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褐斑病

南瓜褐斑病

南瓜褐斑病是由山扁豆生棒孢菌侵染引起的、發生在南瓜葉片上的一種病害。主要危害葉片。

南瓜褐斑病分布範圍廣泛,在各個南瓜種植區均可發生。氣候環境、栽培管理等因素與南瓜褐斑病的發生、流行密切相關。保護地栽培,高溫高濕,通風不良,露地栽培雨水較多,管理不善,缺水缺肥,長勢較差,偏施氮肥,植株徒長,都容易引起發病。

南瓜褐斑病的防治要以預防為主,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鉀肥,加強灌溉管理。保護地栽培的選擇晴天澆水,澆水後及時放風排濕;露地栽培的雨後及時排除田間積水。收穫結束後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並集中銷毀。在發病初期及時施用化學藥劑,以達綜合防治的目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瓜褐斑病
  • 外文名:Pumpkin brown spot
  • 為害作物:南瓜
  • 為害部位:葉片
  • 病原:山扁豆生棒孢菌
病原特徵,形態特徵,生理特性,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南瓜褐斑病的病原為山扁豆生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 Curt.) Wei.),該病菌屬於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暗色菌科、棒孢屬真菌。

形態特徵

病菌絲無色,細長,具分枝;分生孢子梗生於葉兩面、多單生,個別3-5根叢生,叢生的有子座,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具分隔1-7個,褐色,大小為(150.0-650.0)微米×(5.0-8.0)微米;分生孢子頂生在梗端,單生或串生,棍棒狀,直立或略彎,淺褐色,頂端鈍圓,基部膨大,有2-7分隔,分隔處無縊縮,分生孢子大小為(41.3-286.7)微米×(8.5-17.0)微米;厚垣孢子壁厚,粗短,深褐色。

生理特性

病菌發育適溫為25-30℃,在PDA培養基上生長較慢,初期為白色,後期顏色加深為灰色。病菌在培養基上培養(多次轉菌)或4℃保存2年不失致病性,人工培養10周(每周轉菌1次)不失毒性,但長期人工培養後可失去毒性。孢子致死溫度為55℃,經10分鐘。該病寄主範圍廣泛,不僅可危害茄科、葫蘆科、豆科、十字花科蔬菜,還能危害木薯、菸草、葡萄、桉樹以及一些觀賞植物,使寄主葉片產生病斑或葉緣壞死。

為害症狀

南瓜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初期產生水漬狀褪綠小斑點,後期病斑中部顏色變淺,有時呈灰白色,邊緣灰褐色,近圓形至不規則形,乾燥時病斑容易破裂,空氣濕度大時病部產生灰褐色至灰黑色霉狀物。高濕時病斑出現稀疏灰白色霉,嚴重時全葉變黃枯死。早晨日出或傍晚日落時,病斑上可見銀灰色光澤。

侵染循環

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絲體隨其他寄主植物或隨雜草、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存活,此外,病菌還可產生菌核及厚垣孢子度過不良環境。病原菌在殘株中可存活2年,翌年產生分生孢子成為田間初侵染菌源。初侵染後的病斑所生成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和農事操作傳播,向周圍蔓延。田間發病後,在適宜條件下病部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萌發產生芽管,從氣孔、傷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潛育期5-7天,病部新生的孢子進行再侵染。一個生長季病菌可進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日益加重。
病原菌分生孢子萌發形式多樣,孢子可通過孢子一端、兩端、兩端一側或一端一側、兩端一側等方式進行萌發,伸出芽管。

