄地不變。東晉十六國時三郡轄地多有變化,燕國時稱燕國時稱燕郡,漁陽時設時撤,北平較穩定。晉、魏時期,北平郡遷新昌(今河北盧龍)屬平州(州治在遼西郡),今地當時為燕郡,為幽州州治所在。漁陽屬幽州。隋朝時期,撤遼西郡,北平郡治不變。漁陽郡治還至現薊縣。今地屬涿郡,轄地廣大,自天津向西北延伸出長城與突厥相接,郡治時稱薊縣。唐朝時期北平郡改為平州,唐開元二年~天寶二年(公元714~743年)為安東都護府,漁陽分為薊州和檀州,北平為幽州治所,轄大約今天京、津兩市,置范陽節度使,至此“北平”第一次消失。梁國時,北京稱幽州,置盧龍節度使。後唐依舊。晉朝時期割與契丹。遼國時期,實行五京制,有上京、東京、西京、南京、中京,其地為南京析津府,屬平州。金國時期,亦實行五京制,有上京、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其中“北京”在今內蒙古赤峰南、寧城西,稱北京大定府。今北京為中都大興府。“北京”第一次出現。北平未出現,原地為平州。元朝時期,今北京為大都路,轄大約京津兩市。北平未出現,原地為永平路。北京未出現。明朝初期,北京稱北平,北平至此重新出現。明成祖遷都前改北平為北京,實行兩京制,遷都後亦稱京師。“北京”出現,“北平”再度消失。清朝入關,襲用明朝稱法。清帝遜位,袁世凱竊權,拒絕南下,國民政府被迫遷往北京,北京名稱不變,北平未出現。北洋政府倒台後,國民政府駐南京,北京改稱北平。1949年己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復改北平為北京,定都於此。“北平”之稱至此消失。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
博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博山堂、臨淄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北平堂:以望立堂,亦稱幽州堂、盧龍堂。
歷史名人
博文偉
(公元1938~今),浙江杭州蕭山人。著名旅遊教育專家。博文偉為杭州大學旅遊學院教授,風景旅遊研究開發中心主任,旅遊研究所所長。中國區域旅遊開發專業委員會理事,浙江省旅遊資源研究會會長。
1961年南京大學畢業,1965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
1979~1981年公派赴前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大學(現克羅地亞)訪問進修。1987年調入杭州大學。博文偉長期從事於經濟地理、區域與城市規劃以院做游經濟與旅遊規劃的教學和科研實踐。先後主講過《中國經濟地理》、《城市總體規劃》、《旅遊資源開發與規劃》等六門課程、培養了二十餘名碩士研究生。參加過中科院組織的沙漠、草原、三峽工程等綜合考察與規劃論證工作,承擔或主持了國家、部、省的課題十餘個,各類規劃及課題項目八十餘個,共發表專著、譯著、教材和論文四十餘部、篇。博文偉致力於多門類、跨學科的協同研究,緊密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其新編教材《旅遊資源評估與開發》獲校優秀教材獎、立國首屆旅遊地學成果銀獎。他主持的《杭州市旅遊業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規劃》研究,獲浙江省及杭州市人民政府1998年科技進步獎。博文偉在亞太地區旅遊促進會上的主題報告《中國發展旅遊與環境管理》被收錄入《中國當代社會科學選粹》。由於博文偉在多方面取得的成就,已入選《中華科技精英大典》、《中國專家人名辭典》。
博立仁
(公元1955~今),蒙古族,筆名博濤;內蒙古固陽人。著名現代作家。博立仁是轉業軍人的後代。
1974年高中畢業後,插隊到了牧區,結束了長達兩年的知青生活後,又開始在馬場打工,1986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他雖然遠遠不如正常人,但有一顆自強的心,工作之餘喜歡寫詩文,以求精神的寄託,拿到了中亞函授 學院結業證和香港東方函授學院畢業證,處女作《草原牧歌》發表在《河北作家》小報上,詩作《星光》被中國當代作家代表作陳列館收藏。有作品《戀》、《遠方》等分別發表在《美文酒吧桌》、《中國當代愛情詩作品景德鎮賞》等在世界華文詩歌大賽中榮獲優秀獎,《失落的夢》在文學作品大賽中榮獎三等獎,《憶》在首屆中國現代詩詞發展獎大賽中榮獲二等獎。短語收入《中國修養妙語——中華新人新語集萃》中,《單純》被中華當代文學藝術作品展藏館展覽和收藏,名字和傳略被列入《當代自學人才集錄》、《東方之子》、《世界名人錄》等中。博立仁被授予“1991中國桂冠詩人”和“1996十佳新星詩人”兩項光榮稱號,先後擔任華夏文學協會中原分會會員。三月雪藝術文學會會員,南國文苑詩作協會會員,畢業於北京自修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