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湖潮》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作。上片展開想像,把江潮同神話傳說聯繫起來。頭兩句作者引用兩個典故,說明天上與人間可以相通。下片正面描寫潮勢。潮聲如驚雷滾動,潮水如鳥雲翻滾,聲勢奪人。全詞想像豐富,氣勢磅礴,用典多而貼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湖潮
- 作者:蘇軾
- 創作年代:北宋
- 出處:《全宋詞》
- 作品體裁:詞
- 作品別名: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潮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湖潮
海上乘槎侶,仙人萼綠華。飛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頭來處、渺天涯。
雷輥夫差國,雲翻海若家。坐中安得弄琴牙。寫取餘聲歸向、水仙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南歌子:詞牌名,又名“南柯子”“怕春歸”“”春宵曲”“碧窗夢”“風蝶令”等。雙調五十二字,前後段各四句三平韻。
2.槎(chá):木筏。
3.萼綠華:傳說中女仙名,年約二十,身穿青衣,每月六次到晉人羊權家。
4.丹砂:又稱硃砂,辰砂。
5.雷輥(gǔn):雷滾;雷鳴。
6.海若家:指大海。海若,北海若,傳說是海神。
7.“坐中”二句:傳說俞伯牙向成連學琴,三年不成,後隨師到海上,作《水仙操》,琴藝大進。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海上有人乘木筏直上銀河,仙人萼綠華常來凡間羊權家。可見飛升上天不需要吃丹砂,只要乘著潮勢就可以走遍天涯。
潮聲如雷滾動,在夫差的故國;潮水如雲翻騰,在海神的老家。席上怎么能得到善撫琴的伯牙,譜寫潮聲,可與《水仙操》比高下。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八月,此時東坡任杭州太守,蘇伯固(堅)任監稅。兩人交往甚密,時有詩詞唱和,這首詞即為東坡和和蘇伯固在錢塘江畔觀潮後所寫。
王文誥《蘇詩總案》認為此詞作於熙寧五年(1072年)蘇軾通判杭州時。而劉尚榮《鈔本〈注坡詞〉考辨》和吳雪濤《蘇詞編年辨證》認為此詞作於元祐五年(1090年)。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該詞為東坡和蘇伯固在錢塘江畔觀潮後的詞作之一,充分反映了東坡那種與大自然為伍、風彩翩翩的浪漫主義情調。
上片以神話的筆調,寫觀潮時產生的美好感覺。“海上乘槎侶”, 為第一潮景,即海渚者一二人乘坐竹筏來來去去的幻境,神奇極了。錢塘江八月觀潮成為杭州人傳統的習俗。西晉張華《博物志》載:“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仙人尊綠華”,為第二潮景。“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東坡《望海樓晚景五絕》忽然,有一來去無定的九百歲仙女羅郁站立潮頭上。以此比擬潮之形態,美麗極了。“飛升元不用丹砂”,為第三潮景。只見一位道人羽化登仙,不用服什麼硃砂煉成的丹藥,全憑著道家的道,即《子華子大道》所言的“道”,即“元,無所不在也。人能守元,無則守之;人不守元,元則舍之” 的“元”,就上天了。以此比擬潮頭之漲勢,壯觀極了。“住在潮頭來處、渺天涯",照應第一潮景,直寫那“居海清者”的竹筏停留在潮頭要到來的地方吧,那遠在天邊。海潮停止後,海面江闊極了。
上片由三個潮景組成錢塘一大奇觀, 具有濃郁的神話色彩。
下片則以神話與現實交匯呼喚的手法,把觀潮給人們的藝術享受渲染得淋漓盡致。“雷輥夫差國, 雲翻海若家”,狀潮之聲勢浩大。那潮聲如雷鳴聲震動整個杭州城,如雲翻滾驚動海若海神國家。雖然不免有些誇大其辭,但又未失去生活的真實。東坡善於慣用比喻方法來誼染他筆下的人事景物。“ 坐中安得弄琴牙。寫取餘聲歸向、水仙夸“,措繪望海樓上的琴聲與潮聲共鳴的韻味。坐席中有人舒暢、徐緩地撥弄起伯牙琴,盡取那遺留下無盡之音,正好與潮聲形成鮮明的對比,真有“徐聲投林欲風雨,末勢卷土猶溪坑”(王安石《九井》詩)的韻味。全歸響在於伯牙彈奏的《水仙操》美好綺麗琴聲。雖然不免帶有神話色彩,但伯牙“聞海水洞滑崩撕之聲”靈感爆發,移情成功,援琴而歌,競驚天地面成為中國古代操琴妙手,又給讀者以無窮的啟示:天才常常是從移情靈感中悟出來的。
詞人以飛翔不繁與幻怪離奇的神仙意象,形容世見少見、直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潮,潮水來去翻騰於天地之間,縱恣無礙酣暢淋漓,令觀潮之人不覺飄飄然亦欲隨之暫離人間遠奔天涯。白日飛升的仙人與翻騰不羈的狂潮,於詞中交融為象徵自由的意象,透露詞人會於詞中一再表露的渴望掙脫世網的意念。全詞描寫錢塘江潮,用神話傳說和各種比喻來形容它的聲勢,意境壯闊,富於想像力。
名家點評
中國文化學院中文系教授曹樹銘:單是上述消極的達觀,東坡還不以為滿足,於是更進而假託神仙,以求自我解脫。所以本集中,有些“仙乎仙乎”的作品,例如《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湖潮》。(《東坡詞》注)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朱靖華:在其最早的幾首詞中,有的也已表現出某些豪放的跡象了。如熙寧五年寫的《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潮》,形象地描繪出潮水“浩如海波翻”的雄偉勢態,充滿了浪漫主義氣息。(《蘇軾新評》)
濟南大學教授崔海正:有些詞將其作為敘寫的重心,借這種民俗事類組成的意象群來烘染、擬喻其詞的本旨,試看《南歌子》:海上乘槎侶,仙人尊綠華。此詞寫錢塘江潮,卻接連驅遺幾個神話傳說構設其外在結構的基本框架。詞中借一系列神活傳說喚起的意象表達聲如雷輥、勢若雲翻的海潮奇觀在詞人心理上引發的逸情遐思,因而使詞的境界顯得飄邀高遠。(《中國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