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褐斑病是由山扁豆生棒孢菌侵染引起的、發生在南瓜葉片上的一種病害。主要危害葉片。
南瓜褐斑病分布範圍廣泛,在各個南瓜種植區均可發生。氣候環境、栽培管理等因素與南瓜褐斑病的發生、流行密切相關。保護地栽培,高溫高濕,通風不良,露地栽培雨水較多,管理不善,缺水缺肥,長勢較差,偏施氮肥,植株徒長,都容易引起發病。
南瓜褐斑病的防治要以預防為主,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鉀肥,加強灌溉管理。保護地栽培的選擇晴天澆水,澆水後及時放風排濕;露地栽培的雨後及時排除田間積水。收穫結束後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並集中銷毀。在發病初期及時施用化學藥劑,以達綜合防治的目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瓜褐斑病
- 外文名:Pumpkin brown spot
- 為害作物:南瓜
- 為害部位:葉片
- 病原:山扁豆生棒孢菌
病原特徵
形態特徵
生理特性
為害症狀
侵染循環
流行規律
- 氣候環境:病原菌好濕喜溫,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8℃,產孢的最適溫度約為30℃,孢子要在相對濕度90%以上的條件下才能萌發,以水滴中萌發率最高。高溫、高濕有利於該病的流行和蔓延。
- 栽培管理:缺水缺肥,管理不善,植株長勢弱,抵抗力下降,病害易發生。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通風透氣不佳,或保護地通風不良,濕度大,發病也較嚴重。連作種植、地勢低洼、土質黏重的地塊易發病。澆水不科學,如陰天或雨天澆水,澆水時大水漫灌,造成地里積水,導致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合理倒茬輪作:由於病原菌可以在土壤中積累,所以常見連作的地塊發病重,重病田應實行與非瓜類蔬菜2年以上輪作,減少病原菌的累積,減少初侵染源。
- 整地與施肥:南瓜對土壤要求不嚴,以壤土、砂壤土最為適宜。若搭架栽培,株距0.7-1.0米,行距為1.5-2.0米;若爬地栽培,株距0.5-0.7米,行距為2.0-3.0米。栽培南瓜播種前,要施入圈肥做底肥(37.5-60.0噸/公頃),並進行深翻。
- 科學定植:各地南瓜的定植時間不一致,只要能保證南瓜苗不受低溫凍害,正常生長,就可以定植或直播。定植時以子葉露出地面為宜,不宜過深。澆定根水時為避免影響緩苗和成活,苗葉上不要沾水和泥土。
- 中耕與除草:結合除草進行中耕,由淺入深,除草時避免傷苗或傷根。中耕時要向根部培土,以促進根系發育。整個南瓜生育期間,一般要進行2-3次中耕除草,操作時應注意不要傷及南瓜植株和葉片。
- 灌溉與追肥:南瓜定植後,如果墒情好,一般不需要灌水。在該階段,應多次進行中耕,同時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發育,以利壯秧。伸蔓後,距根15-20厘米處,開溝施肥,可施速效氮肥7.5-15.0千克/公頃,或225-300千克/公頃的腐熟糞肥。施氮肥後要灌水,以防燒根。肥料的追施要做到少施、勤施,肥後要注意預防燒根及肥害。
- 整枝與壓蔓:整枝和壓蔓是南瓜獲得早熟高產的技術措施之一。對生長勢過旺、側枝發生多的品種,去掉部分側枝、弱枝、重疊枝,有利於防止植株徒長,改善植株通風透光條件。當蔓伸長至60厘米左右時進行第1次壓蔓,方法是在蔓旁邊挖條7-9厘米深的淺溝,然後將蔓輕輕放入溝內,再用土壓好,生長頂端要露出12-15厘米,以後每隔30-50厘米壓蔓1次,一般壓蔓3-4次。對於高度密植栽培的早熟南瓜,則壓蔓1次,甚至不壓蔓。
- 清潔田園:在南瓜生長過程中,發現病葉及時摘除,拉秧後徹底清除病殘體,然後深翻,將病殘體翻入土壤深層,加速病殘體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