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上午,南海社會創益園啟動暨“家·南海”深化推進工作會議在位於39°空間藝術創意社區的南海社會創益園召開,市委常委、區委書記、“家·南海”建設委員會主任鄧偉根同志,南海區部分領導同志,“家·南海”建設委員會委員,區社工委成員單位負責人,各鎮街和羅村社會管理處黨委(黨工委)書記、副書記,區社會創益園執委會成員、八大創益中心負責同志,獲得2013年度南海區社會建設創新獎勵專項資金獎勵項目的46個機構的負責同志以及市內主要媒體的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圖為創益園啟動及社會建設創新獎勵專項資金頒獎現場:左二-杜順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海創益園
- 成立時間:2013年12月27日
- 社會體系:1+8+N
- 相關:基層治理
南海社會創益園簡介,南海社會創益園政治背景,“1+8+N”社會創益體系,
南海社會創益園簡介
作為南海區推動社會建設的重要總部基地,南海社會創益園正式啟動。南海由此形成區創益園和8鎮街創益園及社會服務機構的“1+8+N”的社會創益體系布局。
隨著“1+8+N”公共服務輸送樞紐的完善,南海社會建設金字塔模式也得以構築。今後,南海基層社會治理既有公共服務決策的“大腦”,又有輸送公共服務的社會創益體系之“心”和服務落地社區基層的“手腳”。
南海社會創益園選址39°空間藝術創意社區內。而與之連結的8個鎮街區域性社會創益中心,具體承擔社會組織培育、社會服務研發、社會政策觀測、社會服務供給四大職能。區創益園和鎮創益中心再作為區鎮兩級社會建設的總體規劃部和項目研發部,通過醫院、學校、福利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各類服務載體,為民眾提供服務產品。
南海社會創益園政治背景
南海區副區長、區委社會工作部部長、社工委副主任冼富蘭認為,建立在“民眾點菜、政府買單”“社案”系統上的這個框架,突出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也讓“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真正有了抓手。
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鄧偉根表示,南海基層社會治理已經奠定了良好基礎,下一步要解決好社會創益園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逐步將社會服務引入農村基層,繼續在深化“家·南海”建設基礎上,探索“治以自治,協同共治”的基層治理新模式。
——南海社會建設多項成果集中發布
2013年12月27日上午,南海社會創益園啟動暨“家·南海”深化推進工作會議在位於39°空間藝術創意社區的南海社會創益園召開,市委常委、區委書記、“家·南海”建設委員會主任鄧偉根同志,南海區部分領導同志,“家·南海”建設委員會委員,區社工委成員單位負責人,各鎮街和羅村社會管理處黨委(黨工委)書記、副書記,區社會創益園執委會成員、八大創益中心負責同志,獲得2013年度南海區社會建設創新獎勵專項資金獎勵項目的46個機構的負責同志以及市內主要媒體的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會議回顧了“家·南海”建設啟動以來的全區社會建設工作,以展覽形式簡約對外發布“家南海”建設成果,宣布確立社會建設金字塔模式,要求重點推動“1+8+N”社會創益體系和社會政策觀測體系兩大創新機制在全區的套用,號召以“南海社會創益園”啟動為契機,高標準、高質量推動全區社會建設更上新台階。
“1+8+N”社會創益體系
一、南海社會創益園啟動,“1+8+N”社會創益體系初具雛形
社會創益,就是在社會建設工作中慧聚民意、創始新意、創造公眾效益、共享成果增益!
2012年,南海區委決定選址39°空間藝術創意社區建設南海社會創益園,對全區社會建設取得的成就進行集中展覽,並以此作為策源地,推動社會建設工作再上新台階。區社工委負責制定創益園的建設方案、設計方案,以一個總部、八個分部、多樣配套的“1+8+N”創新方式布局全區創益園,以期社會工作能夠通過多層次的載體建設,創造民眾利益、社會公益和公眾效益:
“1”是指建設一個全區性社會建設總部基地,命名為南海社會創益園,地處廣東金融高新區核心區域,坐落在39°創意空間社區6號樓一樓,占地面積約1128㎡,是區委、區政府推動社會建設的重要總部基地,是南海社會建設“展示+培訓”策源地、南海社會政策觀測總站、南海社會服務聯會,是集社會建設培訓、展示、交流和研究功能於一體的社會創益綜合體。其主要功能包括:
①社會創益展示與傳播。集結南海社會建設已有成果、重點模式、未來規劃,建設區級社會建設成果展示、交流和學習基地,並以此傳播南海模式。
②社會創益培訓與交流。圍繞社會建設的發展需求,建立新時期南海社會創益人才及組織的常規培養體系。
③社會創益發展與建設。協同管理各鎮街創益中心和全區22個社會政策觀測站,協同發展社會建設金字塔模式的理論和實踐框架,發動社會,影響政策,實現社會建設新機制。
④社會創益研究與探索。進行南海社會事務理論研究與前沿探索,集結和發揮社會智庫的功能,提升社會協同的果效。
“8”是指八個鎮級的區域性社會創益中心,在鎮街的層面實現與區社會創益園的對接,並承擔“①社會組織培育②社會服務研發③社會政策觀測④社會服務供給”四大職能。
“N”是遍布南海城鄉社區的各類公共服務、社會服務載體,包括醫院、學校、敬老院、福利中心、社區服務中心、七一空間、新南海人夢家圓、職工家、親青家園、融愛家庭服務中心、青蘋果之家、小候鳥驛站、鄰里中心、街坊會、互助社等,負責把政府社會福利、社會政策輸送到社區民眾之中,是民眾享受和策劃服務的平台。
南海區副區長、區委社會工作部部長、社工委副主任冼富蘭在會上要求各部門、各鎮街要按照共建共享的思維,活化上述載體的運用,使區創益園和鎮創益中心成為區鎮兩級社會建設的總體規劃部和項目研發部,通過“1+8+N”這種有南海特色、民眾喜聞樂見的載體,把公共服務、社會服務輸送到居民身邊,推動黨委、政府的政策和社會管理思路有效落實。
二、全面總結南海經驗,結合國家治理體系創新要求,確立社會建設金字塔模式
