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隍城村

南隍城村

南隍城村,由西村(舊又稱廟村)和南村2個自然村組成,位於廟島群島北端,北距大連市旅順口區老鐵山角43公里,南距山東省蓬萊角63公里,西距小欽島4.5公里,北鄰北隍城島1.2公里。隸屬蓬萊區南隍城鄉管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隍城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長島縣南隍城鄉
  • 地理位置:廟島群島北端,北距大連市旅順口區老鐵山角43公里
  • 人口數量:860人(2000年)
起源歷史,行政區域,自然資源,歷史沿革,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進步,文教科技,人民生活,村莊建設,集體福利,組織建設,人物簡介,范保基,顧延年,唐修本,冷桂英,王成強,人口數據,所獲榮譽,

起源歷史

唐朝貞觀年間(約公元648年) ,南隍城島已成為海上航運南北往來船隻避風的錨泊之地,至清代以來,始有阿格朽南隍城之稱謂。最早劉氏兄弟2人來島定居。

行政區域

島形酷似一條衝鋒鎗,呈東南-西北向展布,最寬1.6公里,面積1.83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12.09公里,最高海拔大頂山100.9米。
南隍城村
島陸面積205.3公辨陵只殼頃,其中耕地僅0.4公頃,該島海域遼闊,水質好,風景獨特,海域總面積4666.6公頃,可實施養殖面積266.7公頃,已養面積為103.3公寒翻重頃,潮間帶和淺海區生物量和生物密度較大,野生藻類豐富。南隍城村在發展漁業捕撈、海水養殖

自然資源

水產加工、旅遊業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盛產海帶、裙帶菜、蝦夷貝、海參、鮑魚、海膽和海水魚類以及蝦、蟹、海螺等;主要水道有隍城水道,每天在蓬萊至北五島航線都有客船對開。村辦企業主要有南隍城漁業總公司、煙臺海洋物產有限公舉駝淚司等。
2000年, 全村共有260戶,總人口860人,現有葛、史、肖、宋、唐、王、李等20姓氏,均為漢族。
2000年,漁村經濟總收入9320萬元,人均分配800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漁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1∶4。 擁有固定資產7600萬元,村級積累4560萬元,全村純收入2000萬元。

