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工程學院(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一所由江西省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共建,以工學為主,文學、經濟學、理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水利特色院校;2011年9月,被批准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2013年,被批准為定向培養直招士官試點院校;2014年10月,被批准為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畫”高校。
南昌工程學院前身為創建於1958年的江西水利電力學院,此後歷經江西省水利水電學校大專部、江西工學院水利分院、江西水利專科學校、南昌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南昌水利水電高等專科學校,2004年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為南昌工程學院;2005年被批准為學士學位授予單位;2011年被批准為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高校。
截至2016年12月,南昌工程學院擁有瑤湖和彭家橋兩個校區,占地面積2046.9畝,校舍建築面積65萬餘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94億元;共有教職工15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028人;設有15個教學院(部),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7427人,開設51個本科專業、14個專科專業, 在兩個領域招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
基本介紹
- 碩士點:2(專業碩士)
- 所屬地區:中國·江西·南昌
- 主管部門:江西省
- 學校官網:http://www.nit.edu.cn
- 中文名:南昌工程學院
- 英文名: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簡稱:南工
- 創辦時間:1958年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理工
- 屬性:江西省人民政府與水利部共建高校(2008年)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2011年)
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畫(2014年) - 現任校長:金志農
- 知名校友:齊芳,段永平,楊逢春,黃烈,聖小珍,陳曉華
- 校訓:自強不息、格物致知
- 校歌:《啟航》
- 主要院系:水利與生態工程學院、土木與建築工程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經濟貿易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等
- 學校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天祥大道289號
- 學校代碼:11319
- 發展定位:套用型工程大學
歷史沿革
- 江西水利電力學院
- 江西工學院(水利分院)
- 江西水利專科學校
- 南昌水利水電高等專科學校
- 南昌工程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二級學院 | 本科 | 專科 |
水利與生態工程學院 | 水利水電工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園林、測繪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農業水利工程、地質工程、 風景園林 | 水利水電建築工程、工程測量技術 |
土木與建築工程學院 | 土木工程(建築方向)、城鄉規劃、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工程管理、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建築學(五年)、城市地下空間工程 | ---------- |
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車輛工程、機械電子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 | 水電站動力設備與管理 |
信息工程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測控技術與儀器 | 套用電子技術、通信技術 |
工商管理學院 | 市場行銷、物流管理、旅遊管理、電子商務 | 物流管理 |
經濟貿易學院 | 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投資學、審計學 | 會計 |
人文與藝術學院 | 環境設計(室內環境設計、公共環境設計)、廣告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動畫、產品設計、漢語言文學、音樂學、編輯出版學、廣播電視新聞學 | ---------- |
理學院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翻譯(工程翻譯方向)、法語 | 商務英語 |
國際教育學院 | 土木工程(中荷合作項目) | 建築工程技術(中荷合作項目)、旅遊管理(中韓合作項目)、會計(中加合作項目) |
軍事教學部 (軍事教育學院) | ---------- | 水利水電建築工程、工程測量技術、道路橋樑工程技術、水電站動力設備與管理、套用電子技術、通信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 | ---------- |
體育教學部 | ---------- | ---------- |
瑤湖學院 | ---------- | ---------- |
師資力量
序號 | 團隊名稱 | 負責人 | 入選年份 |
1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 孫輝 | 2008 |
2 | 水電動力工程教研室 | 劉德輝 | 2008 |
3 |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教學團隊 | 陸偉鋒 | 2008 |
4 | 市場行銷專業教學團隊 | 鄧麗明 | 2010 |
5 | 大學英語教學團隊 | 劉桂蘭 | 2010 |
參考資料: |
學科建設
所在學院 | 專業代碼名稱 | 研究方向 |
(001)水利與生態工程學院 | (085214)(專業學位)水利工程 | (01)水文學及水資源 |
(001)水利與生態工程學院 | (085214)(專業學位)水利工程 | (02)水土保持 |
(001)水利與生態工程學院 | (085214)(專業學位)水利工程 | (03)水利水電工程 |
(002)土木與建築工程學院 | (085214)(專業學位)水利工程 | (04)岩土工程 |
