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橫口村
- 村落屬性:行政村
- 所屬政區: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
- 村域面積:1平方公里
- 形成年代:元代以前
- 主要產業:陶瓷業、手工業、農耕
- 主要景點:馬家大院
- 保護級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 批准單位: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七部門
- 批准時間:2016年11月
村落歷史,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村落格局,空間布局,建村智慧,經濟社會,人口,經濟,主要景點,馬家大院,正太鐵路遺址,關帝廟,歷史文化,文物古蹟,非遺項目,
村落歷史
據唐建興善寺碑文記載,南橫口村西漢時就已建村,因村落坐落在綿河和甘陶河匯流處,兩河互為縱橫,故取名為橫口。居住在綿河南岸的以方位稱南橫口。在井陘縣縣誌中記載,南橫口為戰、漢古墓群,又記載南橫口是龍山、先商文化遺址,距今有4000—3600年左右歷史。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橫口村地處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中南部,村東為甘陶河,東行為翟家莊,南、西與北秀林村、南張村相鄰,西北為綿河,西、北岸為北張村村、北橫口村,村域面積1平方公里。
南橫口村
地形地貌
南橫口村東高西低台地丘陵地貌。
水文
南橫口村位於綿河與甘陶河交匯處。
村落格局
空間布局
南橫口傳統村落古民居主要集中在宜沙公路以東沿甘陶河一帶,按街區分布及傳統習慣,南橫口傳統村落可劃分為馬家大院、南場、半坡兒、禮讓街、古瓷窯遺址五大片區。
建村智慧
南橫口村老居民區位於綿河南岸和甘陶河西岸一帶,大多建於明清後,古風古貌完整保存至今,現余上百院落,千間房屋。南橫口村院落依形而建,高低不平,錯落有致,古樸大方,風格各異,磚雕石雕,各有特色,每個院落生活設施齊全,屬宅俱全,極具地方特色,內涵豐富,布局合理,實用美觀,為典型的明清風格,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街道均用花崗岩鋪成,道路高低不平,從南至北,曲延縱橫數千米,小巷數十道,連線各家各戶,各道口立有“泰山石敢當”,寓意吉祥。
經濟社會
人口
據2020年6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南橫口村常住人口1500人,主要民族漢族。
經濟
據2020年6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南橫口村主要產業為陶瓷業、手工業、農耕,村集體年收入1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2300元。
主要景點
馬家大院
馬家大院是清道光至同治間南橫口士紳馬席珍、馬貢珍兄弟之宅院,分為南北兩院;南院座南面北,磚木結構,舊為“九進門”,南院總體分為主院和偏院兩部分,東院小院為東偏院,舊為店客之所;北院為大門朝南,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前院為馬家辦公事務之所,後院為生活居住之地。北院東側有三代帝王師祁寯藻題寫的“孝悌忠恕”石刻匾,該石刻仍鑲嵌於書屋正門上方。
正太鐵路遺址
正太鐵路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舊址沿線路基護坡、過水涵洞和車站仍殘存可見。其中車站保存較為完整,該房房屋三間,屋牆全部由青石砌成,北屋東一間有售票視窗,上方有“售票處”石刻一處,保存完好,東三牆仍存有長2米,寬1米的列車時刻表。
關帝廟
關帝廟位於南橫口村南北適中之處,面向石太線,臨甘陶河,拱券與殿頂巧妙結合,雅俗共賞。關聖大帝廟矗於石壁之上,坐落大道中央,面石太線,臨甘陶河,占地約66平方米,殿廟寬4米,長6米,建築面積24平方米,神台上關帝聖像英姿魁武,忠義之氣溢於其表。周、關二將不思而威,凜然屹立,虎虎如生。牆壁畫有“千里走單騎”、“三顧茅廬”、“單刀赴會”、“桃園結義”等,壁畫人物栩栩如生。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南橫口是井陘窯的主要窯址,是井陘縣內井陘窯遺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瓷窯遺址。南橫口村“碗窯”最早起源於隋代,保存有古窯爐十四座及加工原料遺址,遺址以公路宜沙線為界,分為東西2大部分5個片區,占地面積約4353平方米,其作坊器鋪附房等保存較為完整,現存窯址看上去上禿尖下周圓,呈饅頭狀,故稱為饅頭窯,2001年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非遺項目
南橫口村戲劇劇種為晉劇,傳統晉劇劇目有《千里送京娘》、《青英征南》、《拾手鐲》、《殺廟》、《汾河灣打雁》、《斬黃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