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植株高20-50厘米。根狀莖細長橫走,密被闊卵形鱗片;鱗片淡棕色,著生處為黑色,全緣。葉遠生,一型;葉柄長1.5-5厘米,下部近褐色向上棕色,除基部被鱗片外,其餘光滑;葉片近狹長舌狀至寬頻形,長16-60厘米,中部寬1-3厘米,肉質,全緣,上表面近光滑,下表面密被厚層淡棕色的星狀毛。葉乾後厚革質,黃色。主脈在下面明顯隆起,上面凹陷,小脈網狀,網眼內有內藏小脈,不顯。孢子囊群近圓形,著生於內藏小脈頂端,在著陸生處成穴狀下陷,成熟時開裂而彼此密接,聚生於葉片中上部,無蓋,幼時被星狀毛覆蓋。
生長環境
附生於海拔340-1400米林中樹幹上或蔭濕岩石上。
分布範圍
產于海南 (陵水、保亭和尖峰嶺) 、雲南。亞洲和澳大利亞熱帶其他地區也有。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易危(VU)。
物種現狀:該種在國內僅海南島有標本記錄,且只有10份,距離最新採集的標本已過去50多年(曾沛12899,採集日期:19621210;採集地:海南省,萬寧市烏石港)。張憲春(2012)在最新出版的《中國石松類和蕨類植物》中推測該種在中國野外已經滅絕。
2012年12月,上海辰山植物園科研團隊深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吊羅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考察時,再次在野外採集到該物種,引種到上海辰山植物園後備溫室,並且將會通過孢子繁殖的方式保存這一珍稀蕨類植物。
2015年3月,在尖峰嶺天池景區再次觀察到該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