歷史沿革

1905年,日本軍艦50餘艘侵占南、北隍城島,以此作為戰略基地和物資補給站,側翼攻擊旅順口。
1927年,南隍城的閆輝甫等漁想市腿笑民集資從大連購進一台潛水器,並雇用一名潛水員,在島上從事潛捕,開創了蓬萊區半機械潛獵的先河。
1942年,日偽軍一個班駐南隍城島,自帶發電機,晝夜發電,竊取本島及周邊的地理和軍事情報。
1948年,國民黨第八軍一個班駐南隍腳拔城,實行“軍管”,後由自衛隊取代。
1949年8月12日, 長山列島南部諸島解放。因大風警報解放北五島暫停。19日,南隍城島殘敵乘船逃走, 島上有老幼22人隨之去台灣。8月20日,全島解放。秋,解放軍長山大隊一個班(後為一個排)進駐南隍城島。
1957年, 青島航運局長島客運站成立。正式開通蓬萊與9個有居民島的客運線。南隍城自此有定期的客運班船。
1958年,蓬萊區成立海水養殖試驗場,試養區選在南隍城島。
1964年,南隍城村的風帆船始改造機動船。同時,購置20馬力機動船一對。
1972年, 於石島黃海造船廠營造一對135馬力的“魯長漁1013、1014號”木殼機輪。
1976年,隍城公社實行公社一級核算。南隍城大隊的人、船、網具和多年積累的70餘萬元資金全部調入公社統一安排使用。
1980年,村里嚴格強調,移風易俗,嚴禁在辦喜事時贈錢送禮。此舉,得到村民回響,並一直延續至今。
1985年,南隍城村首次進行漁業、養殖和工副業的承包。村里大部分財產被聯合體或個體承包。
1985年5月31日, 隍城鄉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根據省、縣有關檔案精神,南隍城與北隍城分別析出。建立南隍城鄉,隸屬蓬萊區。
1985年,成為全縣第一個“萬元戶村”。
1988年,南隍城“魯長漁”1303和1304號對船,全年總收入60萬元,創全縣同類船產值之最。
1988年,投資150萬元(鄉村籌集110萬,村民集資40萬元)籌建安全港,於5月1日破土動工。
1988年春,村委將海珍品的采捕、銷售和保護權收歸集體,嚴禁私捕、偷捕。
1990年,南隍城村成立蓬萊區南隍城漁業總公司,是集資源開發、生產、經營於一身的實體組織,王成強任總經理。
1993年,鄉村兩委將全村23隻漁船,競價保值拍賣,漁民民眾於當年收回成本。
1996年, 王成強被中華青年聯合會、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單位授予第七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稱號,周舉武被共青團山東省委記“青春立功”活動一等功,授予“山東省新長征突擊手”稱號。
1997年10月,開通摩托羅拉模擬移動通信基站
1998年,山東省海洋與水產廳組織全省、市地水產局長到南隍城參觀考察,並命名南隍城為“全省名優新水產養殖基地”。
1999年4月,南隍城村村委會換屆,首次進行直接選舉。全村選民568人。王成強當選為村委主任,周舉武當選為副主任,宋永波、宋雲昌為委員。
1999年12月,《南隍城志》正式出版,為全縣首部正式出版的鄉村承煮謎志。
2000年4月1日,因村原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王成強調任縣外貿公司經理,村支部做了調整,周舉武任黨支部書記,原支部委員李忠華、宋雲昌任副書記。7月9日舉行了補選第六屆村委會主任選舉大會,周舉武當選。
2000年9月,南隍城鄉國小新教學樓舉行落成典禮。
投資1000餘萬元的南隍城交通港碼頭2000年竣工。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前,靠天吃飯,農業耕種是口糧的主要來源。農業合作化後,農田最多達4公頃。 隨著海島生產力的發展,南隍城的經濟轉移到以漁業捕撈和海水養殖為主,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立足海島實際,走出一條“吃海-養海-護海-吃海”的良性發展之路,農田逐步退耕還林或被闢為工業區、住宅區。山、水、林、路、宅統一規劃,村民僅在房前屋後或庭院內種花養草,種瓜種菜自用。隨著糧油放開,村民的糧食,蔬菜以外運得到滿足供應。
建國前,主要以小舢舨從事近海網、釣作業,船具全部私有。新中國成立後,漁船歸集體,至1958年,全村有漁船28隻,載重量為1噸至5噸。1964年實行木帆船裝機帆船,同年,村里又購置一對20馬力機動船。1966年,捕撈船隻由風帆向機械動力邁進, 自造一對20馬力“紅衛1號”“紅衛2號”。1972年,在黃海造船廠建造一對135馬力的木殼機輪。隨著當年村船廠的興建,漁具的更新、漁場的拓寬和通訊設備的配備,漁業生產有了長足發展。1976年,隍城公社(轄北隍城島、南隍城島)實行公社一級核算,南隍城幾十隻大小機帆船歸公社所有,期間,公社分給一對185馬力木殼船。
1992年,投資160萬元購置270馬力鋼殼機輪1對。1993年,村兩委將集體所有的8對40馬力以上漁船,以250萬元競價保值拍賣,當即收回260萬元的抵價資金,承包的漁民當年全部收回成本,並足額上交提留和各種稅費。1994~1995年,村里出現空前的買(造) 船熱,應運而生的80-120馬力漁輪,適於近海漁場作業,最高峰年達到110條。全村從1995年起, 捕撈產量人均516噸,連續三年捕撈收入2800萬元以上,是1993年的7倍,初次創下全縣小馬力漁船生產收入之最,村兩委針對個體漁船隻增多的情況,加強了海上生產領導和後方生產服務,1996年,創造性地在漁民黨員中成立海上黨小組,村委主任宋雲昌任組長,實行海編隊生產,以勤促懶,以強幫弱,傳遞漁情信息,互促共進,村里也相繼建設了安全港、魚粉廠和漁需供銷部、漁業倉庫36間以及加油站等設施。 在海珍品的采捕中,村里先後添置5隻潛水作業船,成立了由20多人組成的輕潛采捕隊,在島嶼周圍海域,有計畫地采捕鮑魚、海參、海膽和蝦夷貝等海珍品,年收入達800萬元。
1958年8月, 縣海帶試驗場在南隍城育苗,1959年試養,1960年在全縣推廣。40年來, 南隍城村海帶養殖規模逐步擴大,養殖方法日趨科學,經濟效益十分明顯。1976年發展到20公頃, 1999年66.67公頃,全村11個養殖場全部實行承包責任制,計畫物資、 分配權在村,其生產管理權、人員安排在場,海帶畝產7000多元,收入700萬元。1993年,村兩委打破單一養殖模式,規模試養蝦夷貝。1994年成立蝦夷養殖隊,兼養海帶。 1995年,第一個養殖周期就收入300萬元。目前,全村11個養殖場均以海帶為主, 兼養蝦夷貝。在鮑魚的養殖上,1993年集資300萬元進行筏養,後由於條件制約未能形成規模,僅養殖試驗一場進行筏養。1996年,引進蝦夷馬糞海膽試養成功,1998年、1999年分別購入苗種30萬、60萬粒進行筏式養殖,在筏養的同時,大力實施底播增殖。 2000年底播2.5公分以上鮑魚苗50萬個,3公分以上海參苗30萬個,3公分以上蝦夷貝400萬個, 有力地保證了海珍品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育苗廠水體2200立方米,主要培育鮑魚、海膽、海參和蝦夷貝苗種,1999年創收100萬元,為歷年最高。

