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嶺白絲草

南嶺白絲草

南嶺白絲草(學名:Chamaelirium nanlingense (L. Wu, Y. Tong & Q. R. Liu) N. Tanaka)是藜蘆科仙杖花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雌雄同體;根狀莖短,無毛,具許多纖維根;葉基生,蓮座狀,葉柄,長橢圓形到橢圓形,常綠,邊緣全緣或稍顯波狀,無毛,先端銳尖或圓形,有時短尖,基部圓形到楔形,平行葉脈。花苞從蓮座狀葉的中心長出,直立,長15-30厘米,具6-18片卵形到長橢圓形苞片狀葉。花序頂生,穗狀花序,多花,通常在花期後拉長;無苞片。花無梗,近輻射對稱,小;花被片通常3,很少4,白色,絲狀,蒴果近倒卵球形。分布於中國廣東省北部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長在海拔300-500米的森林苔蘚下或路邊潮濕的岩石中。

南嶺白絲草是距十萬大山白絲草後發現後中國新發現的第二種仙杖花屬植物,為後續石門台白絲草、九萬山白絲草的發現提供了借鑑,具有較大的科研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嶺白絲草
  • 拉丁學名:Chamaelirium nanlingense (L. Wu, Y. Tong & Q. R. Liu) N. Tanaka
  • 別名:Chionographis nanlingensis  L. Wu, Y. Tong & Q. R. Liu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百合目
  • 藜蘆科
  • :仙杖花屬
  • :南嶺白絲草
  • 命名者及年代:(L. Wu, Y. Tong & Q. R. Liu) N. Tanaka,2017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在2013年南嶺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植物調查中,中南大學林學院的吳磊教授和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童毅華研究員收集到一種新的仙杖花屬植物,也有近放射線形的花和規則的花被片,將其命名為南嶺白絲草,其中拉丁學名nanlingensis詞源義是指其類型所在地,即中國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雌雄同體;根狀莖短,無毛,具許多纖維根;葉基生,蓮座狀,葉柄,長橢圓形到橢圓形,常綠,1.5-4.5(5.5)厘米長,1-2.5厘米寬,邊緣全緣或稍顯波狀,無毛,先端銳尖或圓形,有時短尖,基部圓形到楔形,平行葉脈
花苞從蓮座狀葉的中心長出,直立,長15-30厘米,具6-18片卵形到長橢圓形苞片狀葉。花序頂生,穗狀花序,長9-15厘米,多花,通常在花期後拉長;無苞片。花無梗,近輻射對稱,小;花被片通常3,很少4,白色,絲狀,8-12毫米長,規則;雄蕊6,近2輪;花絲不生,外輪1-1.3毫米長,著生在花被片之間,內輪稍短,著生在花被片基部;花葯基生,近心形卵形到近球形,外緣;花柱3,短線形;蒴果近倒卵球形,長3-4毫米,寬約1.5毫米,3室。

近種區別

以前,南嶺白絲草的標本以前被誤認為是相當廣泛分布的白絲草Chionographis chinensis K. Krause),但它很容易與後者區分開來,因為南嶺白絲草的花幾乎是放射線對稱的,花被片通常為3,很少為4,絲狀,規則(相對於花顴對稱,花被片上部3或4;下部2或3,有時無)。南嶺白絲草與十萬大山白絲草Chamaelirium shiwandashanensis Y. F. Huang & R. H. Jiang)在其放射線對稱的花瓣和規則的花被片上相似,但在花被片數量為3上不同,很少有4(相對6),不等長(相對規則)。在絲狀花被片方面,南嶺白絲草在形態上也與Chamaelirium koidzumian相似,但不同之處是苞片狀的葉片橢圓形到長橢圓形(相對於線形到披針形),花近輻射形(相對於左右對稱的),花被片3,很少4,絲狀(相對於6,下部2或3非常短或縮短)。南嶺白絲草及其近緣種的形態差異見下表。
三個物種詳細比較
特徵
南嶺白絲草
十萬大山白絲草
Chamaelirium koidzumian
葉片
圓形到橢圓形,長1-4厘米,寬0.8-2厘米
匙形或倒卵形,長2.5-12厘米,寬0.8-3.5厘米
橢圓形或有點卵形,鈍,長0.8-7厘米,寬0.6-3厘米
葉柄
長0.5-2厘米
無柄
長0.6-6厘米,纖細
苞片狀葉
橢圓形或長橢圓形
長橢圓形至長圓形
線形至披針形
花瓣
近輻射對稱的
輻射對稱的
兩側對稱的
花被片
3,很少4,絲狀,規則
6,絲狀,規則
6,絲狀,有2-3片較短或退化
花絲
不規則的
規則的
不規則的

產地生境

南嶺白絲草只分布於中國廣東省北部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嶺白絲草生長在海拔300-500米的森林苔蘚下或路邊潮濕的岩石中。

主要價值

南嶺白絲草是距十萬大山白絲草後發現後中國新發現的第二種仙杖花屬植物,為後續石門台白絲草、九萬山白絲草的發現提供了借鑑,具有較大的科研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