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龕飛霞閣1981年由當時的巴中縣政府組織各單位及社會各界集資修建南龕公園時建造完成,位於巴中南龕山頂,可以登樓一覽巴城全景。所以該閣一建成後即成為巴城標誌性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龕飛霞閣
- 建設時間:1981年
- 建設單位:巴中縣政府組織各單位
- 建築結構:混磚結構
南龕飛霞閣1981年由當時的巴中縣政府組織各單位及社會各界集資修建南龕公園時建造完成,位於巴中南龕山頂,可以登樓一覽巴城全景。所以該閣一建成後即成為巴城標誌性建築。但是由於當時資金缺乏,其建築工藝為混磚結構。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受損成為危險建築,隨後被爆破拆除。其後復建的呼聲一直不斷,隨著南龕文化產業園這一巴中文化強市戰略下的大手筆項目的啟動,飛霞閣終於迎來了重生之機。
據了解,南龕飛霞閣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據巴中縣誌記載,早在唐朝時南龕山上就有亭台建築,可以視作最早的“飛霞閣”。因此在設計中參考了唐朝建築風格,在設計理念中著重突出唐文化和巴文化,體現出歷史文化、巴文化、佛教文化的融合。這幢仿古建築為框架結構,高39米,從外面看上去為5層,內部為9層,最頂層將置佛鐘,閣內將設定巴中名仕館,展示巴中有史以來的歷史、文化名人以及對巴中和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的人們。南龕飛霞閣估算總投資1100萬元,總面積約2600平方米,預計建設工期12個月。南龕飛霞閣建成後,將成為巴城新的標誌性建築,市民可以登閣一覽巴城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