第二產業

1972年, 投資32萬元建成船廠,以修造船業務為主,船廠效益最好的1993年,實現利潤30萬元,1999年,村委會將船廠拍賣,村民宋培芳以91萬元買斷。 1966年開始建設發電廠,功率為7KW,1986年遷至碼頭兩側,1996年因噪音再次遷地, 投資200萬元,建成占地300平方米,發電機組6組,總功率1000KW的發電廠,1998年9月, 實現日發電量1KW,1999年7月,鋪設海底電纜與大陸電網相連,發電廠留作備用。1997年5月投資150萬元建成廠房面積300平方米,2組日平均出水4方/時的反滲透出水設備,水質達到國家規定的優質飲用水標準。
水產品加工業,以“南隍城”品牌為主。1990年投資78萬元,建成村冷藏廠,庫容量100噸, 速凍能力20噸,並建有理魚車間。從1996年8月開始,分兩期工程投資60萬元建成魚粉廠, 以解決漁民捕獲的低值魚類銷路問題,高峰期日產量達20噸。
1997年投資60萬元, 建成年產100噸的精製海帶粉廠。1985年建成海珍品罐頭廠,具有冷藏、加工制罐雙套功能,主要生產鮑魚、海膽、貽貝、海螺和魚罐頭,由於市場疲軟於1995年關閉。

第三產業

1956年,南隍城供銷分社,供應島上生產與生活物資。
改革開放以來, 南隍城的日用百貨由原來的獨家發展到現在的小商店、小超市30多家, 同時建設了菜市場,村委會於安全港附近建立了漁需門市部。由於交通和經濟的發展,來島客流量的增加,促進了賓館、飯店、理髮、食品專賣等服務業的發展,村委會也投資300多萬元,相繼建成了村服務樓和南隍城賓館。
風帆時代,交通運輸主要以漁船為主,1957年,開通至蓬萊運輸航線。1994年底,魏風義兄弟4人購買一隻軍轉民用登入艇, 後又有村民陸續購入。僅1994~1997年,基本建設運輸總量為8.8萬噸, 運輸條件的改善,為南隍城的經濟發展和村莊建設插
上了翅膀。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島上缺醫少藥。建國後,逐步改善了辦學條件,完善了文化活動設施,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1999年6月,投資200萬元建設南隍城國小教學樓。 1995年,投資180萬元在縣城建成南隍城學生公寓,建築面積四層1600平方米。 1997年,投資150萬元,建成南隍城幼稚園,配套大型遊樂玩具,兒童入園率達100%。 1998年,建成南隍城文體活動中心。全村大力開展了“十星級文明家庭” 和“塑造高素質南隍城人”活動。從1991年開始,村里先後投資120多萬元建設村衛生所, 年就診量達6000人次,並於2000年創建“國家級衛生小城鎮”。建成2處名優新海水養殖示範場, 1998年、1999年連續兩年獲省科協“全省科學工作先進村”稱號。

