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窯遺址,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樂平市接渡鎮南窯村東北,地處樂安河中游,瀕臨鄱陽湖東岸,南窯始燒於中唐,興盛於中晚唐,衰落於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
南窯遺址遺存豐富,包含了取土的白土塘、運輸原料的江湖塘、溪坑、碼頭、儲料池以及燒造產品的窯爐等反映制瓷工藝流程的作坊遺蹟。遺蹟保存較好,連成一片,無論從整體規模還是制瓷工藝流程等方面都能夠再現和復原南窯唐代制瓷的真實面貌。
2014年4月,南窯遺址考古挖掘被評為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9年10月7日,南窯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窯遺址
- 地理位置:江西省景德鎮市樂平市接渡鎮南窯村東北
- 所處時代:唐代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全天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8-0059-1-059
歷史沿革
遺址特色
文物遺存
科研成果
- 將世界瓷都景德鎮的制瓷歷史向前推進了200年。此前的考古資料顯示景德鎮最早的瓷業遺存是晚唐五代生產青瓷的湖田窯、黃泥頭窯和蘭田窯窯址。而此次發掘的唐代景德鎮南窯,始燒於中唐,興盛於中晚唐,衰落於晚唐,燒造時間集中在公元800至900年之間,距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
- 在3萬平方米的同一個山頭上(窯山)發現了12條呈扇形分布的龍窯,長度均在60米以上。表明南窯是中國迄今發現窯爐分布最密集、布局最有規律、瓷業生產組織最嚴密的唐代窯場。
- 發掘出迄今全國最長的唐代龍窯。景德鎮南窯龍窯長達78.8米,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掘的最長的唐代龍窯遺蹟。該龍窯的發現填補了景德鎮瓷器燒造窯爐形制最早形態的空白,在江西制瓷業發展史乃至中國陶瓷史的研究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最早使用減火坑技術,是晚期分室龍窯的發端。在龍窯窯床中間設立了減火坑,據推測與龍窯長度過長、減緩火焰流速有關,與北宋以後出現的分室龍窯的作用一致,不見於以往的考古發掘。
- 南窯是唐代青瓷窯場的集大成者。發掘表明,當時的窯業生產博採眾長,勇於創新,以自身的工藝技術為基礎,充分吸納了長沙窯、洪州窯、越窯、魯山窯的優點。
- 南窯可能是唐代重要的外銷瓷器生產基地之一。產品中青釉、醬黑釉腰鼓和器型碩大的大碗器,大碗器口徑達40-50厘米,有可能是為滿足西域胡人所需而燒造的,彰顯了唐代贛鄱與西域交流頻繁的史實。出土了公元800年前後,隨著海上陶瓷之路興起而出現的標誌性器物夾耳蓋罐。南窯的夾耳蓋罐與1998年印尼唐代“黑石”號沉船出水的夾耳蓋罐相似。表明南窯的部分產品具有外銷的可能。
歷史文化
- 史料索引
文物價值
- 考古研究證明,南窯是江西地區一處重要的獨具風格、特色鮮明的唐代青瓷窯場,具有長沙窯風格,兼具洪州窯、越窯和河南魯山窯的特點,部分產品具有外銷的性質。產品多數採用明火燒造,少量高檔產品採用匣缽先進工藝,制瓷技術高超,燒造水平一流,生產的瓷器質量精緻,造型典雅,藝術性高,燒制技法和裝飾藝術富有特色,有的技術走在同時期窯場的前列。
- 南窯遺址遺存豐富,包含了取土的白土塘、運輸原料的江湖塘、溪坑、碼頭、儲料池以及燒造產品的窯爐等反映制瓷工藝流程的作坊遺蹟。這些遺蹟保存較好,連成一片,無論從整體規模還是制瓷工藝流程等方面都能夠再現和復原南窯唐代制瓷的真實面貌。
- 南窯始燒於中唐,興盛於中晚唐,衰落於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燒造歷史。文獻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景德鎮的陶瓷生產歷史有兩千多年。然而考古資料表明其最早的瓷業遺存是10世紀晚唐五代時期生產青瓷和白瓷的窯業遺存。此次發掘的南窯遺址不僅填補了景德鎮地區唐代瓷窯遺存的空白,把瓷都景德鎮的瓷器燒造歷史向前推進一步,具有正史補史的作用;而且豐富了景德鎮地區陶瓷文化的內涵,為探討景德鎮的陶瓷發展歷史、探索景德鎮的瓷業源頭提供了重要線索,為研究唐代制瓷手工業和青釉瓷器發展史提供了重要資料。南窯窯場的興起得益於當地豐富的燒瓷資源和地處環鄱陽湖以及東西南北大交通線等綜合因素;是唐代多民族國家繁榮富強、多文化因素融合的結果;是瓷都景德鎮“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先聲,為明清時期瓷都景德鎮的興起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南窯遺址 南窯遺址](/img/d/5f2/IWYxcTY0UGNyIDZ2YTM0UDZhFWOwUzNhRmNkNTZllTN3kjNyQ2MxUTYmlD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