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學名
Liriomyza huidobrensis Blanchard雙翅目,潛蠅科。
別名
斑潛蠅。
寄主
蠶豆、馬鈴薯、小麥、大麥、豌豆、油菜、芹菜、菠菜、生菜、黃瓜、菊花、雞冠花、香石竹等花卉和藥用植物及菸草等19科84種植物。
為害特點
成蟲用產卵器把卵產在葉中,孵化後的幼蟲在葉片上、下表皮之間潛食葉肉,嗜食中肋、葉脈,食葉成透明空斑,造成幼苗枯死,破壞性極大。該蟲幼蟲常沿葉脈形成潛道,幼蟲還取食葉片下層的海綿組織,從葉面看潛道常不完整,別於
美洲斑潛蠅。
形態特徵
南美斑潛蠅成蟲翅長1.7—2.25mm。中室較大,M3+4末端長為次生端長2—2.5倍。額明顯突出於眼,橙黃色,上眶稍暗,內外頂鬃著生處暗色,上眶鬃2對,下眶鬃2對,頰長為眼高的1/3,中胸背板黑色稍亮。后角具黃斑,背中鬃2十l,中鬃散生呈不規則4行,中側片下方1/2—3/4甚至大部分黑色,僅上方黃色。足基節黃色具黑紋,腿節基本黃色但具黑色條紋直到幾乎全黑色,脛節、跗節棕黑色。幼蟲體白色後氣門突具6—9個氣孔開口。雄性外生殖器:端陽體與骨化強的中陽體前部體之間以膜相連,呈空隙狀,中間後段幾乎透明。精泵黑褐色,柄短,葉片小,背針突具1齒。蛹初期呈黃色,逐漸加深直至呈深褐色,比美洲斑潛蠅顏色深且體形大。後氣門突起與幼蟲相似。
生活習性
該蟲在雲南發生代數不祥。據國外報導此蟲適溫為22℃,在雲南滇中地區全年有兩個發生高峰,即3—4月和10一11月。此間均溫11—16℃,最高不超過20℃,利於該蟲發生。5月氣溫升至30℃以上時,蟲口密度下降,6—8月雨季蟲量也較低,12月至下年1月月均溫7.5—8℃,最低溫為1.4—2.6℃,該蟲也能活動為害。滇北元謀一帶年平均氣溫27.8℃,11月至翌年3月上中旬,此間均溫17.6—21.8℃,最高氣溫低於30℃利其發生,3月中下旬氣溫升至35℃以上時,蟲量迅速下降,4月後進入炎夏高溫多雨季節田間蟲量很少,直至9月氣溫降低,蟲量逐漸回升。此外與栽培作物情況有關。雲南中部蠶豆老熟期,成蟲大量轉移到瓜菜及馬鈴薯等作物上。南美斑潛蠅在北京3月中旬開始發生,6月中旬以前數量不多,以後蟲口逐漸上升,7月1日-7日達到最高蟲量,每卡誘到244.5頭,後又下降,7月28日-9月15日-11月10日蟲口數量不高。該蟲主要發生在6月中、下旬-7月中旬。占潛蠅總量的60%一90%,是這一時期田間潛葉蠅的優勢種。該蟲目前僅在少數地區發現,但是危險性更大的潛葉蠅,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天敵有Diglyphus isaea(Walker)、Pediobius mit-sukurii(Ashmead)、Opius sp.等。
防治方法
(1)嚴格檢疫,防止該蟲向其他省市蔓延。(2)控制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