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夏至飲茶記(金濤散文)》選入作者金濤多年來創作的40餘篇科學隨筆及散文,內容跨越古今中外,他憑藉自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幾十年的人生積累,運用理性思維和敏銳眼光,從社會、科學、人文、哲學各個角度評說歷史與現實。《南極夏至飲茶記(金濤散文)》的作品大氣豪邁,樸實深厚,充滿了真情實感,從始至終貫穿著作者的人文關懷情結及對未來的深刻思考,是科學與人文完美結合的佳作。
基本介紹
- 書名:南極夏至飲茶記/科學文化與人經典文叢
- 出版社:科學普及出版社
- 頁數:281頁
- 開本:16
- 品牌:科學普及出版社
- 作者:金濤
- 出版日期:2013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45.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科學文化讀物,作者憑藉豐富的人生閱歷、理性的思維、淵博的學識、豁達的心胸、優美的文筆,成就了本書的最大特色。
《徜徉在藝術的殿堂》;《尋找春天的芳蹤》;《霧啊,西雙版納的大霧》……《南極夏至飲茶記(金濤散文)》選入作者金濤多年來創作的40餘篇科學隨筆及散文。
作者簡介
金濤,安徽黟縣人,生於1940年,高級編輯,畢業於北京大學。曾在中共中央黨校政策研究室任教員,後在光明日報社當記者、編輯、機動記者部副主任、記者部主任,科學普及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曾是中國科協第五屆全委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1984~1985年,受光明日報派遣,他以特派記者身份參才祝加我國首次南極考察,並被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授予二等功。1990~1991年,受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派遣再赴南極洲,與浙江電視台一道,參與策劃、拍攝製作科普專題片《南極與人類》。該片在世界南極科學大會播出,獲得好評,並獲廣電部授予的一等獎。1991年,獲當時中國新聞工作者最高獎——首屆“范長江新聞獎”提名榮譽。1996年被國家科委、中國科協等部委授予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圖書目錄
【上篇】
古代文明與氣候變化
觀海遐思
太湖憂思錄
警惕生物入侵
從《風語者》想到無形的文化遺產
敦煌壁畫與馬鐙
徐霞客與納西族的友情
徜徉在芳香的世界
火地島見聞
世界的末端博物館
復活節島之旅
追蹤哥白尼的足跡
翡冷翠紀事
水城之夜
死域龐貝
滄海孤島
徜徉在藝術的殿堂
萊蒙湖畔
細雨濛濛山中行
鬱金香、風車和北海的風浪
蘇伊士運河紀行
盧克索訪古
尋訪“太陽的子孫”
無頂之屋與厄爾尼諾
我懷念那遙遠的小城
登上南極半島
南極夏至飲茶記
納爾遜島的小木屋
塔斯馬尼亞的懷念
【下篇】
故鄉的隨想
荷之思
石鐘山訪古
尋找春天的芳蹤
瓷都春色
馬尾溝畔利公墓
三不老胡同憶鄭和
