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學工程力學實驗中心

1993年,江西工業大學與江西大學合併成立南昌大學,學校通過院系調整,將原土木建築系工程力學研究所、力學教研室、力學實驗室和機械工程系理論力學教研室合併,組建成立了南昌大學工程力學實驗中心。2003年,學校為了提升實驗教學的地位,對工程力學實驗中心實行校、院二級管理,建成了面積達6025平方米的工程力學實驗中心大樓,實驗設備資金投入940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昌大學工程力學實驗中心
  • 創辦時間:2003年
  • 主要獎項:國家級力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面積:6025平方米
中心簡介,發展歷程,隊伍綜述,主要科研項目,

中心簡介

2006年12月南昌大學工程力學實驗中心被評為“國家級力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獲國家示範中心以來,工程力學實驗中心又新增實驗教學面積2000平米,新增設備投入近1300萬元,新增建設和運行經費投入200萬元;目前中心共設14個實驗室,儀器設備300餘台套,儀器設備固定資產2000餘萬元,設備維護狀態良好。
南昌大學工程力學實驗中心所屬的力學學科是江西省高校重點建設學科,是江西省唯一具有力學類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中心集教學、實驗和科研為一體,依託固體力學博士點和力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緊密結合實驗教學、理論教學和科學研究,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穩定、發展延續性好的實驗教學隊伍。5年來,中心成員由 25人增至3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23人,教授12人,副教授10人,全國百千萬人才的第一、二層次人才1人,井岡學者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4人,江西省高校骨幹教師4人,6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通過示範中心的建設,南昌大學工程力學實驗中心已成為省內領先、在國內同類學校一流的力學實驗中心和創新基地。
以示範中心建設為契機,中心在師資隊伍建設、實驗教學和實驗室建設中探索出了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過力學學科的教師參與理論課教學,同時也直接參與實驗課教學,形成了實驗與理論教學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實驗室建設與學科建設相結合的良好局面。
中心目前承擔著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力學課程教學和實驗任務。開設的課程包括:工程力學(含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工程力學實驗、建築力學、結構力學、彈性力學、有限元基礎等。開設力學課程的學院有建工學院、機電學院等6個學院,涉及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等共16個的專業,每學年課程內實驗開課班級超過40個,實驗項目共55餘項,年均實驗教學工作量達6萬人時數以上,課程教學工作量達4 萬餘學時。

發展歷程

南昌大學工程力學實驗中心的前身是原江西工學院土木建築工程系的力學教研室、力學實驗室和機械工程系的理論力學教研室,它們於1958年創建。1985年學校更名為江西工業大學,1993年江西工業大學與江西大學合併成立南昌大學,並將材料力學教研室、工程力學實驗室、理論力學教研室、工程力學研究所合併建成的工程力學實驗中心和工程力學研究所。
2003年,學校為了提升南昌大學實驗教學的地位,對工程力學實驗中心實行校、院二級管理,在南昌大學前湖新校區建成面積達6025平方米的工程力學實驗中心大樓,第一批實驗設備投入940萬,第二批實驗設備投入近1000萬元(日元貸款)。
南昌大學工程力學實驗中心於2005年在江西省第一個獲得 “固體力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和 “力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隊伍綜述

實驗中心十分重視實驗技術隊伍的建設,針對原有專職實驗技術人員不足,要求所有專職教師都能進行實驗課教學,新設備購進後對所有教師進行操作培訓;而專職技術人員則集中精力進行設備維護,並和實驗主講教師一起進行新實驗項目的設計和實驗裝置的開發。與此同時,通過實驗技術人員的培訓和高學歷實驗人才的引進,不斷最佳化隊伍結構。以上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教學隊伍核心和骨幹力量的質量和教學水平。
經過幾年的建設,實驗中心已經形成了以教師為骨幹的實驗課教學梯隊框架。工程力學實驗中心現有專職教師23人,專職實驗技術人員2人,兼職教師2人。從學位層次看,有13名博士(3名博士後),碩士以上接近80%;從職稱結構看,有9名教授,11名副教授,5名講師。6人為博士生導師,9人為碩士生導師;從年齡結構看,3人在50歲以上,17人在35歲-50歲之間。他們中1人為全國百千萬人才的第一、二層次,1人為省百千萬人才的第一、二層次,3人為江西省教學名師,5人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4人為省高校骨幹教師。

主要科研項目

承擔科研項目5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
1. 湍流脈動信號的時頻結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03, 鄒文楠等);
2. 晶界遷移中原子的協同運動與納米效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2-2005,周浪,宋固全等);
3. 形狀記憶合金複合材料的微結構設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1998-2002,孫慶平,宋固全等);
4. 受內約束物質理論和套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2-2005,陳良森等);
5. 金屬材料力學性能與微結構關係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06-2008,黃模佳等);
6. 金屬大塑性成形非協調損傷局部化機理及套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998-2001, 扶名福等);
7. 微機電系統中摩擦表面微觀形貌設計與修飾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3-2005,劉瑩等)
8. 表面紋理結構與界面摩擦的相關性及其最佳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6,劉瑩等)
9. 稀土元素對快速凝固高導電高強度銅合金微觀結構及性能的影響(教育部高校骨幹教師基金, 2000-2002, 張萌等)
10. 金屬塑性成形非局部摩擦理論與套用(教育部高校骨幹教師基金, 2001-2004, 扶名福等);
11. 金屬大塑性成形理論與變分不等有限元數值模擬(江西省跨世紀人才基金, 1998-2003,扶名福等)。
組織和參加了幾十個房屋建築、橋樑和道路的設計、計算、檢測、諮詢等相關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例如:宜春大橋加固改建,效益 1000萬;九江十里南大道1號橋提載,效益200萬;樂平發電廠廠房斷柱加固研究,效益500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