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鳳頭巨隼

南美鳳頭巨隼

南美鳳頭巨隼(學名:Caracara plancus):是隼科、鳳頭巨隼屬的一種猛禽。體長59厘米,翼展120-132厘米。特徵是灰黑色的羽毛,上面有白色條紋圖案,頸部寬,頭部側面和面部有鱗片。鮮明的橙紅色蠟膜從鼻孔覆蓋到額頭,銀灰色鳥喙堅固而鋒利。胸部和上覆羽有水平且不連續的黑色斑紋,腹部呈黑色。雌性比雄性大。它的腿又長又健壯,爪子高度發達,頭圓、眼睛大,可以在很遠的距離檢測到任何運動的物體。身體特徵使其完全適應其掠食性飲食。

南美鳳頭巨隼通常是一種孤獨的捕食者(只有一個同伴陪伴),它們傾向於建立領地,以阻止競爭對手遠離其食物來源。該物種以不同的獵物為食,尤其是齧齒動物、小鳥、爬行動物、昆蟲和腐肉。 廣泛分布於南美洲,從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巴拉圭、秘魯到烏拉圭。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南美鳳頭巨隼體長59厘米,翼展120-132厘米。從鼻孔到額頭具有鮮明的橙紅色蠟膜,有堅固的銀灰色鳥喙。黑色的鴨舌帽狀的頭頂部覆蓋在眼瞼的上半部分,幾乎黑色的眼睛水平,眼睛周圍有一個黃色的眼圈。冠狀帽的尖端會稍微伸直,變成冠毛。頸背和喉部呈淺灰色,胸部和上覆羽有水平且不連續的黑色斑紋,腹部呈黑色。隱羽為黑色,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有輕微的白色斑紋,這些斑紋因個體而異,有時完全不存在。尾下覆羽為白灰色,有黑色條紋,直羽尖端為黑色。大腿的內側黑色,末端有淺黃色標籤。 雌性比雄性大。
在飛行中,南美鳳頭巨隼露出了華麗的白色原色,末端是黑色的爪,可以清楚地區分出白灰色的尾下覆羽,上面有黑色條紋。
幼體的顏色分布特徵相同,但成體的黑色部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成棕色至黑色,成體的橙紅色蠟膜在幼體中先變成灰色。

近種區別

南美鳳頭巨隼和北美鳳頭巨隼(Caracara cheriway)非常相似,最明顯的區別是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上幾乎沒有白色斑紋,鳥體更黑。

棲息環境

喜歡熱帶草原或空間交替的森林帶,棕櫚樹點綴的草地,河流或溪流的河岸,水坑和沼澤。在海平面和海拔2600米之間都可以看到,在玻利維亞海拔3800米處曾經看到一隻南美鳳頭巨隼帶著年輕的幼隼。像許多猛禽一樣,該物種是機會主義者,在牧場、農作物和村莊附近都有蹤跡。

生活習性

南美鳳頭巨隼大多數是留鳥,通常獨居,但如果附近有充足的食物,可能會聚集成群。可以看到它們在地面上行走尋找食物,也可以棲息在尋找獵物的地方,通常不太害怕人類。該物種可能是飛得最少的隼類,經常在地面上觀察到。該物種是最廣泛意義上的掠食者,只要有可能,甚至成為食腐動物,它們在路邊各種被車輛碾過的動物屍體上、在牛群附近、靠近河流中尋找死魚。
成年南美鳳頭巨隼的飲食中常見的是活食:剛從蛋中孵化出來的海龜、鬣蜥、壁虎、所有類型的昆蟲或幼蟲,它們會襲擊自己能找到的所有巢穴,甚至是同類的巢穴。曾經看到3-4隻南美鳳頭巨隼一起攻擊一隻白鷺;咬琵鷺、蒼鷺和其他鷺科動物的雛鳥。還會攻擊其他南美鳳頭巨隼、猛禽或鵜鶘,讓它們吐出獵物,從而有了“海盜”的名號。當南美鳳頭巨隼與白頭禿鷲非洲兀鷲等禿鷲在一起時,南美鳳頭巨隼也會攻擊它們,讓它們反芻食物,以便在食物落地之前將其攝取。南美鳳頭巨隼是性格剛強的猛禽,與少量禿鷲在一起時,能在動物屍體上占據取食的統治地位。

分布範圍

南美鳳頭巨隼分布於整個南美大陸,從巴塔哥尼亞一角到巴西馬托格羅索以及秘魯南半部、阿根廷、智利、烏拉圭、玻利維亞、巴拉圭。它的近親北美鳳頭巨隼(caracara cheriway),開始分布在亞馬遜流域北部、厄瓜多、哥倫比亞、委內瑞拉、整箇中美洲、墨西哥和美國南部。有時在玻利維亞馬托格羅索北部這兩個物種的交界處觀察到南美鳳頭巨隼與其北方近親北美鳳頭巨隼之間的雜交案例,但這種情況很罕見。
南美鳳頭巨隼
北美鳳頭巨隼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通常是在南美大陸的夏季,在12月至翌年的3月。但在溫暖的地區,南美鳳頭巨隼可以全年繁殖,每年產卵2次。南美鳳頭巨隼的鳥巢直徑為80厘米,深度約30厘米,由纏結的樹枝和細枝組成,建在各種類型的樹木上,通常是棕櫚樹上,會採用是雙倍的植物纖維,而不是系統的。也曾發現一些巢穴建在地面上。每窩產1-3枚卵,孵化期約30天,雛鳥要等待3個月才能飛翔。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中美鳳頭巨隼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但該物種被描述為“常見”(Stotz等人1996年)。
趨勢理由:由於砍伐森林和增加養牛和養羊創造了合適的棲息地,人們認為中美鳳頭巨隼的物種數量正在增加(Ferguson-Lees和Christie 2001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