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張獻忠屠川,川東川北幾乎已無四川人,後來的川人基本從湖廣遷來,所以現在所講方言與兩湖基本相同,他們所形成的四川方言就叫湖廣話。而由於受岷江阻隔,張獻忠帶來的戰爭破壞小一些,移民少,明代以前存在的四川方言得以保存。比如大邑、邛崍、崇州,蒲江,新津,溫江、樂山,雅安,沿江到宜賓、瀘州等等,這一片的人,都講古四川方言,稱為南路話。但由於省會成都是湖廣話,導致原本從明朝就延續下來的古蜀語逐漸在沒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路話
- 地理標誌:四川岷江以西以南大邑邛崍崇州蒲江新津溫江樂山雅安宜賓瀘州等等
- 使用人群:南路人
- 使用人數:2千萬以上
- 方言排名:全國前十
目前的四川方言,不是古蜀人的方言。在明代之前,經過歷代移民融合,四川本土方言逐漸形成。當時整個四川,講話就跟現在的大邑崇州口音一樣。這種方言,語言學家稱南路話。
明末,張獻忠入川,連年戰亂濫殺形成了巨大的人口空洞。清初,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移民行動:“湖廣(清時湖南湖北為湖廣行省)填四川”,很多人從湖南湖北遷徙到四川。
湖廣人覆蓋了四川大部分地區,於是形成了另一種四川方言:湖廣話。
周及徐系統研究了川渝兩地的四川方言。他認為,四川話分兩個大類:湖廣話和南路話。此前有一種觀點認為,四川方言是歷史上的四川本地話演變而成,但實際上,四川方言不是連續的,因為在發展過程中被明末的戰爭切斷了。湖廣填四川後,湖廣話覆蓋了四川話,但並沒有完全替換。
以岷江為界。岷江以東以北,湖南湖北移民先覆蓋了重慶,然後繼續朝西,最終到達成都。這些移民分布在重慶、南充、成都以及成都的東北,他們形成的四川方言就叫湖廣話。
而由於岷江的阻隔,岷江以西以南,張獻忠帶來的戰爭破壞小一些,移民少,明代以前存在的四川方言得以保存。比如大邑、邛崍、溫江、樂山,沿江自貢到宜賓、瀘州,這一片的人,講四川方言,稱為南路話。
周及徐研究認為,重慶是最地道的湖廣話,成都還受到一些南路話的影響。
最近幾年,他在進行語音調查中,在川東川北等湖廣話地區,發現有些鄉村講南路話。這些南路話,是因為當年張獻忠屠川時,因山區交通不方便,人們得以倖存,於是方言也得以保留,成為了“方言島”。周及徐還發現,雖然現在遂寧人講的是湖廣話,但遂寧人李實寫遂寧方言的《蜀語》里的方言,實際上就是南路話。《蜀語》是在張獻忠屠川前寫成的,所以,更印證了他的觀點:張獻忠屠川前,四川話是南路話的天下。
成都地區的方言也不一樣
不買說“波買”,骨頭說“鍋頭”
溫江話與成都話為何不同?
有一個現象讓成都人費解:成都往西,僅僅相隔20公里的溫江崇州以及更遠一點的大邑邛崍,雖然都屬於成都,但他們的方言卻不一樣,而往東往北幾百公里,說話都是一樣。周及徐解釋,因為清初的移民向西,最後到達的地點是成都,所以成都人說的是湖廣話,而成都再往溫江以西,因為有金馬河阻隔,張獻忠的大屠殺未及於此,只派了官員和小部隊前去占領,後來也就沒有移民覆蓋,所以方言全都是明代以前形成的南路話。
周及徐老家在崇州。小時候受成都話和崇州話兩種方言的薰陶,他對成都話和崇州話的差異,感受頗為深刻。
崇州溫江邛崍樂山宜賓說的話,之所以叫南路話,是因為這些居民過去被叫做南路人。因為他們居於岷江以南,沿著岷江水路出川。
“舊時,成都人是有些歧視南路人的。”周及徐說。那時候,成都人覺得南路人奇怪,不光語言不一樣,性格也不一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南路人比如溫江崇州人進城,一般就是賣農產品這些東西。所以,大家就覺得南路話很土氣,笑他們口音不正,“買不買?不(波)買。骨頭說鍋頭。”
這一點,跟北京人笑看唐山話一樣,不少人覺得唐山話就是河北農村話。
“我們四川也一樣,為了顯得洋氣,就說成都話,一說土話,就說南路話。這是典型的方言歧視。”周及徐說。
同地不同音的現象,在四川方言裡還有很多。
都江堰的青城大橋,橋兩頭的人說話不一樣。河東說兩口子,河西說兩把手,這頭說太陽月亮,那頭說“月(喲)亮光”,“太陽ber”。彭州有個三界鎮,在廣漢什邡交界的地方。15年前,黃尚軍在這裡發現,一個院子裡,住三個縣的人,說話都不一樣:比如吃飯,彭州人說“車飯”,廣漢人叫“詞飯”。調查發現,因為五十年代公社化,當地是個河灘地,兩個縣不同的人在這裡分別修了房子,就成了一個院子。
