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蛇竻苗,中藥名。為豆科植物喙莢雲實Caesalpinia minax Hance的苗。南蛇竻分布於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福建也有栽培。具有清熱解毒,活血祛瘀之功效。常用於外感風熱,濕熱痧氣,瘡瘍腫毒,瘰癧,跌打損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南蛇竻苗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薔薇目
- 科:豆科
- 屬:雲實屬
- 種:喙莢雲實
- 分布區域: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福建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9-15g
- 毒性:無毒(《中華藥海》)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苗。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心經。
功效
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主治
用於外感風熱,濕熱痧氣,瘡瘍腫毒,瘰癧,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外感風熱:南蛇竻苗二兩。搗爛,開水沖服。
2、治瘰癧,癰腫:南蛇竻苗、龍眼葉、荔枝葉、桃樹葉、首烏葉、蜜糖各適量。共搗爛,敷患處。
3、治跌打骨折:南蛇竻苗、大駁骨、小駁骨各一兩。共搗爛,用水或酒二兩炒熱,敷患處。(1-3方出自《廣西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搗汁。外用:搗敷。
使用注意
非實熱者忌服。
採集加工
夏、秋季采。
形態特徵
喙莢雲實又名南蛇竻、蓮子簕、蚺蛇簕、石蓮藤。有刺藤本,高約4m。各部均被短柔毛。根圓柱形,淺黃色。莖和葉軸上均有散生鉤刺。二回羽狀複葉,互生,長達45cm,托葉錐狀而硬;羽片5-8對,小葉6-12對,橢圓形或長圓形,長2-4cm,寬1.1-1.7cm,先端鈍圓或急尖,基部圓形,微偏斜,兩面沿中脈被短柔毛,小葉柄甚短,其下有1枚小倒鉤刺。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頂生,苞片卵狀披針形,先端短漸尖;萼片5,長約13mm,密生黃色絨毛;花冠蝶形,白色,有紫色斑點,最上1枚倒卵形,長約18mm,寬約12mm,先端圓鈍,基部靠合,外面和邊緣有毛;雄蕊10,離生,2輪排列,較花瓣稍短,花絲下部密被長柔毛;子房密生細刺,花柱稍超出於雄蕊,無毛。莢果長圓形,長7.5-13cm,寬4-4.5cm,先端圓鈍而有喙,喙長5-25mm,果瓣外面密生針狀刺。種子4-8顆,長橢圓形,長約18mm,寬約10mm,一側稍窪,有環狀紋。花期4-5月,果期7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00-1500m的山溝、溪旁或灌叢中。分布於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福建也有栽培。
相關論述
1、《陸川本草》:“瀉熱解毒,去瘀積。治濕熱痧氣,跌打骨折。”
2、《廣西中藥志》:“洗蛇癩,或加糯米搗爛,治小兒白泡瘡。”
3、《廣西中草藥》:“治瘡瘍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