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朔,原名王杏慶。1946年出生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報戶口時報的1944年12月13日)台灣作家、詩人、評論家、新聞工作者。1977年10月起擔任台灣《聯合報》副刊主編至今。被譽為“最用功的民間學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方朔
- 原名:王杏慶
- 性別:男
- 職業:作家
- 居住地:台灣
- 出生地:四川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新聞工作,榮譽及成就,人物論著,新聞採訪,
人物簡介
王杏慶(1944年12月13日~)筆名南方朔。
祖籍江蘇無錫。台灣台南人
台灣外省籍作家、詩人、時政評論家、新聞工作者、媒體知識分子。
被譽為“最用功的民間學者”。
人物生平
1949年,赴台。
畢業於台灣省台南一中。
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系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
台北市中國文化學院(現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畫研究所(現已停辦)博士班課程。
台美斷交時,他放棄已申請到的美國大學獎學金,拒絕出國留學。
畢業後,他成為新聞記者。
2013年6月18號發表《台灣的中國祖先已死,就讓他們永遠死去!》台獨言論
新聞工作
《新新聞》周刊主筆(~2005年)
《亞洲周刊》主筆、
香港《明報》專欄作家。
《中國時報》記者、專欄作家、專欄組主任、副總編輯、主筆,
《前進月刊》主筆、
與王健壯、司馬文武(江春男)、周天瑞等人共同創辦台灣的新聞雜誌《新新聞》周刊,長期擔任該刊主筆。
曾創作大量的文學評論(包含詩論和書評),還有不少政論。
有時於《中國時報》及《聯合報》“名人堂”發表文章,
另每周三於《國語日報》專欄〈光之所在〉撰寫英美詩歌選集及評論,並藉此提供讀者倫理指引。
榮譽及成就
1999年,獲《天下》雜誌評選為50年來影響台灣的200位人物之一,理由是“面對台灣這個思想貧乏的社會,他努力讀書,持續撰述,期能從自學的民間學者成為思想家。”
2007年,獲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的中國文藝獎章文學評論獎。
極少在媒體曝光。他不上網,唯讀書,對政治的參與更多是通過他的筆,他最樂意接受的頭銜是“永遠的批判知識分子”。
人物論著
《憤怒之愛》
《語言之鑰》
《文化啟示錄》
《語言是我們的居所》
《語言是我們的星圖》
《語言是我們的希望》
《語言是我們的海洋》
《在語言的天空下》
《給自己一首詩》
《有光的所在》
《自由主義的反思批判》
《新野蠻時代》
《靈犀之眼》
《詩戀記》
《世紀末抒情》
《李登輝時代的批判》
《台灣政治的深層批判》
《捉狂下的興嘆》
《另一種英雄》
《笨蛋!問題在領導》
新聞採訪
本報記者李懷宇發自台北
在台北市辛亥捷運站稍等了一會,穿著拖鞋的南方朔先生就踱過來接我。我們邊聊天邊走向南方朔家,一開門,小狗出來歡迎,南方朔指著一張沙發:“這是狗坐的地方,別的地方請隨便坐。”離開《新新聞》後,南方朔每天最重要的戶外活動是帶狗散步,餘外的時間,便待在家裡看書寫文章。
家中藏書甚豐,南方朔用手寫文章,不用電腦,不上網,不用手機。他覺得上網是浪費時間,垃圾太多。而他現在的主要收入來自寫文章:“我的稿費單價很高,幾十年建立品牌形象,別人看得起我,我的行情不低。”
“抽菸嗎?”南方朔邊點菸邊說,“我從小抽到現在。”這一個下午,他煙不離手。
出身窮苦人家,南方朔考大學時報了台灣大學森林系。他解釋這個專業的選擇:“幾乎每一個社會的早期,大學生學非所用是正常現象。台灣是一個變化很快的社會,我念書的時候是農業社會,念到一半,開始變成工商社會,到1980年代以後變成了高科技社會,所以職業變化很大,我的同學一大半做生意去了。”回憶大學生活,南方朔最深的印象是誘惑不多,用功苦讀。從大學本科到博士班,南方朔念了八年森林系。那個時代農業科系的重點是生物化學,開始念大學時,生物化學課本是很小一本,等到念研究生時,課本已是很大一本,南方朔的真正專長是植物生物化學。
