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外文名:Hampala barb
- 中文學名:裂峽䰾
- 拉丁學名:Hampalamacrolepidota(Kuhl et vanHasselt, 1823)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鯉形目
- 亞目:鯉亞目
- 科:鯉科
- 亞科:䰾亞科
- 屬:裂峽䰾屬
- 種:裂峽䰾
- 分布區域:分布於我國瀾滄江下游的雲南西雙版納的勐臘及勐侖,緬甸,越南
動物簡介,分類,瀕危等級,外形特徵,種群現狀,
動物簡介
名稱
俗稱:巴紅(傣語音譯)。
英文名:Grooved isthmus barbel 。
拉丁學名:Hampala macrolepidota
分類
屬鯉形目,鯉科,䰾亞科,裂峽䰾屬。
瀕危等級
易危。
外形特徵
體長紡錘形,側扁,腹部圓,無棱。頭較大,約占體長的1/3。吻圓鈍,略突出,吻端光滑。吻皮不發達。口端位,口角達眼前緣,上唇與吻皮之間有1條溝,該溝後伸繞過口角須基部外側向前向內伸折成為唇後溝。左右唇後溝互不相通。口角須長約等於眼徑。鰓峽中央有1條深縱溝達口下方。鰓膜相連且游離。鱗較大;側線鱗26-29。背鰭最後硬刺上半部軟而下部稍硬且有時有小鋸齒;背、臀鰭外緣均內凹。體銀白色,背側暗綠,背、腹鰭始點間有1垂直黑帶紋。背鰭灰黑,其它鰭橘紅色,尾鰭上下緣黑色。一般體長200-300毫米。成魚雄性的偶鰭、臀鰭及尾鰭為橘紅色外,頭部及體鱗有許多小珍珠狀追星。小魚尾柄中部及尾鰭基也有較明顯的黑色垂直狀紋,在尾部臀鰭基前端上方尚有一圓黑斑。
種群現狀
在我國瀾滄江下游原來較習見。由於該地區人類活動加劇,捕撈過度,再加上毒、炸、電魚等現象,對此魚的資源造成嚴重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