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橫涇,古名橫瀝塘,又名“紫岡”,俗呼橫涇。1958年,橫瀝塘更名為橫涇港。1994年,市地名辦公室定其標準名稱為南橫涇,但碑仍習慣稱為“橫涇”或“老橫涇”。位於奉賢縣西部古岡身之東側,,系南北向人工河道,北口起蕭塘公社西渡以東200米的黃浦江,南流經蕭塘公社境,越浦東運河,縱貫縣治南橋鎮東市,止於新寺公社新塘東南的下橫涇,全長《奉賢縣地名資料》(徵求意見稿)記為16.5公里,《奉賢縣誌》說19.5公里,河道常水位2.2米。河底高程1~0米,底寬5~8米,邊坡1:1.25。引、排水流速分別為0.47米/秒和0.25米/秒,流量分別為18.6立方米/秒和9.7立方米/秒,建橋樑14座,受益農田3.37萬畝,自黃浦江至蕭塘段,可通航50噸位船隻,以南僅能通航10噸位船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橫涇
- 別名:橫瀝塘、紫岡、橫涇、橫涇港、老橫涇
- 河長:19.5 km
名稱變遷,幹流概況,水文特徵,治理開發,疏浚整治,裁彎取直整治,其他區間疏浚,
名稱變遷
南橫涇古名橫瀝塘,又名“紫岡”,俗呼橫涇。古源頭北口在今閔行區境內吳淞江南岸,民國《奉賢縣誌稿》載橫瀝塘在縣內的流程是:“自黃浦納潮,經蕭塘、南橋、新塘、柘林城,南達運石河,長亘三十九里。”橫瀝塘古時雖是奉賢縣“三岡乾河”之一,民國時期又是縣城通黃浦江的主要水道,但河多曲折。
1958年,橫瀝塘更名為橫涇港。此後,隨著縣內河格線局調整,橫涇港的通浦水路航運功能漸被附近的“老”金匯港、金匯港、竹港所取代,只有農田引排水的用途。因此雖仍一直被列為骨幹河道,但其實際地位日遜,遂長久未再組織有規模的疏浚。1994年,市地名辦公室定其標準名稱為南橫涇,但碑仍習慣稱為“橫涇”或“老橫涇”。
幹流概況
橫涇港,古稱橫瀝塘,俗稱橫涇。此河自明崇禎二年(1629年)至清光緒二年(1876年),先後10次疏浚。民國16年(1927年)疏浚自浦江南2.5公里起至南橋鎮段;民國18年冬疏浚南橋塘時,並附浚其一段。1952年又局部疏浚,此後,不復疏浚。現全長19.5公里,河道常水位2.2米,河底高程1~0米,底寬5~8米,邊坡1:1.25。建橋樑14座,受益農田3.37萬畝,自黃浦江至蕭塘段,可通航50噸位船隻,以南僅能通航10噸位船隻。
橫涇港
古稱橫瀝塘,俗稱橫涇。此河自明崇禎二年(1629年)至清光緒二年(1876年),先後10次疏浚。民國16年(1927年)疏浚自浦江南2.5公里起至南橋鎮段,民國18年冬疏浚南橋塘時,並附浚其一段。1952年又局部疏浚,此後,不復疏浚。現全長19.5公里,河道常水位2。2米。河底高程工一0米,底寬5~8米,邊坡工:1。25。引、排水流速分別為0.47米/秒和0.25米/秒,流量分別為18.6立方米/秒和9.7立方米/秒,建橋樑14座,受益農田3.37萬畝,自黃浦江至蕭塘段,可通航50噸位船隻,以南僅能通航工0噸位船隻。
《奉賢縣誌》422~423頁,上海人民出版杜出版。1987年月第1版
橫瀝港,古稱橫瀝塘,又名紫岡,俗稱橫涇,今通稱橫涇或橫涇港。位於奉賢縣西部古岡身之東側,西距竹岡約2.3公里,系南北向人工河道,北口起蕭塘公社西渡以東200米的黃浦江,南流經蕭塘公社境,越浦東運河,縱貫縣治南橋鎮東市,止於新寺公社新塘東南的下橫涇,全長16.5公里,河道常水位2.2米。