人民生活

建國前,村民以魚、山菜、海菜為主,糧食鮮見。建國後,村民口糧實行國家供應,初步解決了溫飽。1955年,南隍城開始按城鎮人口定量標準供應口糧。
50~60年代住草房、海帶房和草檐瓦脊房;80年代更新為瓦房;90年代住進別墅樓。90年代, 戶均存款達到了10萬元,有十餘戶存款達上百萬元。彩色電視機擁有率達130%,閉路電視入戶率100%,電話入戶率95%。多數家庭進行了豪華裝修。

村莊建設

建國前, 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石木結構為主。60~70年代, 民眾開始興建瓦房。1988年,兩戶村民率先興建樓房。如今,家家住上了別墅樓。全村排污、電線、通訊線路、自來水管和閉路線全部地下化,綠化率58%,人均草坪15平方米, 興建住宅區公園5處,街道硬化率100%,總投資2萬元,安裝了路燈, 使村里美起來、 亮起來、綠起來。1996年被省政府授予“省級村鎮建設‘十百千’活動新型鄉鎮”。

集體福利

90年代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南隍城除實行養老保險和國小到高中免費教育外,對考入大學的學生一次性獎勵1000元/年,對義務兵每年發放優撫款1萬元, 對殘疾人都給予了相應安排照顧,全村沒有一戶困難家庭。淡化水、液化氣、用電與“十星級文明戶”掛鈎,給予定量供應或價格補貼,全村免費安裝閉路電視線路,為每戶訂閱了《煙臺日報》《山東法制報》等報刊,購書100元以上的,村里報銷書費50%。春節給予一定的糧、油、煤,以減輕村民負擔,從1991年開始,每年都組織村民分期分批外出旅遊。村里為每名村民入了各類保險,為勞動力入了勞動保險,每年村裡的福利開支200多萬元。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6年夏,長山島特區區委工作組南隍城村發展首批中共黨員,建立了黨支部,當時有顧延年、范保基、鄭寶英、於金生、葛培良為地上單線黨員,黨組織活動秘密進行, 黨員身份不公開。1947年9月,實行戰略轉移,少數留守堅持地下工作, 支部書記盧華甫。1950年,共有7人參加了支援解放舟山群島。2000年,村黨支部已歷經13屆。1996年,個體漁業捕撈船隻增多,針對這一情況,專門成立了漁業黨小組,村民習慣稱“海上黨支部”。1987年,南隍城村黨支部經換屆,組成了由王成強任支部書記的支部委員會,在歷經十五年的改革歷程中,連續多年被市、縣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五好黨支部”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5年冬至1947年9月, 南隍城建立村公所,轄南村、西村,隸屬欽島區公社, 第一任村長為宋延奎。1949年10月,村公所重建,趙金任村長。
1951年改稱南城村政府, 後又歷稱“建國漁業生產合作社管理委員會”“南城大隊管理委員會”“南城生產大隊革命委員會”“南隍城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於1984年,始稱為“南隍城村村民委員會”,宋傳玉任主任。自1987年以來,村委會、村治保會、婦代會、調解委員會等被多次授予榮譽稱號。

人物簡介

范保基

1927年生,高中文化,194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陝西省渭南地區環保辦公室主任。1947年入伍,歷任班長、副指導員、指導員、教導員、團副政委、政委等職。 1976年7月轉業至渭南地區環保辦公室。1984年任渭南地區建設局顧問。曾立三等功3次,1987年12月離休。

顧延年

1929年生,國中文化,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國民黨軍進攻長山列島時,轉移至大連,同年入伍。歷任副班長、排長、連長、營職參謀。1970年轉業到大連糧食工業總廠任副部長, 1984年離休。立三等功1次,曾被營口軍分區評為機關先進工作者。

唐修本

1935年12月生,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高小文化。1960年參加工作。建國後,任第四任村黨支部書記,1976年,調任煙臺市水產局副局長,1980年起任蓬萊區水產局副局長、局長,黨委副書記和紀檢、政工書記。1993年退休。

冷桂英

女,1940年生。大專文化,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10月入伍,為解放軍海軍射擊運動員。1959年為“八一”射擊隊運動員。1969年於新疆軍區第七師幹部科任幹事,1975年轉業至北京國家體委射擊場,為運動員,1978年任射擊場副主任。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射擊比賽,獲得優異成績。在第七、八屆亞運會上榮立二等功兩次, 獲國家體育榮譽獎章1枚。1984年在山東省體育戰線表彰大會上,榮獲特等榮譽獎盃。1982年被選為中共十二大代表。

