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麻一村

南麻一村位於山東省沂源縣城北部,魯山、沂河之陽。東與吳家官莊毗鄰,西與南麻二村、西台村接壤,南連南麻三村,北接東北麻村。地勢北高南低,南部為平原,土地肥沃,北部為丘嶺。轄區面積309公頃,其中河灘占地181公頃,可耕地68.5公頃,宜種小麥、玉米、大麻、蔬菜等農作物。因地處縣政府駐地,土地被機關、廠礦、企業、駐軍和村辦企業占用, 至1986年7月轉為非農業戶口時,全村僅有可耕地18公頃,全部有償收歸國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麻一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山東
  • 人口:1098人
沿革,交通運輸,人口數量,經濟收入,所獲榮譽,大事記,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進步,人民生活,集體福利,組織建設,基層行政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沿革

南麻老街原為一片低洼地,宜種麻,俗稱“南麻地”。唐貞觀年間(627年) ,先有黃氏在此居住, 後有白、 祝、劉、吳姓氏陸續遷此定居,形成村落。清順治初年(1644年)沿襲地名,將“地”字略去,故稱南麻。南麻一村是在1961年落實中共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時建立的行政村,現隸屬於沂源縣城區辦事處管轄。

交通運輸

境內交通便利。博(山)沂(水)、泰(安)薛(家島)省級公路幹線在南麻交匯。南麻至濟南、青島、臨沂、日照、濰坊、淄博、萊蕪、蒙陰、青州、臨朐等市、縣的客車在南麻始發或過境。縣城的魯山路、健康路、軍民路與居民區的街道相連線,依託駐縣城的區位優勢,發展二、三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人口數量

2000年,全村共有485戶,總人口109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8年保持負增長。有李白劉陳曾馬祝,張徐鄭霰趙孫吳,杜王楊謝何許郎,周唐任高朱盛蘇等31個姓氏,其中祝、白、吳姓氏最多,均為漢族。

經濟收入

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8.98萬元。2000年,完成總產值7600萬元, 實現利稅670萬元,集體總收入368.8萬元,人均純收入346 0元。 第一、二、三產業占全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21%、74%。固定資產投資達3800萬元。

所獲榮譽

該村是淄博市經濟百強村之一。 1995年以來,連續6年被中共淄博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級文明單位” 。自1999年4月,連年被淄博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文明村示範點”稱號。

大事記

1926年,匪首劉黑七(劉桂堂) 率部襲擊南麻。財物被洗劫一空,66人被殺害,32名青年婦女、58名青壯年被抓走。
1938年秋,村民王金秀(王曉東)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該村第一個中共黨員。
1938年12月成立中共南麻村第一屆支部委員會,趙煥仁任書記,王金水、王金秀任宣傳、組織委員。
1943年春,傷寒流行,南麻村病死130人。
1944年慘遭日偽軍的蹂躪,全村122戶逃往南沂蒙、關東,44戶賣兒賣女賣老婆,96人被活活餓死。
1944年4月26日,南麻第一次獲得解放。6月,建立第一屆村政權,王金明任村長。秋,建立農救會,王錫之任會長。
1946年7月,南麻進行土地改革,沒收36戶惡霸、地主、富農土地158公頃,房屋526間,衣物、糧食一大宗。
1947年6月29日,國民黨整編十一師,在師長鬍璉的率領下占領南麻。7月17日至21日,華野集中二、六、七、九縱隊發起南麻戰役(史稱南麻臨朐戰役),殲滅國民黨整編十一師5000餘人,殲滅整編二十五師、六十四師4000餘人。南麻獲得第二次解放。
是年, 南麻戰役期間,被國民黨軍隊打死的村民33人,打傷14人,擄走113人;燒毀房子1111間,割青苗137.6公頃,搶去糧食5.1萬公斤、各種牲畜69頭,所有樹木被伐光。
1954年春,南麻村一分會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吳樹功任社長。
1961年12月,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南麻生產隊分為三個大隊,建立南麻一大隊。
1973年10月,建成老牛槽水庫揚水站,擴大水澆地面積26.6公頃。
1979年7月1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一大隊社員轉為菜農,由國家按定量供應社員口糧。
1984年10月, 一個建築面積1559平方米,擁有88台縫紉設備、134名工人的村辦企業--沂源縣第二服裝廠投產。
1986年7月1日, 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南麻一村472戶、1636人轉為非農業戶口,全部土地有償收回歸國有。
1986年10月, 投資60萬元,建築面積2522平方米,有150張床位,集就餐、住宿、停車為一體的泰薛賓館正式開業,是當時縣城最高檔的賓館。
1988年秋,融商業、辦公為一體,占地3566平方米,建築面積2321平方米的村委辦公大樓落成並投入使用。
1988年11月,投資70萬元新建的村辦企業沂源縣棉織廠第一織布廠正式投產。
1992年6月28日, 一村組建的淄博市隆祥企業總公司開業,註冊資金2529萬元。黨支部書記白正葉兼任總經理。
1993年9月18日, 全國人大常委、法律委員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來一村考察。
1993年冬投資15萬元,為居民架設有線電視電纜5000米,成為全縣第一個有線電視村。
1996年7月1日, 總投資250萬元的隆祥塑膠製品廠,經過80天的土建、安裝、調試,一次試車成功,年創利70萬元。
1997年9月,沂源縣第一部村志《南麻村志》出版。
1997年投資2.5萬元,沿街建法制宣傳欄、噴刷標語、制黑板報、安裝調頻喇叭,建成高標準法制宣傳一條街。
1998年5月,黨支部書記白正葉被授予“淄博市農業勞動模範”。
1998年投資80萬元硬化街道830米。至此,全村2200米主要街道達到硬化、綠化、亮化標準,總投資130萬元。
1999年5月,投資28萬元,完成農村電網改造。
是年,自籌資金1450萬元,改建城中大觀園商場和人民旅館,拆舊建築6500平方米,新建商業樓18000平方米,次年竣工投入運營。

