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窯遺址

南窯遺址

南窯遺址,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樂平市接渡鎮南窯村東北,地處樂安河中游,瀕臨鄱陽湖東岸,南窯始燒於中唐,興盛於中晚唐,衰落於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

南窯遺址遺存豐富,包含了取土的白土塘、運輸原料的江湖塘、溪坑、碼頭、儲料池以及燒造產品的窯爐等反映制瓷工藝流程的作坊遺蹟。遺蹟保存較好,連成一片,無論從整體規模還是制瓷工藝流程等方面都能夠再現和復原南窯唐代制瓷的真實面貌。

2014年4月,南窯遺址考古挖掘被評為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9年10月7日,南窯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窯遺址
  • 地理位置:江西省景德鎮市樂平市接渡鎮南窯村東北
  • 所處時代:唐代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全天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8-0059-1-059
歷史沿革,遺址特色,文物遺存,科研成果,歷史文化,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地理位置,開放時間,交通線路,

歷史沿革

1964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程應琳、彭適凡等學者在樂平開展文物調查時發現了南窯遺址。
1983年,樂平市博物館對南窯遺址進行普查。
2008年,樂平市博物館對南窯遺址進行複查。
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江西省文化考古研究所、樂平市博物館、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景德鎮民窯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調查隊,對南窯遺址進行了全面調查和重點發掘。此次發掘,在重要節點上布3米×10米、2米×7米、2米×8米探溝3條,揭露面積60平方米,清理灰坑1個,勘探龍窯遺蹟2條,出土了一批青瓷、青釉褐斑瓷、青釉褐彩瓷、醬釉瓷器以及窯具標本。
2012年,景德鎮市政府邀請國內陶瓷專家對南窯遺址進行論證,專家們建議對遺址進行正式發掘。
2013年3月至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同意,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樂平市文化廣播電視局、廈門大學歷史學院、西北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等單位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揭示龍窯遺蹟2座、灰坑10個、灰溝1條、道路遺蹟1條,總計揭露面積1013.5平方米,出土大批窯具和瓷片標本,重達數十噸。

遺址特色

2013年3月至11月,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揭示龍窯遺蹟2座。
1號窯址由窯前工作面、火門、火膛、窯床、窯牆、窯尾等幾部分組成,整體水平長78米,斜長78.8米,寬1.6-2.4米,殘高0-0.6米,窯床坡度靠近窯頭前16米較平緩,後段略陡。根據地層疊壓關係以及出土遺物,推斷是使用竹藤類材料起券,用泥糊砌,採用支座墊燒,獨具風格,特色鮮明。中晚唐時期龍窯,是迄今為止考古揭露最長的唐代龍窯遺蹟,是景德鎮地區發現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窯爐遺蹟,1號龍窯的發現,填補了景德鎮瓷器燒造窯爐形制最早形態的空白。窯室內留存排列整齊的裝燒坯件的支座,對了解當時龍窯的裝窯量提供了重要資料。為研究南密的生產流程、窯爐鍛造技術,探索南窯的燒造工藝和當時的社會經濟史提供了依據。

文物遺存

南窯瓷器釉色種類多,有青釉瓷、醬黑釉瓷、青釉褐斑瓷、青釉褐色彩繪瓷以及素胎瓷,以青釉瓷為主。器物造型端莊,器形豐富,大者雄渾,小者精巧,有雙系瓶、小瓶、執壺、盤口壺、罐、碗、腰鼓以及器蓋等,以碗、盤、雙系瓶居多。還發現了人面塤、茶碾、瓷權、硯滴等罕見的器物。值得關注的是,青釉、醬黑釉腰鼓和器形碩大的大碗,有可能是為滿足胡人所需而專門燒造或訂燒的,彰顯了唐代贛鄱與西域地區文化交流頻繁的史實。尤為重要的是出土了夾耳罐、穿帶壺等具有重要斷代意義的器形。夾耳蓋罐是公元800年前後的新產品,是隨著海上陶瓷之路的興起而出現的,是海上陶瓷之路興起的標誌性產品。

