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樓

南門樓,又稱“南薰樓”,位於銀川城東南的南環東路與中山南街交叉口上,坐北朝南,面臨廣場,是銀川南北大道的必經之地。

南薰門通高27.5米。磚包台基高7米,長88米,寬24.5米。台基正中壁有一南北向拱形門洞。台基北面門洞兩側有對稱式的台階,可登臨而上。在高大的台座中央,建有歇山頂重檐二層樓閣,高20.5米。整座建築結構嚴謹,廊檐彩繪,紅牆碧瓦,氣勢宏大,素有“小天安門”之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門樓
  • 別名南薰樓
  • 地址:銀川城東南
  • 高度:27.5米
  • 磚包台基:高7米,長88米,寬24.5米
  • 性質: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歷史,基本介紹,建築事件,

建築歷史

南門樓,又稱“南薰樓”,位於銀川城東南的南環東路與中山南街交叉口上,坐北朝南,面臨廣場,是銀川南北大道的必經之地。早在西夏就已存在。50年代以來,南門樓多次整修,開闢成南門廣場,成為民眾集會的場所。因其建築與北京天安門有些相似,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小天安門”。

基本介紹

南薰門通高27.5米。磚包台基高7米,長88米,寬24.5米。台基正中壁有一南北向拱形門洞。台基北面門洞兩側有對稱式的台階,可登臨而上。在高大的台座中央,建有歇山頂重檐二層樓閣,高20.5米。整座建築結構嚴謹,廊檐彩繪,紅牆碧瓦,氣勢宏大,素有“小天安門”之譽。?

建築事件

南薰門始建年代不詳,相傳為1020年西夏党項族首領李德明將都城從靈州(靈武)遷至懷遠(銀川),大起宮室,擴建城池時建造,明洪武年間重修寧夏衛城,有“南曰南薰,上建南薰城”之記載。清乾隆三年(1739年)發生大地震,府城盡毀,城門亦坍塌。乾隆五年又重建,有“南樓秋色”一景。清宣統三年(1911年),南薰門毀於戰火。民國初年再次修復。
1953年,人民政府拆除了南薰門東西兩側的城牆,開闢了南門廣場。1979年在門樓兩側修築觀禮台,南北種植花草樹木。南薰門經過多次修葺後,在周圍現代建築物的烘托下,顯得更加宏偉壯觀。1985年被列為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