留學美國是當年台灣的風潮,南方朔恰有機會拿獎學金去留學,卻毅然放棄了。此時台灣與美國斷交,他的母親年紀也大了。南方朔說:“不去留學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曾經有人問過我:你當年不去有沒有後悔?我說:有什麼後悔的?我現在混得還可以,出國不一定比現在好。只要自己用功,在哪裡都一樣,在美國、中國大陸、台灣都差不多。”
念完了森林專業,唯一的出路就是教書,南方朔卻沒有和老師搞好關係。“因為那時候森林系的老師念的還是傳統的東西,而學生不念傳統森林系的東西,去念新興的生物化學。老師討厭這種學生,所以我跟老師的關係沒有搞好,就不能留在學校教書。假如關係搞好了,我現在一定是台大教授。”南方朔從小就會寫一點文章,乾脆去當新聞記者。
從薪水很低的小記者乾起,南方朔先後換了七八家報紙,跑了十幾年的新聞,把所有的新聞線都跑遍了。南方朔笑道,每換一家報紙,薪水就多一點,最後是在《中國時報》。
年紀大了,就跑不動新聞,而且感覺人生的智慧、知識的積累都不夠。四十歲之後,南方朔和朋友創辦了《新新聞》雜誌。時值台灣社會變動,無論是社會大眾,還是新聞界本身,都盼望自由開放的風氣。《新新聞》生逢其時,高峰時發行量達到三萬多份,但是廣告不多,經營主要還是靠發行量。南方朔從新聞記者成了專欄作家。2005年,南方朔離開了《新新聞》。
南方朔喜歡自稱“讀書人”。從小讀文學,後來念歷史、哲學,從事新聞採訪時,很多社會現象不懂,就要讀政治學、經濟學,如今以寫作為主,要讀更多書。南方朔說:“我賺了錢,大部分都拿去買書。我唯讀英文書。”他自認英文不好,但讀英文書沒有問題。談起天下大事,南方朔說:“我有個特色,你可以把世界地圖攤開,隨便指一個國家,我可以告訴你這個國家現在怎么樣。每天看那么多書、報紙、雜誌,都知道一點點。”
閒談中,南方朔自詡對文學的欣賞水平可以跟大學教授平起平坐。我問他台灣文學有哪些人能在歷史上站得住,他說白先勇不錯,又說張愛玲也算台灣的吧,我即刻說:“張愛玲不算台灣的。”他說:“因為台灣,張愛玲的東西才能存下來。她寫作的地方在大陸、香港、美國,嚴格來說屬於台灣傳統。”於是你一句我一句評說了不少當代名家。“時代改變,風雲際會,都會出現很多人,因為家世,因為時代關係,娶了某個女人,嫁了某個男人,獲得很高的評價。很多人是被迫害的英雄,人們推崇他。可是到最後,把這些因素全部丟掉,恐怕還有爭論,因為文學有個規律,時代是個篩子,過了一百年,篩掉很多人,剩下一些,再過兩百年,剩下更少了,有時候會篩出一些出土人物,很多人死了幾百年會紅回來的。文學的賬很難算的。”南方朔有感而發,“到了1980年代以後大陸改革開放,文學界開始出人才了,現在的文學主流跑到大陸去了。”
聊起藝術,南方朔自報在藝術大學教過藝術思想史。他把張大千和溥心畲歸為台灣祖師級人物,又說台灣當代的藝術家他都知道:“各行各業活著的人我知道他們太多事情,懶得談了。”我們還是談了朱銘、劉國松、何懷碩、董陽孜。我提起不久前逝世的高信疆,他主編《中國時報》副刊時捧紅了許多人,但有些人在回憶錄里隻字不提高信疆。南方朔說:“高信疆是我的老朋友,他的追思會我去了。台灣這個社會,你有權勢,大家都靠過來,無權無勢,沒人理你。現在台灣電視上出了一堆名嘴罵陳水扁,其實很多都是綠色的人,現在朝代變了,就罵陳水扁了。我想高信疆有這樣的感觸,他到了後來無權無勢。中國人都有趨炎附勢的毛病。”
針砭起政治人物,南方朔更是痛快淋漓:“我身為台灣人,覺得台灣社會很悲哀。很多政治人物沒有中心思想,永遠看著形勢改變。很多人在國民黨當權時就是青天白日,高喊‘國民黨萬歲’,民進黨當政了,就把國民黨的旗子收起來,把民進黨的旗子拿出來喊‘民進黨萬歲’。”
現在許多當紅的政治人物,在南方朔的眼裡,不過是官僚而已。對已故的辜振甫,南方朔倒覺得是個紳士:“紳士很難培養,不是馬馬虎虎可以出來的。紳士有很多條件,要靠家世,要靠文化傳統。第一家裡要有錢,我很有學問,人也不錯,但沒有錢,成不了紳士。我必須辛苦工作才能維持生活,紳士的條件是很有錢,不用辛苦工作,是個大老闆。很多人有錢就花天酒地,這也成不了紳士。要有錢,有教養,有一些附庸風雅的事情,唱唱京劇,喜歡藝術,來往的是高檔的人,這才形成紳士。中國大陸會有富翁,不會有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