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溟橋,位於黃豐橋鎮豐壠村。無橋前則為渡,古代攸東一處要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溟橋
- 地理位置:位於黃豐橋鎮豐壠村
介紹,歷史,
介紹
源於羅浮山海棠洞之攸水,穿過叢山峻岭,集沿途之大小溪流,浩浩而下,流經吉壠橋,江面突然開闊。群山懷抱著一片良田沃土,呈帶狀綿延十餘里;至南溟橋地段,陡然峰迴路轉,兩山合圍,狀似瓶頸。渡北,一片坡地,傍山聚居著賀氏族人。這裡舊時為黃豐橋地區政治、文化、商貿中心,設有公所、學校、商鋪、客棧、墟場、碼頭等。從北越渡至南岸,路分東南。往南,經官田、慈豐山,抵縣府;往東,經巒山,達茶陵及江西蓮花等地。南溟渡,古為黃豐橋通往外部世界必經之渡。每逢汛期,風惡浪險,渡工泊船。客人商賈均滯留客棧,叫苦不迭。
歷史
同治版縣誌《津梁卷》:“南溟橋,在東鄉,距縣一百二十里。明正統四年,賀瑜、賀瑤建。乾隆丁丑重修,知縣張有記。乾隆甲辰,賀永祚、賀積光、顏飲三等募修,有碑。”而當地小車賀氏族譜,對南溟橋的興衰存廢有著更詳實的記述。
明正統二年(1437),當地賀氏族人賀瑤、賀瑜兩堂兄弟改渡為橋。始造木橋,不幾年被洪水沖沒。繼而即在族內募得巨資,集族人之力,於明正統四年(1439),改築石橋。始三拱,花崗岩橋體,青板石鋪於橋面。此系賀氏先祖肇基之地,故名“賀氏南溟橋”。刊名於拱頂,豎碑於橋首。
因築造堅固,歷三百二十年安然無恙。亁隆二十二年(1757),山洪暴發,橋樑被毀。賀國信“倡導族人,備資補修”。橋西數里,即古之名剎寶靈寺(即寶寧寺),“寶靈寺僧宗能參與有力”,增修為五拱。用青、白石雕成麒、麟、獅、象和石欄桿,護於橋面。四個橋墩上,雕有雀、鹿、鳳、猴,並植樹於河堤。橋南一古樟,歷二百五十餘年,至今猶存,枝繁葉荗,狀如巨傘。是時,通往柏市小江之上一木橋,幾近腐朽。賀國信將復修南溟橋用余之石料,改建為石橋。
亁隆四十二年(1777),時任攸邑知縣張五典(陝西涇陽人),赴東鄉勸耕,見“兩橋亘然跨于山溪,石柱石版,其功不細。佇立徘徊”,感嘆不已,即興抒懷,撰寫《寶都雙橋記》(載縣誌藝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