秋到白洋淀
甪直行
重遊武夷山
霧啊,西雙版納的大霧
瑞麗江畔採風
夢之湖
記花蓮
阿里山隨想
後記
文摘
那千千萬萬的小貝殼和船板擁抱在一起,在大海的浪濤中漂流,不知經歷了多少春秋,也不知道忽沉忽浮雅危懂臭走過了怎樣艱難的航程,如今總算在海南島的沙灘上找到了最後的歸宿。
我不是考古學家,無法知道這巨大的船板有過怎樣輝煌的歷史。它是從哪個港口下水的.它曾去過哪些國家,它是雲帆高張的貨船,還是追逐魚群的漁船,我一概不得而知。
南海的風濤是險惡的,夏秋之際的颱風,狂飆驟起,蛟龍翻騰,颶風橫掃,怒海驚濤,它所屬於的那艘船是在這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中不幸沉沒,還是因為迷失航向觸礁失事,我也無從推斷。那船上的水手和漁民是否得救,還是和他們的船隻一同葬身大海,他們的親人,他們的妻兒老小在岸邊日夜呼喚著,期待著他們歸來,他們可曾知道……這些,只有大海才能回答。大海,用她特有的方式,訴說著人世間的苦難,槳榆棵那是年復一年永無停息的濤聲……
到海邊拾貝,有沒有收穫,都是無比愉快的。
我在海灘漫步時,常常彎腰俯看腳下的沙子,也許是撿拾者太多的緣故,這一帶幾乎見不到像樣的貝殼,偶爾在潮水退去的泥沙中,有少量的蛤蜊和珊瑚的殘骸,對於貝殼的收集者,這裡顯然不是理想之地。
人來人往的海灘,見不到貝殼的蹤影,這也是普遍的現象。後來去三炒灶付亞的亞龍灣,也是在貝殼館的展櫃,以及出售貝殼的商店,見到琳琅滿目的貝殼。不過,在夜幕籠罩的三亞街頭和天涯海角景區,到處遇到兜售貝府轎櫻乎殼的小商販。貝殼的種類也很繁多,碩壯厚重的唐冠螺、色彩艷麗的法螺、造型優美的鸚鵡螺、圓潤光滑的寶貝、遍體生棘的骨螺……更多的貝類我叫不上它們的名字。貝殼的價格相差也很懸殊,但在天涯海角景區,用10元錢可以買一小袋子各式各樣的貝殼,卻是物有所值的。拘店犁
貝殼是大海中的小精靈。把玩著那一個個造型奇特、色彩絢麗的貝殼,你不能不感到造化的神奇。在地球上林林總總的動物中,鳥兒築巢,鼠類掘穴,然而最傑出最完美的建築,恐怕要數軟體動物棲身的貝殼了。
對於多數毫無進攻能力的軟體動物來說,貝殼猶如一座防衛森嚴的城堡。從誕生的那一刻起,為了生存,它們日復一日地修築自己的城堡,隨著身軀逐漸長大,城堡也要不斷擴大、不斷加固。有的貝殼所以有突起的瘤,或者長出尖刺狀的棘,據說並非是為了美觀,而是對付天敵的武器,它使人想起城堡外圍築起的一道又一道鐵蒺藜。當然,貝類中也有一些兇猛的小傢伙,像芋螺,它的貝殼也很漂亮,可是體內有毒腺,能殺傷其他動物,厲害得很。至於像硨磲那樣巨大的貝殼,自當別論,能夠和它比試高低的軟體動物,大概是不多的。
生物進化的執著是令人感動的。生活棵市格在海洋中的多數軟體動物,作為生命現象的弱勢群體,從來是許多生物掠食者的美味佳肴,海鳥、海獸、蟹莫不是它的天敵。當捕食者襲來時,如果躲閃不及,孱弱溫順的貝類只能蜷縮在它的城堡里束手就擒,毫無招架之力。不過,即便如此,這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經歷了海陸變遷的山崩地裂,冰河覆蓋的酷寒,目睹了恐龍稱霸一時的盛吐,也見識了恐龍的悄然滅絕……它堅韌不拔地在世界各大洋安家,生息繁衍。它那柔弱的身軀蘊藏的適應能力,是驚人的剛強和不屈不撓。不論在熱帶、溫帶或者在南北極,從海邊的潮間帶到大洋深處,都能找到它們的蹤跡。在南極冰雪大陸和島嶼的海邊,在浪濤拍打的礁岩上,我就見過很多貝類。
