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大山乸山烽火台

一座修建於明末清初,距今至少450多年歷史的煙墩(又稱烽火台)——大山乸煙墩,在南沙區開展的第四次文物普查中被發現。

文物普查人員根據有關史料的記載,以及走訪當地的居民民眾,最終在位於黃閣地區的大山乸山上最高處的山頭上,發現了這座相傳建於明末清初煙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沙大山乸山烽火台
  • 修建時間:明末清初
  • 地理位置:黃閣鎮中南部
  • 海拔:224米
概況:,防禦,歷史價值,

概況:

這座煙墩還殘存有高4米、底部直徑13米台頂直徑5米的主體。煙墩從底部到腰幫都是用石頭堆砌而成,裡面是土堆,基本保存了昔日的原貌。文物普查人員第一次上來調研普查之時,發現在這座煙墩周圍長滿了雜草、蘆葦和樹木,把這座煙墩給遮住了,在外面什麼也看不見。後來,專門出資請來農民把煙墩周圍的雜草等清除。也有可能,這個煙墩能保留到現在是被外面的雜草等包圍沒有讓外人發現。
大山乸山位於黃閣鎮中南部,海拔224米,是南沙境內的第二高峰,主峰四周環繞著十多座海拔150米小山,猶如眾星拱月,眾子擁母,故名,山體以花崗岩為主,山體南北長2000米,東西寬2600米。
由於大山乸地勢高,又處於出海口附近,是一個難得的制高點。因而在當時被選為為傳遞報警信號的烽火台即煙墩就不足為奇。據當地村民回憶,歷史上這裡曾多次在有海盜入侵時舉煙向當地及番禺、廣州方向的各村鎮報警,遠近聞名,煙墩所在的地方因而得名為“煙墩崗”,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防禦

近代以來,帝國主義烈強都是從海上入侵我國,而且海盜也經常從海上襲擊沿海的村鎮。為了及時向內地的人員及時傳遞信息,以共同做好各種防範措施,抗擊外敵的入侵。在中國沿海城市歷史上就有了一些標誌性的建築—煙墩(也就是內地所說的烽火台),如大連、青島等地都有自己著名的烽火台。

歷史價值

南沙作為中國沿海重要門戶不但有當年清政府修建的虎門炮台、各村鎮也多有炮樓之外,也有傳遞警報示警的烽火台設施,這就是大山乸上的這個煙墩。大山乸煙墩的發現,填補了廣州做為沿海城市歷史文物方面的一項空白。(南宣)
(摘自《南沙文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