四川方言那些事
語言學者認為:四川話“瓜娃子”來源於《西遊記》
黃尚軍介紹,按照目前學術界的通行說法,全國有七大方言(有的說十大方言),四川就占了四大方言:官話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湘方言分布在金堂竹篙、達州一帶,客家方言分布在龍泉洛帶這些地方,閩方言還在尋找,但現在還沒找到成型的。“有些地方把奶奶叫‘馬馬’,我們估計就是閩方言。”
所以四川方言很接地氣,俗。黃尚軍說,四川方言的特色就是融合,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只要適合,就能在這裡生根,比如“瓜娃子”這個詞,就是從西遊記里來的。
去年,在川師《巴蜀移民文化研究》的期末考試上,學生們就遇到了這個題:瓜娃子這個詞是怎么來的?考到了很多學生。
據黃尚軍考證,瓜娃子一詞,來源於西遊記。《西遊記》十一回記載了唐太宗因魏徵夢斬涇河老龍王,被其索命,魂游地府,後被放回,欲覓人到地府送瓜答謝。而均州人劉全,家有萬貫財產。一日,其妻李氏在家門口拔金釵送給化緣的和尚。劉全回家得知後,罵她不遵婦道。李氏氣不過,自縊而死。劉全因思念妻子,情願以死到地府進瓜。
這個故事在四川廣為流傳,故四川人稱“傻”為“劉”,把“傻瓜”稱為“劉全進”。後來,慢慢有了“瓜娃子”一詞。
不過,也有很多專家認為:“瓜娃子”來源於《西遊記》一說,論據並不充分。
四川某些地方,虎姓都讀作“貓”
在巴中市一個診所,有一個醫生,人們都叫他“貓醫生”。但貓醫生的簽名,全都是“虎”。原來,虎作為姓氏,都讀“貓”。除了這位虎醫生,在南部縣五靈鄉岐山村,村里近百人姓“虎”,成都市新都區龍湖鎮也住著很多姓“虎”的人,但他們都不讀“hu”,而是讀“貓”。
與貓相關的,還有豆腐。在四川很多地方,老人們叫豆腐為“灰貓兒”。
擅長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研究四川方言的黃尚軍,就這個辭彙進行了研究。他發現,這些辭彙和讀法,與清代四川的虎患有關。那時候,老虎橫行,到處吃人,所以,老虎成為人們談論的禁忌。禁忌這一普遍的文化現象影響了語言。隨著科學的普及,禁忌語已經大量消亡,但禁忌卻在語言上打上深深烙印。
因為忌諱說“老虎”,所以,凡是沾了與虎同音的字,都改說“貓兒”。在四川方言裡,“斧、腐”都和“虎”同音,於是豆腐就有了很多別名:永川人叫“灰貓”,彭山、南溪、宜賓、高縣、雲陽、大足、巴中、隆昌、邛崍稱為“灰貓兒”。邛崍人把豆腐乾稱為“乾灰貓兒”,水豆腐稱為“水灰貓兒”,豆腐乳稱為“紅灰貓兒”,魔芋豆腐稱為“黑灰貓兒。”
斧頭也要避諱。雲陽、綿陽、萬州稱為“開山兒”,廣安、廣元、巴中、銅梁、忠縣稱為“開山子”,樂至稱“貓兒頭”。金堂(下五區),廣元叫“貓兒”。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就直接稱呼“豆腐”“斧頭”了。
獨家披露
“四川方言地圖”
岷江以東以北講“湖廣話”
岷江以西以南講“南路話”
目前,周及徐的課題組,已經採集了四川140多個方言片區的方言語音記錄。在採錄的同時,課題組也製作了四川方言地圖,目前,地圖已經接近完成。
語言學家介紹,南路話一個典型特徵,就是保留了入聲,還有捲舌音系統,這在官話里是沒有的。
從發音上來說,成都話跟北京話四個聲調是對應的,但是在四川地區,這四個聲調的分化很有特色,保留了古代的入聲字。入聲怎么歸,成為四川話語音劃片的主要依據,宜賓敘永雙流,有單獨的入聲;成都金堂一直出去到綿陽廣元巴中都是入聲歸陽平;雅安歸陰平,自貢仁壽歸去聲。古代入聲我們分不好,但南路話一下就分好了。
四川話最主要的兩個層次,細分又可以分支、群、片。兩個大層次的分布很清晰,岷江從都江堰開始向下,到樂山、宜賓、瀘州,大致是個L形,L東邊北邊是湖廣話,以成都重慶話為代表;西邊和南邊是南路話,比如大邑邛崍宜賓樂山。
黃尚軍目前還在尋找古蜀語。他認為,古蜀語應該還存在,比如全世界第一部字典——許慎的《說文解字》里,記錄著“蜀人呼母曰姐”,這個在重慶黔江的一些地區,都保留有,叫媽媽“阿姐、唉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