美麗的貝殼令人賞心悅目,它是大海孕育的藝術結晶,也是潮汐波浪千萬年塑造而成的精靈。即使魂歸大海,肉體無存,它也要把美麗的貝殼遺留大海,隨潮水漲落而漂流,追浪花而永生,這是何等地瀟灑,何等地一往情深。
在生物學家眼裡,千嬌百媚的貝殼,如同人類在不同時代建造的式樣不同的房屋一樣,實際上是地理環境和時間的產物。貝殼的形態,它那奇妙的造型,色彩繽紛的條紋,旋轉的內部構造,厚薄不同的殼質,不僅是分類學的重要依據,本身還包涵了很多關於地球氣候、海洋、地質等等方面的信息。當軟體動物死去,它營造的貝殼卻得以保存。科學家從貝殼的形態和它的物質構成,不難捕捉大自然過去的信息。這和考古學家從人去樓空的古建築廢墟,尋覓逝去的人類歷史,大概是同一個道理。
觀賞貝殼,可以聆聽大海的濤聲……P10-11
後記
離開巴黎的頭天傍晚——那是很久以前的往事了——我至今仍然記得那天塞納河兩岸寒風蕭瑟,頭頂的天空壓著低垂的彤雲,似乎要下雪的樣子,街上的行人低頭縮脖,步履匆匆,只有街道邊的咖啡館、酒館瀉出昏黃的燈光。
我那時借宿在香榭麗舍大街旁邊一條停滿小臥車的巷子裡,就在這天暮色升起的當兒,我的朋友應我的要求,開著他的車子從巷子裡七拐八拐地鑽出來,飛快地沿著與塞納河平行的大道馳行,我望著擁堵的車流,心急火燎地看著表上的指針……
謝天謝地,當我們抵達巴黎殘老軍人院的鐵柵欄門時,拿著一串鑰匙的看門人也大步走來準備關門,原來這座博物館要閉館了。於是我的朋友以他的外交辭令和看門人套了半天近乎,終於換來了他的笑容,破例允許我們進去參觀,但只給我們十分鐘。
巴黎殘老軍人院是我嚮往已久的地方,這裡是一座武器博物館,但吸引人們目光的卻是拿破崙的墓地。由於在巴黎停留的時間太短,我的有限的時間消磨在凡爾賽宮的畫廊和楓丹白露的皇家園林。想起翌日清晨即將離開巴黎,我不得不出此下策,夜闖巴黎殘老軍人院了。
我在暮色中踏八這座頹敗的教堂式的建築,在昏暗的走廊看到鏽蝕的大炮和盔甲兵器,繼而在明亮的圓形大廳中看到拿破崙的紅色大理石的僧帽狀的石棺,以及環抱棺槨的石柱上肅立的一個個女神……我從心底感謝看門人慷慨給予的十分鐘,它了卻了我一生的夙願,使這次巴黎之行沒有留下遺憾。
我還可以列舉很多例子。在我的人生之旅,經常是利用時間的“邊角料”去尋找我所感興趣的所在,有時僅十分鐘,有時半個小時,這也和古人所謂“秉燭夜遊”是一層意思,有著相似的情趣吧。時間有時是慷慨的,有時又是多么慳吝,如何利用時間的“邊角料”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是很有趣味的一件事。
儘管世人以誇張的口吻形容地球是個很小很小的“地球村”,但在我的眼裡,地球仍然是個難以窮盡的大世界。交通的便捷僅僅縮小了空間,任何人看到的僅僅是地球有限的一隅,像螞蟻在大森林的殘枝落葉中攀爬一樣——我自己就是一隻小螞蟻。
人生苦短,世界無涯,以有限的生命面對無限的廣闊的世界,加上一生的大部時間是為了填飽肚皮而終日勞碌,因此有機會偷得半日閒,利用時間的“邊角料”去盡情地探勝尋幽,絕對不放過一切認識世界的機會,也是人生一大樂也。
收入本書長長短短的文字,即是一隻小螞蟻在大森林的殘枝落葉中攀爬的記錄,其中不少即是利用時間的“邊角料”去尋找我所感興趣的所在,也希望有此同好的讀者會感興趣。
金濤
2012年12月19日
馬尾溝畔利公墓
三不老胡同憶鄭和
秋到白洋淀