第一產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糧食畝產僅75公斤。1956年1月成立同樂高級農業合作社。 當年,修容量1萬立方米的水庫一座,打井60眼,購買水車23部,有效灌溉面積達17公頃。科學技術開始推廣,糧食畝產大幅度提高,到1957年,畝產達到180公斤。
1964年至1979年, 在堅持整平地面、深翻整地的同時,先後打機井7眼,修蓄水池2個,建揚水站3座,修渠道6條長達2.04萬米,鋪管道3950米,實現了農業水利化。1975年, 580名勞力上陣,投工4萬個,搬運土石5.9萬立方米,在螳螂河西岸建成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大寨田”12公頃。成立了科學實驗隊,普及良種,改革耕作技術,提高複種指數,使糧食畝產逐年上升。1964年上《綱要》,1973年過“長江”達到475公斤,1975年首次突破千斤關(521公斤),1979年達到855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一村於1979年調整農業結構,形成糧菜並舉的布局,把村水澆地全部建成蔬菜基地。實行了“五定”聯產承包責任制,保證了縣委、縣政府實施的“菜籃子工程”。經濟效益明顯增長,在可耕地大量減少的情況下,農業總收入由1978年的15.03萬元增至1986年農轉非時的27萬元。

第二產業

南麻一村的工業是在1964年創辦棉花加工廠、糧油加工廠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 到1969年,工業總收入只有4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支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發揮地理優勢,大力發展第二產業。特別在1986年轉為非農業戶口後,黨支部及時調整產業結構,把資金、勞力向第二產業傾斜,先後投資885.6萬元, 建起了修配廠、木器廠、第二服裝廠、腐竹廠、福利汽修廠、氫氧化鋁廠、 織布廠、沂源塑膠製品廠等12個工業項目,安排勞力265人,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200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590萬元,創利稅151萬元,上交村集體112.5萬元。
建築業:1985年,在村辦建築隊的基礎上,建立了城區建築公司。至1990年,發展成為擁有11個建築隊, 1個砼件廠,在冊職工520人,有機械設備132台,固定資產總值達198萬元的三級企業。 2000年,完成總產值1560萬元,實現利稅75萬元,固定資產原值320萬元,上交集體34萬元。

第三產業

南麻自古就是沂蒙山區西北部的一個重鎮,交通方便,店鋪林立,歷來是農副產品集散地。建國初期,一村有十幾家個體商業,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時加入了縣供銷聯合社。之後的若干年,在計畫經濟體制下,私營經濟受到制約,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支部抓住機遇,憑藉駐縣城的區位優勢,第三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 1979年村委將已建成的辦公樓改為飯店, 以此為起點,至199 0年,先後投資535萬元,建起了中心旅館、院西旅館、花木公司、泰薛賓館、大觀園商場等十多處飲食、 百貨、旅館等服務性企業。第三產業收入較1978年增長310%。1999年,村委投資1450萬元,改建大觀園商場和人民旅館,使其建築面積增加至1.8萬平方米。 大觀園商場成為沂源最大的商業性綜合大樓。此工程竣工後,租賃給193戶經商者,開辦了證券交易所、藥材店、飯店、百貨店等,年增加集體收入217萬元,並安排60多名適齡居民就業。村委制定了多項優惠政策,鼓勵居民從事個體私營經濟,至2000年底,全村從事第三產業的居民達700多人,年產值5600多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一村的文化科技活動條件差,觀念落後,適齡兒童入學率僅占28%。新中國建立後,條件有所改善。80年代初,村委劃出10畝地,投資60多萬元,與相鄰單位聯合籌建南麻第五國小,校舍、教學設備有了很大改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先後有40多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有2人考取了碩士。自學成才形成風氣,90年代以來,先後有56人報考各類大專院校或參加自學考試,取得了畢業證書,有14人獲得中級技術職稱,25人獲初級職稱。文體事業有了新的發展,新建健身體育場地,建立了老年活動室,多次參加縣體委組織的籃球、桌球比賽,並取得了好成績。業餘文藝宣傳隊在1995年9月舉辦的“市級文明單位”文藝調演中獲一等獎。