王成強

1964年6月生, 198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文化。1987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994年11月兼任南隍城鄉黨委副書記、鄉長,1998年11月被選為山東省第七次黨代會代表。 2000年4月調任縣外貿公司總經理。先後被煙臺市、山東省和全國青聯評為“十大傑出青年”,榮獲山東省“新長征突擊手”和“星火帶頭人”“勞動模範”的稱號,被選為第七屆全國青聯委員,煙臺市青聯副主席、山東省青聯副主席,1998年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優秀企業經理。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6758
8804
7954
家庭戶戶數
4373
家庭戶總人口(總)
16733
家庭戶男
8788
家庭戶女
7945
0-14歲(總)
4527
0-14歲男
2348
0-14歲女
2179
15-64歲(總)
11214
15-64歲男
5943
15-64歲女
5271
65歲及以上(總)
1017
65歲及以上男
513
65歲及以上女
50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6206

所獲榮譽

該村是蓬萊區經濟強村之一。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省軍區授予“擁軍優屬模範單位”,被省文明委授予“省級文明單位”;1997年被省文明委授予“全省文明村(居)示範點”“省級文明單位”,被煙臺市政府授予“全市個體私營經濟先進村”;1998年被省文明委授予“省級文明單位”,被省科委授予“全省科普工作先進村”;1999年被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全省文明村示範點”“省級文明單位”,被省海洋與水產廳授予“全省名優新水產養殖示範基地”,被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授予“全省科普先進村”,南隍城漁業總公司被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省級重契約守信用企業”,該村被煙臺市委授予“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被市政府授予“全市十大專業村工作先進集體”。
2021年11月12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的2010-2017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監測合格名單。
2021年12月,被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擬確定為山東省2021年省級鄉土產業名品村。
2021年12月,入選第二批山東省景區化村莊名單公示。
1985年,南隍城村首次進行漁業、養殖和工副業的承包。村里大部分財產被聯合體或個體承包。
1985年5月31日, 隍城鄉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根據省、縣有關檔案精神,南隍城與北隍城分別析出。建立南隍城鄉,隸屬蓬萊區。
1985年,成為全縣第一個“萬元戶村”。
1988年,南隍城“魯長漁”1303和1304號對船,全年總收入60萬元,創全縣同類船產值之最。
1988年,投資150萬元(鄉村籌集110萬,村民集資40萬元)籌建安全港,於5月1日破土動工。
1988年春,村委將海珍品的采捕、銷售和保護權收歸集體,嚴禁私捕、偷捕。
1990年,南隍城村成立蓬萊區南隍城漁業總公司,是集資源開發、生產、經營於一身的實體組織,王成強任總經理。
1993年,鄉村兩委將全村23隻漁船,競價保值拍賣,漁民民眾於當年收回成本。
1996年, 王成強被中華青年聯合會、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單位授予第七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稱號,周舉武被共青團山東省委記“青春立功”活動一等功,授予“山東省新長征突擊手”稱號。
1997年10月,開通摩托羅拉模擬移動通信基站
1998年,山東省海洋與水產廳組織全省、市地水產局長到南隍城參觀考察,並命名南隍城為“全省名優新水產養殖基地”。
1999年4月,南隍城村村委會換屆,首次進行直接選舉。全村選民568人。王成強當選為村委主任,周舉武當選為副主任,宋永波、宋雲昌為委員。
1999年12月,《南隍城志》正式出版,為全縣首部正式出版的鄉村志。
