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珠江口盆地海底地貌特徵與地質災害關係》是由地礦部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馮文科、鮑才旺、薛萬俊、林素彬、夏真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海珠江口盆地海底地貌特徵與地質災害關係
- 第一完成單位:地礦部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 主要完成人:馮文科、鮑才旺、薛萬俊、林素彬、夏真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19930279[06413] |
成果名稱 | 南海珠江口盆地海底地貌特徵與地質災害關係 |
第一完成單位 | 地礦部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
主要完成人 | 馮文科、鮑才旺、薛萬俊、林素彬、夏真 |
主題詞 | 南海;珠江口盆地;海底地貌;地質災害 |
成果摘要
該項研究提出如下認識: 本區大陸架平原可分為內陸架平原和外陸架平原界線大致在水深60-70m左右。內陸架平原地貌類型有現代水下三角洲海底小型沙波和沙紋、沖刷槽溝及凹凸地等,具有年輕多變、形態和位。外陸架平原地貌類型有大中型海底沙波、沙壠和沙丘,古河道、陡坡角洲等,稱謂殘留地貌,其地貌形態和位置比較穩定。 認為就本新世末次冰期低海面的古海岸線位置應該在當今水深120-150m左右,,古海岸線的位置也不完全一致。 當前的水文環境對波高大於型沙波、沙壟和海底沙丘等影響不會很大,不至於引起快速遷移,因此對會直接引起嚴重的災害地質事件。 海底陡坎、滑坡體和侵蝕溝群是極不穩定的,對海底工程可能造成直接的危害,故屬災害地貌類型,惕。 經過4km(2)的聲納鑲嵌調查及對拼接圖像的解釋,發現區海底滑坡,近東西向,滑坡壁、滑坡體和崩塌谷等形態特徵異常明顯。,可全面準確地查明海底地貌的形態特徵和分布範圍,是大比例尺海底中十分重要的手段。 古河道、陸架寬谷、貝殼淺灘、凹凸地以及形態與位置相對穩定,但地貌體的地層結構比較複雜,因此它們的存在地質有一定的約束性,為限制性的災害地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