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春情》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上闋寫詞人在臨皋亭上看到的黃昏景致,下闋由靜景轉向描寫動景,寫春雨驟降驟停,為滿江春水增添了新的情調。詞作構思獨特,想像豐富,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意境闊大,氣勢豪邁。表現了詞人曠達寬廣的襟懷,抒發了濃厚而深沉的思鄉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南鄉子·春情
- 作品別名:南鄉子·黃州臨皋亭作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蘇軾
- 詞牌:南鄉子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南鄉子⑴·春情
晚景落瓊杯⑵,照眼雲山翠作堆⑶。認得岷峨春雪浪⑷,初來,萬頃蒲萄漲淥醅⑸。
春雨暗陽台⑹,亂灑歌樓濕粉腮⑺。一陣東風來捲地,吹回⑻,落照江天一半開⑼。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晚景:指夕陽之景。景,日光。瓊杯:玉杯。
⑶照眼:耀眼。翠作堆:形容綠色之盛。
⑺粉腮:歌女的香腮。
⑻吹回:指風吹雨散。
⑼落照:落日之光。
白話譯文
夕陽美麗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綠樹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綠了。認得這杯中瓊漿是故鄉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積雪融化而來。初次看來,萬頃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過濾的酒。
陽台山上春雨忽至,胡亂地灑在歌樓打濕了美人的粉腮。忽然一陣東風捲地而來,吹散了雲雨,落日的餘暉從烏雲縫隙中斜射出來,染紅了半邊天。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元豐四年(1081),一題為“黃州臨皋亭作”。蘇軾因為寫詩揭露新法的弊端,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成為失去自由的罪人。到黃州後,他開始住在定惠院,以後又遷到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元豐四年春天的一個傍晚,詞人在臨皋亭上倚欄觀江,見落日斜照、春意盎然,又逢短暫的春雨令水天生出奇妙的景致,心神激盪,便將這美好的景色記錄了下來,即成此篇。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闋寫詞人在臨皋亭上看到的黃昏景致。“晚景落瓊杯,照眼雲山翠作堆。”起首兩句新奇突兀,用誇張的手法寫出水天一色的景致。放眼望去,傍晚的雲山顯得蒼翠欲滴,夜色與山色交相輝映,倒映在瓊杯一樣的江中,仿佛將滿江春水都染成了綠色。闊大的“晚景”落在精緻的“瓊杯”里,比喻與誇張兩種手法雙管齊下,營造出新穎生動的意境。
“認得岷峨春雪浪,初來,萬頃蒲萄漲淥醅。”作者看著滿眼碧綠的江面,回想起初到黃州時,見到這碧波蕩漾如葡萄美酒般的江水,竟認為是由岷山與峨眉山上的雪浪融化而來的。蘇軾《與范子豐八首》其八曾有言:“臨皋亭下不數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作者見到這樣的景致,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峨眉山的雪浪,勾起了鄉思之情。
下闋由靜景轉向描寫動景,寫春雨驟降驟停,更為滿江春水增添了新的情調。“春雨暗陽台,亂灑歌樓濕粉腮”寫春雨來勢迅疾,而來不及防避。因滿江碧波,作者的思緒正飄向萬里之外的故鄉,忽然天色驟暗,迅疾的春雨傾瀉而下,打濕了未及躲避的美人的粉腮。
經過春雨的攪擾,作者被迫收回思緒,但其對外界的觀察十分敏感,轉而以更加細膩的手法描景色的變化。“一陣東風來捲地,吹回”寫雨停,隨著一陣突如其來的東風,仿佛有人掌控一樣,雨立即停止了。如同來時一樣,春雨在人們沒有反應過來之前突然停止。“落照江天一半開”,雨停,雲開。霧散,夕陽的餘暉斜倚著山頂,將半邊天空都染成了紅色,天水輝映,江面上霎時呈現出半紅半綠的景色來,奇幻瑰麗,令作者嘆為觀止。
雖未描述作者的行為事跡,也恰恰表現了他被貶之後不得自由、無所適從,只能寄情山水的生活狀態。處於這種狀態下的作者,對自然環境自然有超乎常人的感知能力。所以他狀景細緻入微,思維廣闊,描寫景致奇幻瑰麗;抒情則含蓄蘊藉,於字裡行間不經意散發出飽滿的鄉思愁緒,似有自得之趣,又有千迴百折的情感波瀾。
名家評價
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公居亭中,酒醉飯飽,倚於几上,白雲左繞,清江右洄,重門洞開,林巒坌入。若有所思而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