人民生活

建國前,絕大多數村民貧困交加,不得溫飽,年人均糧食約55公斤,人均純收入在25元左右。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科學技術的推廣,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1956年,村民人均糧食175公斤,人均純收入45元。1979年人均糧食達到261公斤,人均純收入181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一村全面落實聯產承包責任制, 發展個體私營經濟, 至2000年,人均收入達3460元。年底人均存款餘額860 0元。居住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全村擁有各種私有機動車48輛,其中轎車9輛。居民擁有各種機車281輛,程控電話417部、手機103部,彩電510台、計算機18台、電冰櫃210台、洗衣機345台。
村莊建設 茅草屋,土坯牆,不擋風,不納涼,祖孫三代居一堂,這就是解放前一村絕大多數村民居住條件的真實寫照, 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平方米。街道狹窄,道路泥濘。建國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縣城的舊城改造,一村統一規劃了居民小區,縱橫成行。每戶14米見方的院落,石基磚牆瓦頂,配以玻璃鋼窗前出廈,美觀實用。1995年以來,建居民樓3幢,近150戶搬進了“小康樓”,人均居住面積41.5平方米。 自1993年以來,先後硬化居民區大街3條2200米,達到了綠化、美化、亮化。全村居民實現了水、電、路、閉路電視四通。

集體福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居民福利也逐步提高。1981年居民用上了自來水;架設高、低壓線9.5公里,解決了居民生活用電;投資15萬元為居民架設了閉路電視專線;凡報考進修學校的學雜費用由村里報銷;凡考取大中專學校的學生,一次性獎勵500~200元,居民“三提五統”和“兩工”費用全部由集體承擔。從1987年始,60歲以上老人實行退休生活補助,逐年增至年人均720元。 1997年以來,為全村18~55歲的居民辦理了社會養老保險;對已退休的村幹部,按照政策享受幹部退休生活補助,年人均3000~5000元;為推進喪葬改革, 村委補助死者家屬500元,作為火化、喪事簡辦費用;幼兒入托、居民治病也享受一定的福利待遇。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8年秋,王金秀(王曉東)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村第一名黨員。1938年11月,日軍占領南麻。為開展抗日鬥爭,1938年12月成立了中共南麻村第一屆支部委員會,趙煥仁任書記,有黨員6名。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成立了110人的自衛團, 對抵禦日軍侵略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放戰爭時期,組織支前民工970多人次,參戰民兵240多人次。僅萊蕪、孟良崮戰役期間,組織婦女碾米、磨麵4.3萬公斤,做軍鞋3600多雙。1948年春,中共沂源縣委在南麻搞公開黨支部試點,公開了黨支部工作,公布黨員名單,全村有黨員18名。1961年分隊後建立南麻一大隊黨支部,許慶法任書記。至2000年,先後由徐道香、馬繼榮、白正葉、吳成義(主持工作)任書記。全村有黨員54名。多年來,歷屆黨支部加強黨支部的思想、作風、廉政建設,具有較強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鬥力,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1983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擁軍優屬先進單位”,先後被淄博市委、市人民政府分別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擁軍優屬先進單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安全文明單位”“五好村黨支部”“個體私營經濟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被中共沂源縣委、縣人民政府授予“奔小康帶頭村”“安全文明村”“紅旗黨支部”“五好村”“計畫生育‘六好’合格村”等榮譽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4年4月26日南麻解放。秋,成立農救會,王錫之任會長。6月,建立第一屆民主政權,王金明任村長。之後,村抗聯、青救會(新青團) 、婦救會、民兵隊相繼建立。村政權建立後的主要任務是動員參軍、支前、生產救災、維護社會治安。 僅1945年3月、1946年11月,南麻村即動員31人參了軍。1956年1月,在5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基礎上,成立了同樂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張德信任社長。1958年8月成立紅旗人民公社, 設立南麻生產隊,張德信任隊長。1961年12月,成立南麻一大隊委員會, 先後由祝振普、祝加善任隊長。1967年2月成立南麻一大隊革命委員會,祝加善任主任。1984年12月,農村體制改革,建立南麻一村村民委員會,先後由白正榮、徐道香任主任。1990年改建南麻一村居民委員會,下設13個居民小組,劉美孝、吳成義先後任主任。2000年,南麻一村下設9個居民小組。居委會有5人組成,主任吳成義,副主任李縣成、劉美孝,委員祝玉同、白正娟。民兵連長吳樹剛,治保主任劉美孝(兼),調解主任李聖成(兼),民政主任祝玉同(兼),婦女主任、計生委主任白正娟(兼)。村(居)委在黨支部的領導下,為一村的經濟建設、社會穩定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多次受到政府的表彰。

地圖信息

地址:沂源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