流行規律

氣候環境、栽培管理等因素與南瓜褐斑病的發生、流行密切相關。保護地栽培,高溫高濕,通風不良,露地栽培雨水較多,管理不善,缺水缺肥,長勢較差,偏施氮肥,植株徒長,都容易引起發病。
  1. 氣候環境:病原菌好濕喜溫,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8℃,產孢的最適溫度約為30℃,孢子要在相對濕度90%以上的條件下才能萌發,以水滴中萌發率最高。高溫、高濕有利於該病的流行和蔓延。
  2. 栽培管理:缺水缺肥,管理不善,植株長勢弱,抵抗力下降,病害易發生。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通風透氣不佳,或保護地通風不良,濕度大,發病也較嚴重。連作種植、地勢低洼、土質黏重的地塊易發病。澆水不科學,如陰天或雨天澆水,澆水時大水漫灌,造成地里積水,導致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南瓜褐斑病的防治要以預防為主,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鉀肥,加強灌溉管理。保護地栽培的選擇晴天澆水,澆水後及時放風排濕;露地栽培的雨後及時排除田間積水。收穫結束後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並集中銷毀。在發病初期及時施用化學藥劑,以達綜合防治的目的。

農業防治

  1. 合理倒茬輪作:由於病原菌可以在土壤中積累,所以常見連作的地塊發病重,重病田應實行與非瓜類蔬菜2年以上輪作,減少病原菌的累積,減少初侵染源。
  2. 整地與施肥:南瓜對土壤要求不嚴,以壤土、砂壤土最為適宜。若搭架栽培,株距0.7-1.0米,行距為1.5-2.0米;若爬地栽培,株距0.5-0.7米,行距為2.0-3.0米。栽培南瓜播種前,要施入圈肥做底肥(37.5-60.0噸/公頃),並進行深翻。
  3. 科學定植:各地南瓜的定植時間不一致,只要能保證南瓜苗不受低溫凍害,正常生長,就可以定植或直播。定植時以子葉露出地面為宜,不宜過深。澆定根水時為避免影響緩苗和成活,苗葉上不要沾水和泥土。
  4. 中耕與除草:結合除草進行中耕,由淺入深,除草時避免傷苗或傷根。中耕時要向根部培土,以促進根系發育。整個南瓜生育期間,一般要進行2-3次中耕除草,操作時應注意不要傷及南瓜植株和葉片。
  5. 灌溉與追肥:南瓜定植後,如果墒情好,一般不需要灌水。在該階段,應多次進行中耕,同時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發育,以利壯秧。伸蔓後,距根15-20厘米處,開溝施肥,可施速效氮肥7.5-15.0千克/公頃,或225-300千克/公頃的腐熟糞肥。施氮肥後要灌水,以防燒根。肥料的追施要做到少施、勤施,肥後要注意預防燒根及肥害。
  6. 整枝與壓蔓:整枝和壓蔓是南瓜獲得早熟高產的技術措施之一。對生長勢過旺、側枝發生多的品種,去掉部分側枝、弱枝、重疊枝,有利於防止植株徒長,改善植株通風透光條件。當蔓伸長至60厘米左右時進行第1次壓蔓,方法是在蔓旁邊挖條7-9厘米深的淺溝,然後將蔓輕輕放入溝內,再用土壓好,生長頂端要露出12-15厘米,以後每隔30-50厘米壓蔓1次,一般壓蔓3-4次。對於高度密植栽培的早熟南瓜,則壓蔓1次,甚至不壓蔓。
  7. 清潔田園:在南瓜生長過程中,發現病葉及時摘除,拉秧後徹底清除病殘體,然後深翻,將病殘體翻入土壤深層,加速病殘體腐爛。

化學防治

  1. 保護地熏煙、噴粉防治:溫室中可選用45%百菌清煙劑熏煙防治(4500-6000克/公頃),一般7天防治1次,病害嚴重者可縮短為4-5天。此外,還可用6.5%硫菌·霉威粉塵劑15千克/公頃噴粉防治。
  2. 大田噴霧防治:發病初期可噴灑25%異菌脲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40%嘧霉胺懸浮劑500倍液,或20%烯肟菌胺·戊唑醇水懸浮劑1500倍液,或40%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或40%氟矽唑乳油8000倍液,或25%咪鮮胺乳油1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施藥應均勻周到,每5-7天噴1次,連噴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