橫瀝港曾是奉邑歷史上南北第一乾河,是縣治通浦江的水路命脈。清代方誌有明崇禎二年(1629年)疏浚該河的記載,其開鑿年代當更早。清代和民國曾有過零星疏浚。1952年縣城段進行拓浚,河底高程為0米,底寬5米,邊坡1:2,受益農田3.3萬畝。厥後,由於境內河網水系重新布局,通浦河道增多,橫涇港作用大遜,遂不復疏整,漸次淤積,自北口至縣城約9.92公里,不少地段河底淤厚工米,邊坡坍為1:2.5。目前,該段北口大潮期平均引水、排水能力,流速分別為每秒0.47米和每秒0.25米,流量分別為每秒18.6立方米和每秒9.7立方米。縣城以南段,淤塞尤甚。
橫瀝港蕭塘以北段可通航50噸船隻,以南僅能通航1O噸船隻。
《奉賢縣地名資料》(徵求意見稿)82N83頁,1983年2月油印橫瀝塘,又名紫岡,俗稱橫涇。自黃浦納潮,經蕭塘、南橋、新塘、柘林城,南達運石河,長亘39里。
《民國奉賢縣誌稿)50頁,1988年5月鉛印成書
水文特徵
引、排水流速分別為0.47米/秒和0.25米/秒,流量分別為18.6立方米/秒和9.7立方米/秒,
治理開發
疏浚整治
明崇禎二年(1629年)、清順治九年(1652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嘉慶十九年(1814年)、道光十三年(1833年)、鹹豐十一年(1861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緒二年(1876年)、民國16年(1927年)(有說民國15年)、18年(1929年)對自黃浦江至南橋鎮段有規模不等的疏浚、整治。爾後未再疏浚,日顯淤淺。
建國後,1952年疏浚黃浦江至南橋鎮段,以解決兩岸農田引排水問題,兼顧水運。斷面為河底高程0米,底寬5米,邊坡1:2。使2200公頃農田受益。
裁彎取直整治
南橫涇裁彎取直整治,只是北起黃浦江,南至縣治南橋鎮浦南運河的河段(以下稱“南橫涇北段”)。是20世紀最後10年中,奉賢縣繼開挖泰青港後又一個較大規模的水利工程。
南橫涇北段原長10560米,流程所經多為農田,間有村落,是單一的“鄉村型河道”。但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南橫涇北段沿岸先後興起了縣級西渡開發區、市級奉浦工業區(即今市工業綜合開發區);縣治城區擴展中也有一部向北延伸,蕭塘集鎮漸東伸至河岸。因此,南橫涇北段西岸自縣城直至西渡口,住宅、商鋪、廠房等建築物幾近鱗次櫛比。南橫涇北段不再只是為農田引、排水,而且新興開發區、擴展的城鎮,也依賴其發揮調蓄水位、排澇、供水和航運功能。南橫涇北段的地位,由單一的“鄉村型”河道,變成為典型的“城鄉結合型”河道。而其河線彎曲多、兩岸塌方嚴重、河床普遍淤高的現狀,與其地位甚不相稱。因此,1994年縣人民政府擬整治南橫涇北段,並責成縣水利局按照5個效益目標——改善西渡、江海兩鎮沿河農田引、排水條件;改善航運條件,增強全段水運能力;改善全段河道水質,最佳化水環境;增加奉浦工業區土地——研究、編制南橫涇北段整治方案。
