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築構造,建築歷史,
建築構造
康有為居住在北跨院的中間院子裡。因當年有七棵樹,所以又叫七樹堂,七樹堂西房3間為臥室,北房4問為書房,其中有一間像船形,康稱它為“汗漫舫”。當年,會館中的十三個院落(共一百九十餘間房屋)既獨立、又有高丈余的木走廊相連。會館有假山、花回。涼亭,榆樹、丁香、青藤遍布。於今,會館一片破敗,居民私搭亂建的小房密密麻麻,到處是羊腸小道。會館擠住著一百五十多戶人家。
建築歷史
光緒三年(1877年)擴建成十三個院落、有房一百九十餘間的大會館。1882年康有為進京趕考,即在此館旁院有七株古槐的“七樹堂”居住。“七樹堂”西邊是他的三間臥室,北邊四間是書身。“七樹堂”的七株古槐今僅剩一枯樁。
“戊戌變法”前,康有為在此辦《萬國公報》,寫《上清帝第二書》,並創立“知恥會”。斷斷續續加起來康有為在這裡住了十六年。
光緒八年(1882年),康有為來京參加會試至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都曾住在這裡。1895年7月康有為等維新派在會館內創辦了《中外紀聞》,它是北京出版的第一種民辦報刊。並於1898年1月5日在南海會館創立“粵學會”。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如今,康有為故居尚存重要石刻《南海會館碑記》等,仍吸引遊人前去懷古追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