2000年4月1日,因村原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王成強調任縣外貿公司經理,村支部做了調整,周舉武任黨支部書記,原支部委員李忠華、宋雲昌任副書記。7月9日舉行了補選第六屆村委會主任選舉大會,周舉武當選。
2000年9月,南隍城鄉國小新教學樓舉行落成典禮。
投資1000餘萬元的南隍城交通港碼頭2000年竣工。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前,靠天吃飯,農業耕種是口糧的主要來源。農業合作化後,農田最多達4公頃。 隨著海島生產力的發展,南隍城的經濟轉移到以漁業捕撈和海水養殖為主,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立足海島實際,走出一條“吃海-養海-護海-吃海”的良性發展之路,農田逐步退耕還林或被闢為工業區、住宅區。山、水、林、路、宅統一規劃,村民僅在房前屋後或庭院內種花養草,種瓜種菜自用。隨著糧油放開,村民的糧食,蔬菜以外運得到滿足供應。
建國前,主要以小舢舨從事近海網、釣作業,船具全部私有。新中國成立後,漁船歸集體,至1958年,全村有漁船28隻,載重量為1噸至5噸。1964年實行木帆船裝機帆船,同年,村里又購置一對20馬力機動船。1966年,捕撈船隻由風帆向機械動力邁進, 自造一對20馬力“紅衛1號”“紅衛2號”。1972年,在黃海造船廠建造一對135馬力的木殼機輪。隨著當年村船廠的興建,漁具的更新、漁場的拓寬和通訊設備的配備,漁業生產有了長足發展。1976年,隍城公社(轄北隍城島、南隍城島)實行公社一級核算,南隍城幾十隻大小機帆船歸公社所有,期間,公社分給一對185馬力木殼船。
1992年,投資160萬元購置270馬力鋼殼機輪1對。1993年,村兩委將集體所有的8對40馬力以上漁船,以250萬元競價保值拍賣,當即收回260萬元的抵價資金,承包的漁民當年全部收回成本,並足額上交提留和各種稅費。1994~1995年,村里出現空前的買(造) 船熱,應運而生的80-120馬力漁輪,適於近海漁場作業,最高峰年達到110條。全村從1995年起, 捕撈產量人均516噸,連續三年捕撈收入2800萬元以上,是1993年的7倍,初次創下全縣小馬力漁船生產收入之最,村兩委針對個體漁船隻增多的情況,加強了海上生產領導和後方生產服務,1996年,創造性地在漁民黨員中成立海上黨小組,村委主任宋雲昌任組長,實行海編隊生產,以勤促懶,以強幫弱,傳遞漁情信息,互促共進,村里也相繼建設了安全港、魚粉廠和漁需供銷部、漁業倉庫36間以及加油站等設施。 在海珍品的采捕中,村里先後添置5隻潛水作業船,成立了由20多人組成的輕潛采捕隊,在島嶼周圍海域,有計畫地采捕鮑魚、海參、海膽和蝦夷貝等海珍品,年收入達800萬元。
1958年8月, 縣海帶試驗場在南隍城育苗,1959年試養,1960年在全縣推廣。40年來, 南隍城村海帶養殖規模逐步擴大,養殖方法日趨科學,經濟效益十分明顯。1976年發展到20公頃, 1999年66.67公頃,全村11個養殖場全部實行承包責任制,計畫物資、 分配權在村,其生產管理權、人員安排在場,海帶畝產7000多元,收入700萬元。1993年,村兩委打破單一養殖模式,規模試養蝦夷貝。1994年成立蝦夷養殖隊,兼養海帶。 1995年,第一個養殖周期就收入300萬元。目前,全村11個養殖場均以海帶為主, 兼養蝦夷貝。在鮑魚的養殖上,1993年集資300萬元進行筏養,後由於條件制約未能形成規模,僅養殖試驗一場進行筏養。1996年,引進蝦夷馬糞海膽試養成功,1998年、1999年分別購入苗種30萬、60萬粒進行筏式養殖,在筏養的同時,大力實施底播增殖。 2000年底播2.5公分以上鮑魚苗50萬個,3公分以上海參苗30萬個,3公分以上蝦夷貝400萬個, 有力地保證了海珍品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育苗廠水體2200立方米,主要培育鮑魚、海膽、海參和蝦夷貝苗種,1999年創收100萬元,為歷年最高。

第二產業

1972年, 投資32萬元建成船廠,以修造船業務為主,船廠效益最好的1993年,實現利潤30萬元,1999年,村委會將船廠拍賣,村民宋培芳以91萬元買斷。 1966年開始建設發電廠,功率為7KW,1986年遷至碼頭兩側,1996年因噪音再次遷地, 投資200萬元,建成占地300平方米,發電機組6組,總功率1000KW的發電廠,1998年9月, 實現日發電量1KW,1999年7月,鋪設海底電纜與大陸電網相連,發電廠留作備用。1997年5月投資150萬元建成廠房面積300平方米,2組日平均出水4方/時的反滲透出水設備,水質達到國家規定的優質飲用水標準。
水產品加工業,以“南隍城”品牌為主。1990年投資78萬元,建成村冷藏廠,庫容量100噸, 速凍能力20噸,並建有理魚車間。從1996年8月開始,分兩期工程投資60萬元建成魚粉廠, 以解決漁民捕獲的低值魚類銷路問題,高峰期日產量達20噸。
1997年投資60萬元, 建成年產100噸的精製海帶粉廠。1985年建成海珍品罐頭廠,具有冷藏、加工制罐雙套功能,主要生產鮑魚、海膽、貽貝、海螺和魚罐頭,由於市場疲軟於1995年關閉。

