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解山段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開工已成定局,人們盼了幾十年的長江水就要來了。
東線規劃中提到,北調江水將有50立方米每秒過黃河。長江水過黃河,長
江水到底怎樣?
倒虹隧洞
“穿黃”是東線調水的關鍵工程。當初曾經提出過多種方法、論證過多種方
案:如平交、渡槽、埋管和隧洞等。
平交跟馬路十字路口一樣,長江水與黃河水混合之後進入引江渠道。平交要
求兩水的水量、水面高程基本相當,否則進不了河道。因此要在黃河下游建造攔
河閘壩蓄水,引江渠道兩側各建進出口閘門等設施。除了工程量大之外,最大的
難題在於黃河泥沙問題不好解決。據說,引一年長江水,就會有1億噸泥沙進入
引江河道。
渡槽相當於立交橋,就是讓長江水從黃河頭頂穿過。因為江水水位不夠,要
在南岸建一個大泵站提水,投資比較大,此方案沒有被採納。
埋管實際上就是盾溝法,可以在軟基里搞,黃浦江上的浦東河底隧道就是采
用了這種辦法。埋管法論證較充分,曾有柏木山埋管黃河局部改道、黃莊埋管和
位山埋管等多個方案,但因黃河情況比較特殊,加上離入海口遠,河道窄、流速
大,很可能會發生揭底沖刷,把輸水管道衝垮。因此,這個方案也被放棄。
最終方案,也就是現在的東線規劃確定的方案:在解山與位山之間建造倒虹
隧洞穿越黃河。採用倒虹法方案,工程安全性大、相對投資少。更關鍵的是,工
程在施工、建設和運行期間,沒有改道和導流的問題,不會影響黃河河勢,管理
起來也方便。
從1973年到1983年,各種方案的提出、比較到最後倒虹法的確定,
整整用了10年的時間。
天賜良址
東線規劃確定的穿黃地點,在聊城東阿縣城西南25公里處的黃河地下。水
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位山穿黃探洞應急加固工程建設管理局方仲實總工程師告訴
記者:“這是天賜良址,地形、地質具有建造倒虹隧洞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解山與位山相距450米,是黃河下游的一個天然卡口。這裡的河道水面寬
度平時只有280米左右,向上或向下,河面寬度一般為500米到1000米
之間。最為可喜的是,兩山之間有一馬鞍形山樑,山樑寬度在100米左右,不
但能滿足同時並排3條洞子通過700立方米每秒江水的需要,而且山樑基岩上
面的淤積層厚度只有20多米,這就大大節省了工程投資。
還有一個有利條件,這裡離東平湖——長江水未來的調蓄水庫——比較近:
從出湖閘到穿黃洞不到8公里,而且能夠自流過黃河。
揚州與天津,高差基本一致,而東平湖是南水北調東線調水的最高點。從江
都提水至東平湖,一共需經過十三級提水,淨揚程40多米。過了東平湖,江水
不管是向北至天津、河北,還是向東至膠東半島,都可以自流了。
技術成熟
不去不知道,穿黃勘探試驗洞早在十幾年前就建成了。探洞的建成,充分證
明在黃河河底開挖輸水隧洞是完全可行的。
探洞是從黃河北岸位山腳下掘進的,距位山引黃閘不過百米。循著有點濕滑
的台階,記者來到距黃河水面70米深的探洞內。洞內非常寬敞,高2·5米以
上,寬近3米。溫度是恆溫,常年保持在16攝氏度。
方仲實介紹說,在黃河上開挖勘探洞,此前從沒有人嘗試過。難就難在地層
構造複雜,有12條斷層切割洞身,而且淺層地下水、岩溶水、黃河水三水相
通,施工期間發生大量湧水不可避免。工程大膽採用了超前探水、預注漿堵水後
開挖的辦法,每次探50米,開挖40米,邊探邊挖,每個斷面上至少打9個灌
漿洞,成功解決了石灰岩地區隧洞施工的技術難題。試驗工程從1986年4月
開始,於1988年1月完工,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投資1100多萬元。
但此後,工程進入了漫長等待之中。方仲實說,如果東線工程開工,用
不了兩年,一條長500米、內徑9·3米、可滿足200立方米每秒流量的穿
黃隧洞就會建成。即使算上南岸豎井、北岸斜井等配套設施,工程造價也不過6
000多萬元。
屆時,隧洞的最低點距黃河河面大約80米。北調江水出穿黃隧洞出口閘
後,將以埋涵方式在位山引黃渠渠底以下穿過,通過200多米明渠漸變段與下
游魯北輸水幹線相接。
記者臨走時,在黃河邊等了十多年,62歲的方仲實傾吐了自己多
年來的願望:長江水早一天過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