鑒於南橫涇兩岸傍河的固定建築物眾多,全線裁彎取直拆遷量浩大,縣內財力難以承擔。故最終整治方案確定,保留黃浦江至南橫涇套閘500米區間、蕭塘集鎮區域和江海八字橋至浦南運河(合計長約1800米)3段區間,仍依老河走向進行疏浚;其他區間河段,均以自1990年以來,自北而南先後新建的扶欄橋、大同橋、肖金線橋、公誼橋、楊家橋5座橋樑中線為河道整治中軸基準線,裁彎取直,將原長10560米,取直後為8850米。斷面設計,裁彎取直段河底高程0米,底寬8米,邊坡1:2,兩岸青坎各寬6米,青坎地面高程4.50米;疏浚段河底高程0米,底寬6米。並分2期實施。
第一期工程於1995年12月5日正式開工,整治黃浦江至肖南港段。該段原長4750米,裁彎取直為河長4220米。縣人民政府核定第一期工程裁彎取直段總經費460萬元,其中土方費184萬元由各鎮按建勤工折算,以資代勞(計算方法:核定土方30.66萬立方米,每方6元,按全縣農村3級勞動力235347人,每勞力負擔1.303立方米,折經費7.82元);房屋拆遷、橋樑新建、修建等經費276萬元由縣財政投資。疏浚段列為航道整治計畫,經費來源另定。工程由專業施工企業施工,全部採用機械化作業,計投用推土機8台,水力挖塘機16台套,全部施工人員100多人。工地上不見往昔“千軍萬馬上河工”的場面,唯聞機器馬達轟鳴聲。歷時50天,於1996年1月24日完工,完成土方42萬立方米。
第二期工程原定1996年冬實施,但奉浦工業區要求將其境內河段提前整治。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將南橫涇北段工程由二期展為三期。1996年2月上旬第二期工程開工,北起肖南港南至楊家港(奉浦工業區轄境),仍採用機械作業,於同年5月5日告竣。全段原長2790米,整治後河長2420米。北起楊家港南至浦南運河第三期工程於1996年12月6日開工,全部用水力挖塘機疏浚,於1997年春節前夕竣工。原長度為3020米,整治後長度2210米。第二第三期工程共完成土方44.72萬立方米,核定工程總經費為605.25萬元,其中土方費268.32萬元,按第一期辦法由各鎮建勤工統籌;拆遷等費用336.93萬元由縣財政撥款。房屋拆遷安置差價部分,則由奉浦工業區負擔。
南橫涇北段裁彎取直工程,開挖動用土地15.67公頃,通過填老河找回土地19.33公頃。
南橫涇北段裁彎取直工程是縣級河道整治不再循舊例組織大量民工開挖,而由專業施工企業採用機械疏浚和不再設立龐大的工程指揮部,由縣水利局組建精幹的工作班子負責施工管理的肇始。
其他區間疏浚
在奉賢縣第二次水資源普查中,確定北起西渡口黃浦江,南至南橋鎮區浦南運河的南橫涇北段為縣級河道,核定其長度為8936米。受益農田面積2246.67公頃,可通航60噸位船隻。自浦南運河迤南,至新寺柘林2建制鎮交界的南橫涇,則分列為江海鎮、新寺鎮的鎮級河道,合計長度8020米。
自浦南運河至江海河(原江海鄉中橫河)的南橫涇(長約1800米),雖劃屬為江海鎮級河道,但因其位於縣治域區,(口啤多呼為“老橫涇”),通常稱其為“市政河道”。實際上對其疏浚整治視同縣級河道。1990年局部撈浚,1997年組織挖泥船疏浚其中南奉公路至江海河段,疏浚標準河底高程0米,底寬5米,邊坡1:2,計挖土方1.13萬立方米,縣財政撥工程經費17.4萬元(包括新橫涇壩方清除經費)。1999年1月25日至同年4月7日和1999年8月10日至同年11月15日,分2期疏浚1800米,全段挖土方3.86萬立方米,縣財政撥工程經費44.3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