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升麻(中藥)

南川升麻(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川升麻為毛莨科植物南川升麻(Cimicifuga nanchuenensis Hsiao.)的根莖。分布於中國四川南川。味甘苦,性寒。歸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疏風透疹,昇陽舉陷的功效。治療斑疹不透,咽喉腫痛,勞傷,中氣下陷,瀉痢下重,跌打損傷等病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南川升麻
  • 別稱:小升麻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毛莨目
  • :毛莨科
  • :升麻屬
  • :南川升麻
  • 分布區域:中國四川南川
  • 採收時間:夏秋
  • 用法用量:煎湯,3-9克
  • 毒性:小毒(《中華本草》)
  • 貯藏:乾燥儲藏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莖。

性味

味甘、苦,性寒。

歸經

歸胃、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疏風透疹,昇陽舉陷。

主治

治療斑疹不透,咽喉腫痛,勞傷,中氣下陷,瀉痢下重,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咽喉乾痛:南川升麻3克。嚼含口中,逐漸咽下。
2.治勞傷內損:南川升麻(切片)60~90克,加白糖燉汁。分次服。
3.治勞傷、腰腿痛:南川升麻、四塊瓦各6克,紅三七、鈕子七各3克,紅毛七9克,白酒500克。浸泡成酒劑。每日早、晚各服1酒盅。
4.治癤毒:南川升麻,加鹽搗爛敷患處。(以上均出自《湖南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克;或浸酒。

使用注意

孕婦慎用。反烏頭。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挖,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微具槽,無毛,光滑。下部和中部的莖生葉為二至三回三出複葉,有長柄;葉片三角形,寬達40厘米;頂生小葉具長柄,卵形,稍帶革質,長9-15厘米,寬5.5-14.5厘米,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心形或近圓形,側生小葉斜寬卵形,比頂生小葉片為小,長5-9.5厘米,寬4-8.5厘米,兩面均無毛;葉柄長達22厘米,近無毛;上部莖生葉一回三出,花序具分枝4-8條,分枝長3-14.5厘米;軸及花梗密被灰色短毛;花小,直徑約4毫米;花梗長3-4毫米;苞片鑽形,長約1毫米;萼片4-5,寬橢圓形或倒卵狀圓形,長3-4毫米,寬2.5-3.2毫米;退化雄蕊橢圓形,長約3.8毫米,寬約2.2毫米,頂端二淺裂,有兩個白色的附屬物;雄蕊長4-7毫米,花葯淡黃色,寬橢圓形,長約0.6毫米,花絲狹線形;心皮3-5(6),長約1.5毫米,在花期時具短柄,花後期時柄稍延長,光滑,無毛或近無毛。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分布於中國四川南川。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根莖呈不規則長條塊狀,多分枝,成結節狀,長 6~13cm,直徑2~3.5cm。表面黑褐色,粗糙,上面有圓形空洞狀的莖基痕,直徑0.7~2cm,高0.5~2cm,內壁黑色,平坦,洞深;下面有堅硬的殘存鬚根。體實質堅,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粉性,具放射狀紋理,木部黃綠色,鱗片狀,具裂隙;髓部黑褐色。氣微,味苦而稍澀。

相關論述

1.《天目山藥用植物志》:“祛瘀消腫,降低血壓。”
2.《陝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活血理氣,止痛。治咽喉乾痛,勞傷,跌打損傷。”
3.《浙江藥用植物志》:“主治咽喉腫痛,高血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