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鑼

南鑼

因所用打擊樂器南鑼而得名。是由明清俗曲【打棗竿】衍變而來的,流行於河北省滄州地區海興縣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鑼
  • 外文名:Nanluo
  • 類型:器具
  • 產地:中國
發展歷史,傳統劇目,唱腔,

發展歷史

清初,滄州海興縣一代盛行俗曲【打棗竿】,不僅民間吹歌班子演奏詞調,許多農民子弟也用詞調演唱秧歌戲。海興縣小梨園村子弟會早在康熙年間即演唱詞調。經常演唱的劇目是《頂燈》、《頂磚》。擅演此戲者僅知有呂元三爺,為丑角演員。
光緒三十年(1904),海興縣於十二集的河北梆子藝人劉庚(藝名劉桂林,趙毛陶科班出身,綽號“假玉帶”)到城關馬廠村輔導秧歌戲藝人,促進了秧歌戲的發展。民國三十五年(1946)用【打棗竿】曲調演唱的秧歌戲搬上了鄉村舞台獨立演出,稱南鑼戲。南鑼戲在海興縣十分流行,上演過南鑼戲的村莊有一百多個。馬廠、良章、前刁村、劉巡莊、東尤、小梨園、西常莊、於十二集、董莊子、三范莊、板橋、西馬村、東侯村等十幾個村莊都有南鑼子弟會,有的曾到鹽山縣、黃驊縣和山東無棣縣等地演出。1948年,海興縣民夫倪玉朴、楊洪泰等隨解放軍南下,在江蘇省揚州市小李集鄉演出過南鑼《頂燈》等,受到歡迎。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南鑼戲幾近消亡,僅馬廠村子弟班尚能演出南鑼戲,劇目也僅存《頂燈》一出。
1979年,海興縣文化館作者楊雙發改編了南鑼戲《頂燈》,創作了南鑼現代戲《豆腐王》(馮世昌等編曲),由滄州地區民眾藝術館排練後,參加了河北省業餘戲曲匯演,被評為優秀劇目,《豆腐王》獲得一等獎,由河北電視台錄像,十幾個縣、市劇團移植演出。

傳統劇目

南鑼戲傳統劇目有《頂燈》(《張岐山賣線》)、《頂磚》、《顛鸞鳳》(《趙連城借閨女》)、《雙拐》(《拐驢子》)和《劉二嘎摔車子》等,均系秧歌劇目。

唱腔

南鑼戲的唱腔主要是【打棗竿】等幾隻曲牌,伴奏樂器以嗩吶為主,還有管子、龍頭胡、笙等,演奏頗具滄州吹歌風味。演員的唱念均用本地方言,其演唱特點是擅用上、下滑音和“花舌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