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細菌性葉枯病

南瓜細菌性葉枯病

南瓜細菌性葉枯病是由甘藍黑腐黃單胞菌瓜葉斑致病變種引起的、發生在南瓜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發病初期葉片出現水漬狀褪綠小斑點,近圓形或多角形直徑約1-2毫米,對光看可見密集的、非常明顯的淡黃色小點,後期出現穿孔。

南瓜細菌性葉枯病主要通過種子帶菌傳播蔓延。保護地4-5月、露地6-7月容易發病,葉色深綠的品種發病重,大棚溫室內栽培時比露地發病重。

南瓜細菌性葉枯病的防治應採取應對種子消毒,用抗病品種和加強栽培管理為主,結合化學防治的綜合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瓜細菌性葉枯病
  • 病原:甘藍黑腐黃單胞菌瓜葉斑致病變種
  • 為害作物:南瓜
  • 為害部位: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擴展閱讀,

病原特徵

南瓜細菌性葉枯病病原為甘藍黑腐黃單胞菌瓜葉斑致病變種(學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ucurbitae (Bryam) Dye),屬細菌。病菌菌體桿狀,兩端鈍圓,大小為(0.5-0.6)微米×(1.0-1.5)微米,極生單鞭毛,單生、雙生或鏈生,無芽孢,有莢膜,好氣性,革蘭氏染色陰性。在肉汁腖瓊脂平面上菌落黃色,圓形,有光澤,表光滑,隆起,邊緣整齊透明;在肉汁腖液中生長呈雲霧狀,無菌環。SX培養基上幾乎不生長。

為害症狀

南瓜細菌性葉枯病主要為害南瓜的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呈現水浸狀小斑點,透過陽光可見病斑周圍有黃色暈圈。病斑擴大後,中心易破裂,經風吹雨淋,葉面上布滿小孔,嚴重時葉片破碎。

侵染循環

病菌主要通過種子帶菌傳播蔓延,在土壤中存活能力非常弱。

流行規律

病菌生長適溫為25-28℃,保護地4-5月、露地6-7月容易發病。同時,葉色深綠的品種發病重,大棚溫室內栽培時比露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種子消毒
種子用70℃恆溫乾熱滅菌72小時,或50℃溫水浸種20分鐘,晾乾催芽播種,或用次氯酸鈣300倍液浸種30-60分鐘,或40%甲醛水劑150倍液浸種1.5小時,或100萬單位硫酸鏈黴素500倍液浸種2小時,洗乾淨後催芽播種。
  • 加強栽培管理
  1. 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用基質穴盤育苗,培育壯苗。定植前利用夏秋晴天高溫季節深翻曬土壤,亦可利用夏秋季晴天高溫密閉日光溫室一周消毒。
  2. 增施腐熟農家肥,氮磷鉀配合使用;定植前每座面積667平方米溫室施腐熟農家肥5-7方、氮肥10-15千克、磷酸二銨20千克、鉀肥10-15千克。南瓜開花結果期結合滴灌水開始追肥。以後每隔7-10天追肥一次,每次每座面積667平方米溫室追氮肥3-4千克。拉秧前15天停止追肥。
  3. 採用高壟地膜覆蓋栽培,適時適量放風排濕,收穫後清潔田園。調節室內溫濕度,上午溫度控制在28-30℃,濕度60-70%,超過30℃時放風;下午溫度保持在20-24℃,濕度60%左右;前半夜溫度保持在15-20℃,濕度低於85%;後半夜溫度保持在12-15℃,濕度90%左右。在入口處設定石灰隔離帶。
  4. 套用膜下滴灌、膜下溝灌技術,避免大水漫灌。南瓜定植後至生長前期適當少澆水,提高地溫,控制濕度,促進根系生長;生長中後期適當增加澆水次數。陰天不澆水,晴天多放風。白粉病發生時,可在南瓜行間澆小水,提高空氣濕度,同時結合噴藥,能控制病害。採用滴灌設施的溫室南瓜定植後至開花前每隔5-7天滴一次水,開花結果後每隔2-3天滴一次水,每座面積667平方米溫室每次滴水量1.5-2.0立方米;採用膜下溝灌的溫室10-15天灌水一次,每次灌水量15-20立方米。

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用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液、或88%水合黴素可溶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20%噻唑鋅懸浮劑600-1000倍液、或2%春雷黴素水劑5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90%鏈·土可溶性粉劑3500倍液、或47%春·王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78%波爾·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琥·鋁·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脲酸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或40萬單位青黴素鉀鹽5000倍液噴霧,間隔7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擴展閱讀

南瓜細菌性葉枯病是制種區常發病害,症狀與南瓜霜霉病南瓜炭疽病相似,很容易誤作南瓜霜霉病、南瓜炭疽病防治。錯誤診斷後,防治方法和藥劑選擇截然不同,易朝成損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