甪直行
重遊武夷山
霧啊,西雙版納的大霧
瑞麗江畔採風
夢之湖
記花蓮
阿里山隨想
後記
文摘
那千千萬萬的小貝殼和船板擁抱在一起,在大海的浪濤中漂流,不知經歷了多少春秋,也不知道忽沉忽浮走過了怎樣艱難的航程,如今總算在海南島的沙灘上找到了最後的歸宿。
我不是考古學家,無法知道這巨大的船板有過怎樣輝煌的歷史。它是從哪個港口下水的.它曾去過哪些國家,它是雲帆高張的貨船,還是追逐魚群的漁船,我一概不得而知。
南海的風濤是險惡的,夏秋之際的颱風,狂飆驟起,蛟龍翻騰,颶風橫掃,怒海驚濤,它所屬於的那艘船是在這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中不幸沉沒,還是因為迷失航向觸礁失事,我也無從推斷。那船上的水手和漁民是否得救,還是和他們的船隻一同葬身大海,他們的親人,他們的妻兒老小在岸邊日夜呼喚著,期待著他們歸來,他們可曾知道……這些,只有大海才能回答。大海,用她特有的方式,訴說著人世間的苦難,那是年復一年永無停息的濤聲……
到海邊拾貝,有沒有收穫,都是無比愉快的。
我在海灘漫步時,常常彎腰俯看腳下的沙子,也許是撿拾者太多的緣故,這一帶幾乎見不到像樣的貝殼,偶爾在潮水退去的泥沙中,有少量的蛤蜊和珊瑚的殘骸,對於貝殼的收集者,這裡顯然不是理想之地。
人來人往的海灘,見不到貝殼的蹤影,這也是普遍的現象。後來去三亞的亞龍灣,也是在貝殼館的展櫃,以及出售貝殼的商店,見到琳琅滿目的貝殼。不過,在夜幕籠罩的三亞街頭和天涯海角景區,到處遇到兜售貝殼的小商販。貝殼的種類也很繁多,碩壯厚重的唐冠螺、色彩艷麗的法螺、造型優美的鸚鵡螺、圓潤光滑的寶貝、遍體生棘的骨螺……更多的貝類我叫不上它們的名字。貝殼的價格相差也很懸殊,但在天涯海角景區,用10元錢可以買一小袋子各式各樣的貝殼,卻是物有所值的。
貝殼是大海中的小精靈。把玩著那一個個造型奇特、色彩絢麗的貝殼,你不能不感到造化的神奇。在地球上林林總總的動物中,鳥兒築巢,鼠類掘穴,然而最傑出最完美的建築,恐怕要數軟體動物棲身的貝殼了。
對於多數毫無進攻能力的軟體動物來說,貝殼猶如一座防衛森嚴的城堡。從誕生的那一刻起,為了生存,它們日復一日地修築自己的城堡,隨著身軀逐漸長大,城堡也要不斷擴大、不斷加固。有的貝殼所以有突起的瘤,或者長出尖刺狀的棘,據說並非是為了美觀,而是對付天敵的武器,它使人想起城堡外圍築起的一道又一道鐵蒺藜。當然,貝類中也有一些兇猛的小傢伙,像芋螺,它的貝殼也很漂亮,可是體內有毒腺,能殺傷其他動物,厲害得很。至於像硨磲那樣巨大的貝殼,自當別論,能夠和它比試高低的軟體動物,大概是不多的。
生物進化的執著是令人感動的。生活在海洋中的多數軟體動物,作為生命現象的弱勢群體,從來是許多生物掠食者的美味佳肴,海鳥、海獸、蟹莫不是它的天敵。當捕食者襲來時,如果躲閃不及,孱弱溫順的貝類只能蜷縮在它的城堡里束手就擒,毫無招架之力。不過,即便如此,這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經歷了海陸變遷的山崩地裂,冰河覆蓋的酷寒,目睹了恐龍稱霸一時的盛吐,也見識了恐龍的悄然滅絕……它堅韌不拔地在世界各大洋安家,生息繁衍。它那柔弱的身軀蘊藏的適應能力,是驚人的剛強和不屈不撓。不論在熱帶、溫帶或者在南北極,從海邊的潮間帶到大洋深處,都能找到它們的蹤跡。在南極冰雪大陸和島嶼的海邊,在浪濤拍打的礁岩上,我就見過很多貝類。