冼富蘭在會上指出,南海經濟社會全面轉型,區委、區政府委託社工委,全面總結了基層的實踐,結合國家治理體系創新的要求,從地區治理體系入手,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南海社會建設實際的框架系統:這個框架從“社區基礎”出發,理順了“服務樞紐”,創新了“頂層設計”,三個部分按順序排列並繪製成圖,就像一個金字塔,命名為南海社會建設的金字塔模式。
區社工委製作的社會建設專題片《改革從框架開始》對這一模式作了詳細解讀。在這個模式里,“社區基礎”指的是南海從2010年12月以來著力推進的以“政經分離”為突破的農村體制綜合改革和城鄉社區治理體系改革。城鄉一體化改革後的社區,成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落腳點,相應地,職能歸位後的社區基層組織,成為有權向政府提交“社案”、倒逼政府改善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的自治主體。圍繞“倒逼”和“落地”的政社互動,南海繼而推出了金字塔中部的“1+8+N”公共服務輸送樞紐改革,以及金字塔頂部的“社會政策觀測體系”公共服務決策方式改革。這個框架不但突出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而且使“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真正有了抓手,那就是被譽為“民眾點菜、政府買單”的“社案”系統,完全順應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在全國具有首創性,已經獲得中央媒體、學者的高度肯定。
三、鼓勵創新,推動創益,對南海區社會建設創新獎勵項目進行授牌,發布《南海社會創益地圖》
2012年,南海區委、區政府設立了社會建設創新獎勵資金,兩年以來投入600萬元,以此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社會創新的積極性,推動形成“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建設格局。2013年度,有149個項目參與競爭,申請單位包括區鎮政府部門、群團組織、基層自治組織以及民辦非企業機構等,申請類別涵蓋機制創新、異地務工人員服務、殘疾人服務以及志願服務等。通過初審、專家評審以及社工委主任聯席會議等環節,最終確定了“涉外平安小區”創建、睦鄰之家督導服務、市民議事廳、“時分券”計畫等46個項目獲得今年的社會建設創新獎勵資金,資金總規模達到400萬元。
此外,南海區社工委還製作了《南海社會創益地圖》(第一版),以更為形象的方式展示各項社會工作創新成果,推薦社會創益路線圖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支持,以期撬動更多資源參與社會建設。
四、打造“創益平台”——發起籌建“南海社會服務聯會”
為促進社會組織發展,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助力社會組織自我管理與社會監管機制完善,區社工委推動區總工會、團區委、區婦聯等群團組織,區慈善會、區勞動模範協會、區青年商會、啟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啟創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桂城街道社工工作中心、羅村社會服務聯會等社會組織,大瀝鎮嘉怡社區居委會、九江煙南街坊會、裏水鎮河村社區居委會等村居自治組織,共同發起籌建“南海社會服務聯會”。南海社聯將以區創益園為基地,以廣大社會服務提供者為會員,合力推動南海社會服務集群發展,進一步深化“基金、基地、機構、機制”社工發展支持體系。
五、深化“家·南海”品牌建設,不斷提升南海的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水平
“家·南海”建設委員會秘書處就一年來的“家·南海”建設工作作匯報。全區重點從“家”團圓、“家”和諧、“家”環境、“家”公益、“家”保障、“家”文化、“家”形象等七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方面完善了城市公共設施、文化設施建設,健全綜合性社會救助和以家庭為單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各類特色文化活動推廣南海人文精神,推動全民公益互助活動,以形成“愛家·愛南海”的城市氛圍,取得了不錯成績。
市委常委、區委書記鄧偉根就全區社會建設做重要部署,他強調要在社會建設金字塔模式下推動工作開展,著力加強“1+8+N”社會創益體系和社會政策觀測體系等機制發揮實效,並就“家·南海”建設提出要求:
1、緊扣改革脈搏,深化品牌推廣。明確資金支持、環境建設、生活保障、文化活動、公益發展、和諧氛圍和形象推廣等七個方面,是“家·南海”建設的核心工作,既是南海改革發展的配套,也是需求。
2、加強行政合力,提高執行效率。以“家”的理念統籌各個職能部門的工作,能讓部門與部門之間找到共同的著力點,凝聚共識。
3、搭建溝通平台,激活民間活力。圍繞共建、共議、共融、共享的建設理念,組織開展建言獻策、政策培訓、信息交流、理論研究等各種活動,註冊成立各種有形載體,激發社會各界建設“家·南海”的積極性,營造社會各界共建“家·南海”的良好氛圍。
4、發揮基層力量,實現自我服務。圍繞實現“治以自治”的目標,做好加強基層政權建設的各項工作,提高社區的凝聚力和社區居民的歸屬感,讓社區居民自己當家作主,實現自我服務,健全“助人自助”社區互助服務體系。
鄧偉根還號召全區繼續圍繞“家·南海”品牌,凝聚社會正能量,釋放社會活力,創新社會治理體系,推進社會事業下一輪的改革創新,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以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作為切入點,啟動第一階段的建設工作,力爭用兩年時間完善南海的基層社區服務體系,提高南海人民的區域歸屬感、認同感和幸福感。在“家·南海”的建設得到廣泛社會認同後,再將“家”的理念逐步引入到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