第三產業

1956年,南隍城供銷分社,供應島上生產與生活物資。
改革開放以來, 南隍城的日用百貨由原來的獨家發展到現在的小商店、小超市30多家, 同時建設了菜市場,村委會於安全港附近建立了漁需門市部。由於交通和經濟的發展,來島客流量的增加,促進了賓館、飯店、理髮、食品專賣等服務業的發展,村委會也投資300多萬元,相繼建成了村服務樓和南隍城賓館。
風帆時代,交通運輸主要以漁船為主,1957年,開通至蓬萊運輸航線。1994年底,魏風義兄弟4人購買一隻軍轉民用登入艇, 後又有村民陸續購入。僅1994~1997年,基本建設運輸總量為8.8萬噸, 運輸條件的改善,為南隍城的經濟發展和村莊建設插
上了翅膀。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島上缺醫少藥。建國後,逐步改善了辦學條件,完善了文化活動設施,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1999年6月,投資200萬元建設南隍城國小教學樓。 1995年,投資180萬元在縣城建成南隍城學生公寓,建築面積四層1600平方米。 1997年,投資150萬元,建成南隍城幼稚園,配套大型遊樂玩具,兒童入園率達100%。 1998年,建成南隍城文體活動中心。全村大力開展了“十星級文明家庭” 和“塑造高素質南隍城人”活動。從1991年開始,村里先後投資120多萬元建設村衛生所, 年就診量達6000人次,並於2000年創建“國家級衛生小城鎮”。建成2處名優新海水養殖示範場, 1998年、1999年連續兩年獲省科協“全省科學工作先進村”稱號。

人民生活

建國前,村民以魚、山菜、海菜為主,糧食鮮見。建國後,村民口糧實行國家供應,初步解決了溫飽。1955年,南隍城開始按城鎮人口定量標準供應口糧。
50~60年代住草房、海帶房和草檐瓦脊房;80年代更新為瓦房;90年代住進別墅樓。90年代, 戶均存款達到了10萬元,有十餘戶存款達上百萬元。彩色電視機擁有率達130%,閉路電視入戶率100%,電話入戶率95%。多數家庭進行了豪華裝修。

村莊建設

建國前, 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石木結構為主。60~70年代, 民眾開始興建瓦房。1988年,兩戶村民率先興建樓房。如今,家家住上了別墅樓。全村排污、電線、通訊線路、自來水管和閉路線全部地下化,綠化率58%,人均草坪15平方米, 興建住宅區公園5處,街道硬化率100%,總投資2萬元,安裝了路燈, 使村里美起來、 亮起來、綠起來。1996年被省政府授予“省級村鎮建設‘十百千’活動新型鄉鎮”。

