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龕(侃)摩崖造像

南龕古窟岩石壁立,高十餘丈,長數百尺,方正如削,列層 分龕,鑲佛累累,南龕造像精巧玲瓏,姿態各異,氣質渾厚,端莊豐滿,神情瀟灑,典雅大方。巴中曾 榮獲石窟之鄉美名,它有東龕、南龕、北龕、西龕,尤以南龕最勝,規模宏大,雕嵌玲瓏,櫛比相連, 巴中南龕古窟是古代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精品,是古代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是巴州古文化的歷史見證。

南龕造像受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影響,融合了蜀地的民俗風情。第 107號龕三世佛為隋代造像風格,線 條粗獷、氣勢豪放。釋迦、迦葉、彌勒三佛皆著通肩直垂式大衣,袒懷露腹,面相扁平。唐代造像已經 世俗化了,在藝術手法上富於寫實,造像豐滿健美、雍容華貴。其中佛像莊嚴肅穆;菩薩或肢體修長、 亭亭玉立,或豐腴膩體、曲眉豐頤,弟子與世間和尚無異。
第 116號西方淨土變窟的天王像足穿草鞋, 完全是蜀中民俗。南龕唐代造像在表現技法上注重質感和比例,形神兼備。龕窟中雕刻有多種建築形象 ,屋形龕占很大的比例,龕楣雕飾了各種花草靈獸圖案及浮屠,同時用紅綠藍、白等天然顏料彩繪造像, 烘托出富麗華美的氣氛。不少龕內雕有樓閣、經幢,反映出唐代建築風格。最大龕窟為103號毗盧遮那佛 龕,高5米,坐佛通高4.45米(見[]);最小龕72號雙觀音龕,規格30×40厘米。造像最多者為12號千佛 龕;最少者為各觀音單身龕。
崖壁上尚存天年 (751)、乾元二年(759)、會昌六年(846)、乾符四年 (877) 等造像題記及歷代妝修碑記、遊記、其中有唐詩人杜甫於乾元二年 (759)遊歷該處時所題的《判 府太中嚴公九日南山詩》,十分可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