科研成果

據相關資料顯示,南窯遺址的發掘有六大科研成果。
  1. 將世界瓷都景德鎮的制瓷歷史向前推進了200年。此前的考古資料顯示景德鎮最早的瓷業遺存是晚唐五代生產青瓷的湖田窯、黃泥頭窯和蘭田窯窯址。而此次發掘的唐代景德鎮南窯,始燒於中唐,興盛於中晚唐,衰落於晚唐,燒造時間集中在公元800至900年之間,距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
  2. 在3萬平方米的同一個山頭上(窯山)發現了12條呈扇形分布的龍窯,長度均在60米以上。表明南窯是中國迄今發現窯爐分布最密集、布局最有規律、瓷業生產組織最嚴密的唐代窯場。
  3. 發掘出迄今全國最長的唐代龍窯。景德鎮南窯龍窯長達78.8米,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掘的最長的唐代龍窯遺蹟。該龍窯的發現填補了景德鎮瓷器燒造窯爐形制最早形態的空白,在江西制瓷業發展史乃至中國陶瓷史的研究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 最早使用減火坑技術,是晚期分室龍窯的發端。在龍窯窯床中間設立了減火坑,據推測與龍窯長度過長、減緩火焰流速有關,與北宋以後出現的分室龍窯的作用一致,不見於以往的考古發掘。
  5. 南窯是唐代青瓷窯場的集大成者。發掘表明,當時的窯業生產博採眾長,勇於創新,以自身的工藝技術為基礎,充分吸納了長沙窯、洪州窯、越窯、魯山窯的優點。
  6. 南窯可能是唐代重要的外銷瓷器生產基地之一。產品中青釉、醬黑釉腰鼓和器型碩大的大碗器,大碗器口徑達40-50厘米,有可能是為滿足西域胡人所需而燒造的,彰顯了唐代贛鄱與西域交流頻繁的史實。出土了公元800年前後,隨著海上陶瓷之路興起而出現的標誌性器物夾耳蓋罐。南窯的夾耳蓋罐與1998年印尼唐代“黑石”號沉船出水的夾耳蓋罐相似。表明南窯的部分產品具有外銷的可能。

歷史文化

  • 史料索引
南窯吳氏清康熙四十三年(1740年)編撰的《吳氏宗譜》有關於的南窯遺址的記載,稱該地原為平地,因有古代窯場廢棄物堆積成甄皮形山丘,故稱為甄皮山,後人又將此地稱之為“窯山”。

文物價值

  • 考古研究證明,南窯是江西地區一處重要的獨具風格、特色鮮明的唐代青瓷窯場,具有長沙窯風格,兼具洪州窯、越窯和河南魯山窯的特點,部分產品具有外銷的性質。產品多數採用明火燒造,少量高檔產品採用匣缽先進工藝,制瓷技術高超,燒造水平一流,生產的瓷器質量精緻,造型典雅,藝術性高,燒制技法和裝飾藝術富有特色,有的技術走在同時期窯場的前列。
  • 南窯遺址遺存豐富,包含了取土的白土塘、運輸原料的江湖塘、溪坑、碼頭、儲料池以及燒造產品的窯爐等反映制瓷工藝流程的作坊遺蹟。這些遺蹟保存較好,連成一片,無論從整體規模還是制瓷工藝流程等方面都能夠再現和復原南窯唐代制瓷的真實面貌。
  • 南窯始燒於中唐,興盛於中晚唐,衰落於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燒造歷史。文獻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景德鎮的陶瓷生產歷史有兩千多年。然而考古資料表明其最早的瓷業遺存是10世紀晚唐五代時期生產青瓷和白瓷的窯業遺存。此次發掘的南窯遺址不僅填補了景德鎮地區唐代瓷窯遺存的空白,把瓷都景德鎮的瓷器燒造歷史向前推進一步,具有正史補史的作用;而且豐富了景德鎮地區陶瓷文化的內涵,為探討景德鎮的陶瓷發展歷史、探索景德鎮的瓷業源頭提供了重要線索,為研究唐代制瓷手工業和青釉瓷器發展史提供了重要資料。南窯窯場的興起得益於當地豐富的燒瓷資源和地處環鄱陽湖以及東西南北大交通線等綜合因素;是唐代多民族國家繁榮富強、多文化因素融合的結果;是瓷都景德鎮“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先聲,為明清時期瓷都景德鎮的興起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南窯遺址
南窯遺址

文物保護

1983年,南窯遺址被樂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7日,南窯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南窯遺址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樂平市接渡鎮南窯村東北。
南窯

開放時間

全天。

交通線路

樂平市內乘坐公交1路至楊子安站下車,再步行4.4千米,即可到達南窯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