集體福利

90年代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南隍城除實行養老保險和國小到高中免費教育外,對考入大學的學生一次性獎勵1000元/年,對義務兵每年發放優撫款1萬元, 對殘疾人都給予了相應安排照顧,全村沒有一戶困難家庭。淡化水、液化氣、用電與“十星級文明戶”掛鈎,給予定量供應或價格補貼,全村免費安裝閉路電視線路,為每戶訂閱了《煙臺日報》《山東法制報》等報刊,購書100元以上的,村里報銷書費50%。春節給予一定的糧、油、煤,以減輕村民負擔,從1991年開始,每年都組織村民分期分批外出旅遊。村里為每名村民入了各類保險,為勞動力入了勞動保險,每年村裡的福利開支200多萬元。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6年夏,長山島特區區委工作組南隍城村發展首批中共黨員,建立了黨支部,當時有顧延年、范保基、鄭寶英、於金生、葛培良為地上單線黨員,黨組織活動秘密進行, 黨員身份不公開。1947年9月,實行戰略轉移,少數留守堅持地下工作, 支部書記盧華甫。1950年,共有7人參加了支援解放舟山群島。2000年,村黨支部已歷經13屆。1996年,個體漁業捕撈船隻增多,針對這一情況,專門成立了漁業黨小組,村民習慣稱“海上黨支部”。1987年,南隍城村黨支部經換屆,組成了由王成強任支部書記的支部委員會,在歷經十五年的改革歷程中,連續多年被市、縣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五好黨支部”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5年冬至1947年9月, 南隍城建立村公所,轄南村、西村,隸屬欽島區公社, 第一任村長為宋延奎。1949年10月,村公所重建,趙金任村長。
1951年改稱南城村政府, 後又歷稱“建國漁業生產合作社管理委員會”“南城大隊管理委員會”“南城生產大隊革命委員會”“南隍城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於1984年,始稱為“南隍城村村民委員會”,宋傳玉任主任。自1987年以來,村委會、村治保會、婦代會、調解委員會等被多次授予榮譽稱號。

人物簡介

范保基

1927年生,高中文化,194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陝西省渭南地區環保辦公室主任。1947年入伍,歷任班長、副指導員、指導員、教導員、團副政委、政委等職。 1976年7月轉業至渭南地區環保辦公室。1984年任渭南地區建設局顧問。曾立三等功3次,1987年12月離休。

顧延年

1929年生,國中文化,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國民黨軍進攻長山列島時,轉移至大連,同年入伍。歷任副班長、排長、連長、營職參謀。1970年轉業到大連糧食工業總廠任副部長, 1984年離休。立三等功1次,曾被營口軍分區評為機關先進工作者。

唐修本

1935年12月生,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高小文化。1960年參加工作。建國後,任第四任村黨支部書記,1976年,調任煙臺市水產局副局長,1980年起任蓬萊區水產局副局長、局長,黨委副書記和紀檢、政工書記。1993年退休。

冷桂英

女,1940年生。大專文化,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10月入伍,為解放軍海軍射擊運動員。1959年為“八一”射擊隊運動員。1969年於新疆軍區第七師幹部科任幹事,1975年轉業至北京國家體委射擊場,為運動員,1978年任射擊場副主任。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射擊比賽,獲得優異成績。在第七、八屆亞運會上榮立二等功兩次, 獲國家體育榮譽獎章1枚。1984年在山東省體育戰線表彰大會上,榮獲特等榮譽獎盃。1982年被選為中共十二大代表。

王成強

1964年6月生, 198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文化。1987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994年11月兼任南隍城鄉黨委副書記、鄉長,1998年11月被選為山東省第七次黨代會代表。 2000年4月調任縣外貿公司總經理。先後被煙臺市、山東省和全國青聯評為“十大傑出青年”,榮獲山東省“新長征突擊手”和“星火帶頭人”“勞動模範”的稱號,被選為第七屆全國青聯委員,煙臺市青聯副主席、山東省青聯副主席,1998年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優秀企業經理。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6758
8804
7954
家庭戶戶數
4373
家庭戶總人口(總)
16733
家庭戶男
8788
家庭戶女
7945
0-14歲(總)
4527
0-14歲男
2348
0-14歲女
2179
15-64歲(總)
11214
15-64歲男
5943
15-64歲女
5271
65歲及以上(總)
1017
65歲及以上男
513
65歲及以上女
50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6206

所獲榮譽

該村是蓬萊區經濟強村之一。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省軍區授予“擁軍優屬模範單位”,被省文明委授予“省級文明單位”;1997年被省文明委授予“全省文明村(居)示範點”“省級文明單位”,被煙臺市政府授予“全市個體私營經濟先進村”;1998年被省文明委授予“省級文明單位”,被省科委授予“全省科普工作先進村”;1999年被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全省文明村示範點”“省級文明單位”,被省海洋與水產廳授予“全省名優新水產養殖示範基地”,被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授予“全省科普先進村”,南隍城漁業總公司被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省級重契約守信用企業”,該村被煙臺市委授予“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被市政府授予“全市十大專業村工作先進集體”。
2021年11月12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的2010-2017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監測合格名單。
2021年12月,被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擬確定為山東省2021年省級鄉土產業名品村。
2021年12月,入選第二批山東省景區化村莊名單公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