美麗的貝殼令人賞心悅目,它是大海孕育的藝術結晶,也是潮汐波浪千萬年塑造而成的精靈。即使魂歸大海,肉體無存,它也要把美麗的貝殼遺留大海,隨潮水漲落而漂流,追浪花而永生,這是何等地瀟灑,何等地一往情深。
在生物學家眼裡,千嬌百媚的貝殼,如同人類在不同時代建造的式樣不同的房屋一樣,實際上是地理環境和時間的產物。貝殼的形態,它那奇妙的造型,色彩繽紛的條紋,旋轉的內部構造,厚薄不同的殼質,不僅是分類學的重要依據,本身還包涵了很多關於地球氣候、海洋、地質等等方面的信息。當軟體動物死去,它營造的貝殼卻得以保存。科學家從貝殼的形態和它的物質構成,不難捕捉大自然過去的信息。這和考古學家從人去樓空的古建築廢墟,尋覓逝去的人類歷史,大概是同一個道理。
觀賞貝殼,可以聆聽大海的濤聲……P10-11
後記
離開巴黎的頭天傍晚——那是很久以前的往事了——我至今仍然記得那天塞納河兩岸寒風蕭瑟,頭頂的天空壓著低垂的彤雲,似乎要下雪的樣子,街上的行人低頭縮脖,步履匆匆,只有街道邊的咖啡館、酒館瀉出昏黃的燈光。
我那時借宿在香榭麗舍大街旁邊一條停滿小臥車的巷子裡,就在這天暮色升起的當兒,我的朋友應我的要求,開著他的車子從巷子裡七拐八拐地鑽出來,飛快地沿著與塞納河平行的大道馳行,我望著擁堵的車流,心急火燎地看著表上的指針……
謝天謝地,當我們抵達巴黎殘老軍人院的鐵柵欄門時,拿著一串鑰匙的看門人也大步走來準備關門,原來這座博物館要閉館了。於是我的朋友以他的外交辭令和看門人套了半天近乎,終於換來了他的笑容,破例允許我們進去參觀,但只給我們十分鐘。
巴黎殘老軍人院是我嚮往已久的地方,這裡是一座武器博物館,但吸引人們目光的卻是拿破崙的墓地。由於在巴黎停留的時間太短,我的有限的時間消磨在凡爾賽宮的畫廊和楓丹白露的皇家園林。想起翌日清晨即將離開巴黎,我不得不出此下策,夜闖巴黎殘老軍人院了。
我在暮色中踏八這座頹敗的教堂式的建築,在昏暗的走廊看到鏽蝕的大炮和盔甲兵器,繼而在明亮的圓形大廳中看到拿破崙的紅色大理石的僧帽狀的石棺,以及環抱棺槨的石柱上肅立的一個個女神……我從心底感謝看門人慷慨給予的十分鐘,它了卻了我一生的夙願,使這次巴黎之行沒有留下遺憾。
我還可以列舉很多例子。在我的人生之旅,經常是利用時間的“邊角料”去尋找我所感興趣的所在,有時僅十分鐘,有時半個小時,這也和古人所謂“秉燭夜遊”是一層意思,有著相似的情趣吧。時間有時是慷慨的,有時又是多么慳吝,如何利用時間的“邊角料”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是很有趣味的一件事。
儘管世人以誇張的口吻形容地球是個很小很小的“地球村”,但在我的眼裡,地球仍然是個難以窮盡的大世界。交通的便捷僅僅縮小了空間,任何人看到的僅僅是地球有限的一隅,像螞蟻在大森林的殘枝落葉中攀爬一樣——我自己就是一隻小螞蟻。
人生苦短,世界無涯,以有限的生命面對無限的廣闊的世界,加上一生的大部時間是為了填飽肚皮而終日勞碌,因此有機會偷得半日閒,利用時間的“邊角料”去盡情地探勝尋幽,絕對不放過一切認識世界的機會,也是人生一大樂也。
收入本書長長短短的文字,即是一隻小螞蟻在大森林的殘枝落葉中攀爬的記錄,其中不少即是利用時間的“邊角料”去尋找我所感興趣的所在,也希望有此同好的讀者會感興趣。
金濤
2012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