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明求助羅馬教皇
- 時間:1649年
- 求助人:南明永曆皇帝
- 求助對象:羅馬教皇
始末,人物介紹,
始末
1649年,南明永曆帝在清軍向西南大舉進攻的情況下,決定派使節向羅馬教皇求援,傳教士卜彌格被委派為全權特使。為使歐洲更為直觀地了解南明朝廷,司禮監掌印太監龐天壽特命年輕官員陳安德攜帶永曆帝的親筆信函與卜彌格同行,陳安德遂成為第一個赴歐洲的“中國外交官”
明清易代之際,正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風起雲湧之時。一些普通的中國人因為某種機緣來到那裡,親身感受到了西方的文明,同時也傳播了中華文化。遺憾的是,中國的統治者仍然沉醉於天朝大國的歌舞昇平之中,渾渾噩噩,直至被歷史和社會所拋棄。
明末清初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時期,一些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親歷了中國的改朝換代,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就曾寫下了記載明亡清興的歷史著作《韃靼戰紀》,被認為是研究那段歷史的珍貴資料。與此同時,中國人在這一時期也首次來到了歐洲,1645年赴歐洲學習的鄭維信(西方人稱他為鄭瑪諾)是有確切史料文字記載以來的第一位赴歐中國人。除此之外從1645年到1722年,還有3位到過歐洲的中國人最為著名,他們就是南明“外交官”陳安德、歐洲各國的上賓沈福宗和路易十四的中國翻譯黃加略。
人物介紹
陳安德----南明派往歐洲的“外交官”
1649年,南明永曆皇帝在清軍向西南大舉進攻的情況下,決定派使節向羅馬教皇求援,西洋在華傳教士卜彌格被委派為全權特使。為了使歐洲更為直觀地了解南明朝廷,司禮太臨龐無壽特命年輕官員陳安德攜帶永曆阜帝的親筆信函與卜彌格同行,陳安德遂成為第一個赴歐洲的“中國外交官”。
歷盡千難萬險,他們於1652年12月來到了威尼斯。起先,威尼斯共和國總督弗朗西斯科・莫林拒絕接見“南明使臣”,他想在中國明清交戰雙方間保持中立。卜彌格設法求法國大使幫忙,終於得以見面,卜彌格和陳安德就將信件遞交給了弗朗西斯科・莫林。然而,法國人的介入卻使羅馬教皇英諾森十世產生了反感,而新當選的耶穌會總長古斯維斯・尼克爾又認為接受“南明使臣”的要求將會危及耶穌會在中國的傳教活動,這使得卜彌格和陳安德在義大利一等就是3年。期間,羅馬教廷3次召開會議,商討如何應對“南明使臣”。
1655年12月,對卜彌格和陳安德持消極態度的英諾森十世去世,新任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終於接見了卜彌格和陳安德。亞歷山大七世雖然同情南明朝廷和永曆皇帝的艱難處境,但他提供不了實際幫助,只寫了封回信讓“南明使臣”帶回中同,在信中他祈禱南明能渡過難關。教皇的同信使卜彌格和陳安德在歐洲有了活動空間,他們來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覲見葡萄牙國王約翰四世,約翰四世答應給予南明政府軍事援助。
1656年3月,卜彌格和陳安德踏上了回程。當他們到印度果阿時,知道了南明永曆政權已岌岌可危。雖然約翰四世三令五申不得為難“南明使臣”,但葡萄牙殖民當局還是不允許他們前往澳門,葡萄牙殖民者此舉是為了確保與清政府的貿易不受影響。卜彌格和陳安德再度不顧葡萄牙殖民者的禁令,從陸路抵達暹羅(今泰國)首都大城府。在那裡,他們從海盜手裡雇用了一艘船前往現今的越南北部,此時已是1658年初。他們徘徊於中國邊境,卜彌格於1659年去世,陳安德將其安葬後獨自一人帶著幾封重要的外交信函返回雲南向永曆皇帝復命。
永曆皇帝最終沒有盼來歐洲的援助,1662年他被吳三桂俘獲並被處死,而中國第一位“外交官”陳安德1659年後在歷史上也不見了記錄,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