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縣文化館始於1925年元月,位於南縣縣城中心,赤沙廣場東南角,總占地面積4680平方米,建築面積7184平方米,現有在職職工13人,退休人員20人。國家一級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縣文化館
- 地點:湖南省南縣南洲東路
南縣文化館始於1925年元月在縣城老街財神巷“梧莊”設立的“南縣通俗教育館”,首任館長龔翰龍。1929年9月改為“南縣民眾教育館”,設有公共體育場、閱報處、民眾學校、民眾識字處。1932年因經費困難停辦。1934年,在民治路新建館舍兩棟,恢復活動。1940年列為全省乙級館,設總務、教導、生計、藝術四組,後設講演、圖書等部,創辦周刊《南縣通俗報》,1943年日本進犯南縣,館舍被日軍焚毀,再度停辦。抗戰勝利後,1946年3月恢復,先租用民房,後遷至民眾體育場紀念堂,併購置體育運動器械,訂購報紙雜誌,開辦書報閱覽、民眾學校和識字班,發行《民眾周刊》、繪製《星期畫報》、《時事簡報》,組織民眾平劇社,受到省教育廳三次明令嘉獎和教育部獎勵。
南縣解放後,1949年9月南縣人民政府接收南縣民眾教育館,1950年2月改名為“南縣人民教育館”,遷至官正街,1951年遷至南縣劇院對面,1953年改名“南縣文化館”至今。1962年4月起近30年間,在老城中心十字街口(原南縣一旅社右側)修建60米長黑板報宣傳窗,內容有時事新聞、科學知識、衛生常識等欄目,深受民眾喜歡。1957年起,南縣文化館先後創辦了《俱樂部通訊》、《南縣民眾創作》、《創作歌曲》、《南縣文藝》、《南縣歌曲》、《南縣畫頁》、《南縣農村文化》等。影響較大的有1963年創辦了綜合性刊物《南縣文藝》,發表南縣業餘作者的作品、文藝評論、寫作常識等,1971年易名《革命文藝》,1980年再易名《南洲》,定為季刊,每期均有作品被省級以上刊物採用。1980年根據城鎮建設規劃南縣文化館遷至南洲路,新建四層辦公樓、三層宿舍樓和活動廳,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至此,南縣文化館已初具規模。
南縣文化館現館舍位於南縣縣城中心,赤沙廣場東南角,總占地面積4680平方米,建築面積7184平方米,現有在職職工13人,退休人員20人。內設辦公室、業務工作室、檔案資料室、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地花鼓培訓中心(傳承人傳習基地)、多功能免費培訓中心、非遺展廳、舞蹈健身廳、多功能排練廳、文廊櫥窗、電子閱覽室等。各項文化硬體、軟體設施齊全。1993年被文化部授予“標準文化館”榮譽稱號,2004至今連續4次被文化部授予“一級文化館”稱號,連續多次被省、市、縣評為先進單位。
改革開放以來,南縣文化館從無到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國家先進文化縣的文化基層單位,南縣文化館配備了文學、舞蹈、聲樂、美術、攝影等藝術門類的輔導員,並能獨立地操作輔導、策劃組織各項群文活動。南縣文化館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全面推進文化館免費開放和服務。目前,南縣文化館公共文化設施全部免費開放,普及性的文化藝術輔導培訓、公益性展覽展示、全縣基層文化隊伍和業餘文藝骨幹培訓等基本文化服務項目已全部免費,有效地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效益。每年暑假開辦了書法、美術、音樂、攝影、文學等免費培訓班,不少免費培訓學員在書法、美術、攝影的省級賽事中取得佳績。南縣文化館還常年舉辦戲劇、曲藝、文學、音樂、舞蹈、書法、美術、攝影等各種藝術講座,培訓了一批又一批業餘作者及文藝骨幹;館內有多名業務幹部出版過文藝專著並發表過民眾文化論文。在抓好各線文藝創作的同時,大型民眾文化活動年年出新。每年舉辦、協辦各類文藝演出活動、元宵燈謎晚會、街頭花鼓戲演出、畫展、攝影展、藝術節、廣場舞大賽、南縣地花鼓大獎賽等民眾文化活動,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文化館的音樂作品曾連續四年獲得湖南省宣傳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並被選送參加全國“群星獎”的評選;還有舞蹈、戲劇、攝影、書法、美術作品,歷年來已獲得“蒲公英”、“映山紅”、“群星獎”等獎項的獎勵。
2005年起,南縣文化館開展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工作, 成立了南縣地花鼓培訓中心,通過收集、發掘和整理,公布了縣級非遺保護項目12個,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先後成功申報了南縣地花鼓、南縣湖歌、南縣車水號子、南縣硪工號子、南洲圍鼓、中醫(石氏)蜂療、南縣南少林巫家、南縣傳統戲劇服飾製作技藝8個項目為市級非遺保護項目,2006年南縣地花鼓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1年南縣地花鼓被列入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南縣走向全國的一張文化名片。同時還申報了省級非遺傳承人1名,市級非遺傳承人5名。近年來南縣文化館組織編寫了《南縣地花鼓基礎教材》,在全縣範圍內開展南縣地花鼓培訓,已培訓南縣地花鼓傳承骨幹800餘人,建立南縣地花鼓傳承基地6個、表演隊伍50支。組織參加省級、市級非遺博覽會,加強交流,讓南縣地花鼓聲名遠播,傳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