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廣州—巴拉望)地學斷面綜合研究

《南海(廣州—巴拉望)地學斷面綜合研究》是由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曾維軍、王公念、黃海生、李振伍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海(廣州—巴拉望)地學斷面綜合研究
  • 成果登記號:19910741[05051]
  • 第一完成單位: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19910741[05051]
項目名稱
南海(廣州—巴拉望)地學斷面綜合研究
第一完成單位
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主要完成人
曾維軍、王公念、黃海生、李振伍
主題詞
地學斷面;面海

成果摘要

廣州-巴拉望地學斷面,北起112°43′17″E,23°59′36″N;南迄119°21′409′20″N,全長1800km。按國際岩石圈委員會(IGL)、CC-7.GGT協調組圍,編制了一套寬100km的地形、地貌、自由空間重力異常,磁力(△帶),以及磁力(△T)、重力、地熱流、反射地震、地質、地球物理綜合地球物理綜合解釋剖面(成圖比例尺為1/200萬)。 根地球物理和解釋,獲南海岩石圈構造模型。廣東沿海一帶,莫氏面和岩石圈底界深km和90km。經陸緣到中央海盆區,逐漸上升到9-11km和35km左右;在南到20-24km和70km左右。地殼內具複雜的縱向分層和橫向分塊性。沿斷個地體,各地體間的時~空變化,揭示了南海及其圍區自古生代以來所貼和解體離散歷史。通過對南海的熱狀態及地幔流場研究,已揭示其區特徵。南海的南、北陸緣均發育大型新生代沉積盆地,兩者形成機制的其油氣的生、儲、蓋組合和勘探方向有所不同。 該項研究是繼六十幔計畫和七十年代國際地球動力學計畫之後,進一步研究岩石計畫的重其目的有利於推動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多學科之間的協作配合圈的組成、演化和動力學,為尋找礦產資源和減輕地質災害服務,對基實際套用都有重大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