(003)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 | (085206)(專業學位)動力工程 | (01)水電動力工程 |
(003)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 | (085206)(專業學位)動力工程 | (02)水利機械及其自動化裝置設計與製造 |
(004)信息工程學院 | (085206)(專業學位)動力工程 | (03)水電站綜合自動化 |
教學建設
合作交流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科研成果
姓名 | 項目名稱 | 立項時間 | 資助經費 (萬元) | 項目類別 |
孫斌 | 科學發展觀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新貢獻研究 | 2013.6 | 18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
溫樂平 | 秦漢消費文化研究 | 2013.6 | 18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
謝杰華 | 具有延遲索賠的風險模型破產理論及相關問題研究 | 2012.9 | 23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吳建平 | 杉木林下植物-土壤微生物功能群相互聯繫對氮沉降的回響與適應 | 2012.9 | 20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塗潔 | 亞熱帶退化紅壤丘陵區典型先鋒樹種碳吸存與水分利用耦合機制 | 2012.9 | 50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計勇 | 礦山廢水污染河道底棲生物多樣性特徵及其標誌物效應研究 | 2012.9 | 25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桂發亮 | 總量控制下二層規劃的區域水資源配置研究 | 2012.9 | 48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徐斌 | 基於聲子晶體理論的飽和地基上周期性高架橋與隧道結構振動特性研究 | 2012.9 | 50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孫輝 | 子空間學習粒子群算法及在圖像過完備稀疏分解上的套用 | 2012.9 | 40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樊棠懷 | 面向高洪期水流成像測速的目標運動矢量估計方法及試驗研究 | 2012.9 | 46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唐厚興 | 虛擬聯盟內知識共享社會困境形成機制及其破解方法研究 | 2012.9 | 34.5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陳付龍 | 當代中國社會公共生活建設研究 | 2012.5 | 15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
樊後保 | 年齡序列桉樹人工林碳吸存與碳-水耦合機制研究 | 2011.9 | 49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黃榮珍 | 生態恢復對紅壤嚴重侵蝕地土壤水庫重建的影響與機制 | 2011.9 | 52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劉凱 | 考慮缺陷的大跨度索桿膜空間結構施工跟蹤與控制研究 | 2011.9 | 25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晏建武 | 超磁致伸縮Fe-Ga合金薄膜成分及結構的預測模型構建 | 2011.9 | 50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盧全國 | 基於慣性衝擊的磁致伸縮式微小無纜驅動器研究 | 2011.9 | 50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鄧承志 | 結構化過完備稀疏性約束的超解析度圖像重建研究 | 2011.9 | 48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胡楊成 | 非營利組織利益相關者導向的多維構念及績效關在線上制研究 | 2011.9 | 36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劉青 | 農村小河流綜合治理關鍵技術與示範 | 2011.9 | 343 | 水利部公益性項目 |
李水弟 | 當代中國道德社會影響力研究 | 2011.6 | 15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
嵇國平 | 基於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軟實力測量及其績效影響機制研究 | 2011.6 | 15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
袁穎紅 | 氮沉降增加條件下亞熱帶人工林土壤固碳過程與機制研究 | 2010.9 | 23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胡楊成 | 非營利組織社會創業導向研究及其實證分析 | 2010.9 | 22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樊後保 | 鄱陽湖流域水環境演變機理及趨勢研究 | 2010.9 | 259 | 水利部公益性項目 |
王曉蘭 | 英國兒童小說研究 | 2010.6 | 10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
鄧麗明 | 企業社會責任的前因變數及其績效影響機制研究 | 2009.9 | 23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徐斌 | 移動荷載引起多層結構動力回響與排樁的被動隔振機理研究 | 2009.9 | 25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盧全國 | 基於軸向非均勻磁場的GMA磁滯主動抑制研究 | 2008.9 | 25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樊後保 | 亞熱帶人工林生態系統碳庫與碳吸存對氮沉降增加的回響 | 2007.9 | 35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參考資料: |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 學術期刊
文化傳統
校徽
校訓
校歌
啟航 我們生在水之源, 自然在心中澎湃。 讓知識灌溉進腦海, 讓改造成為我們的事業。 也許風雨會阻擋我們的腳步, 但我們可以用雙手迎接明天。 奮鬥吧, 世界是自強不息的人類, 用格物致知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