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臭蛙,蛙科臭蛙屬物種,生活于海拔500~650 m的平緩山溪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南江臭蛙
- 界:動物界
- 綱:兩棲綱
- 目:無尾目
- 科:蛙科
- 屬:臭蛙屬
- 分布:四川省
物種命名,形態描述,物種鑑別,生長環境,地理分布,
物種命名
費梁等人通過對分布於四川、重慶市、貴州、湖北、湖南、安徽和福建的花臭蛙標本在形態上進行比較後發現:四川省南江和萬源縣的花臭蛙標本與其他產地的花臭蛙標本在形態特徵上存在明顯區別。故將四川省南江和萬源的標本訂為新種——南江臭蛙(Odorrana(Odorrana)nanjiangensis)。
形態描述
南江臭蛙頭頂扁平,頭長大於頭寬;吻端鈍圓而略尖,略突出於下唇,吻長大於眼徑;吻棱明顯,眼至鼻孔處尤顯;頰部微向外側傾斜,頰面凹入較深;鼻孔略近吻端,眼間距略小於鼻間距;鼓膜大而明顯,距眼后角較近;犁骨齒列2行,略向後中線傾斜,其間距較寬,相距一個齒列的距離,末端與內鼻孔後緣幾水平;舌呈長梨形,後端缺刻深。
前臂及手長小於體長之半,前臂較粗;指較長,略扁平,末端膨大成扁平吸盤,縱徑大於橫徑,第一至第四指都具腹側溝,其溝將吸盤分隔成背、腹面,但背面者寬大,第一指的溝略顯,各指端背面有半月形或橫置的凹痕;指長順序為3、4、1、2,第一、四指幾等長;關節下瘤大,外側3指有指基下瘤;內掌突橢圓形,位於第一指基部內側,無外掌突。
後肢長,約為體長的166.1%,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吻端;左右跟部重疊較多,脛長略大於體長之半;第三、五趾幾等長,達第四趾的第二、三關節下瘤之間;趾端與指端同;趾間全蹼,第四趾蹼達遠端關節下瘤,其餘各趾的蹼均達趾吸盤基部;外側蹠間之蹼達蹠基部;內蹠突卵圓形,無外蹠突;無跗褶。
背麵皮膚光滑,頭和體前部背面有痣粒,體後部痣粒較體前部多而密;體側有大小不一的扁平疣粒;眼前角之間有一白色小點;顳褶較細,在鼓膜後方向下成鈍角狀斜向肩前方,鼓膜後下方至肩上方有2枚黃色頜腺。整個腹麵皮膚光滑。
生活時背部為綠色,間以大的棕褐色斑,有的斑點近圓形,體側黃綠色,有大小不等的棕褐色斑點,以上斑點周圍無淺色邊緣;體側的斑點較小而不規則;沿顳褶下方有一褐黑色細紋,鼓膜部位色略淺,上下唇緣有褐黑色斑;四肢草綠色,其上有棕褐色寬橫紋,股脛部各有4—5條,股後方褐色斑紋大而稀疏,甚明顯。腹面淺黃色,雄蛙咽喉部略顯淺灰棕色雲斑。液浸標本背面棕灰色,雜以
棕色大斑點,體側斑點褐黑色;腹面白色,雄蛙咽喉部淺棕灰色雲斑略顯。
第二性徵
雄蛙第一指有發達的婚墊,有一對咽側下外聲囊,口角下方有皺褶。
物種鑑別
南江臭蛙的特徵
1)成體雄雌體長之比值較小,約為1∶1.34;
2)犁骨齒列短,兩內側間距寬,距內鼻孔遠;
3)背面深色斑點周圍無淺色邊緣;
4)股後部深色斑大而稀疏;
5)趾間蹼較弱,第四趾蹼達遠端關節下瘤;
6)腹內成熟卵的動植物極均為乳白色。
花臭蛙的特徵
1)成體雄雌體長之比較大,其比值為1∶1.93;
2)犁骨齒列長,兩內側間距窄,距內鼻孔較近;
3)背面深色斑點周圍有淺色邊緣;
4)股後部深色斑小而密集;
5)趾間蹼較發達,第四趾蹼達第四趾吸盤的基部;
6)腹內成熟卵動物極呈棕色,植物極呈乳白色。
生長環境
南江臭蛙生活于海拔500—650m的平緩山溪內,所在流溪水面寬約3m左右,該溪兩側以闊葉樹木為主,植被繁茂,環境陰暗潮濕。白天該蛙常棲於流溪邊長有苔蘚等植物的岩石上或匍匐在水中露出的石塊上,頭部多朝向溪內,受驚擾後,立即跳入水中,並潛入深水石下,在水底潛伏時間很長。
地理分布
南江臭蛙主要分布於四川省(南江、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