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岩扇鼓

南岩扇鼓

南岩扇鼓是一種流傳在高邑縣的中國民間舞蹈,因用做道具的鼓似酷似團扇而得名。它具有明快、活潑、詼諧、風趣的藝術風格,深受民眾喜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岩扇鼓
  • 地位:在高邑縣的中國民間舞蹈
  • 藝術風格:明快、活潑、詼諧
  • 性質:文化瑰寶
形狀,歷史,流派,

形狀

南岩扇鼓的鼓面為圓形,鼓柄下端彎成雲了鉤狀。鉤在左、中、 右三處各吊三個鐵環,共九個鐵環,鐵環表面突起螺旋狀棱形花紋。正如老藝人所說:“扇鼓扇鼓圓又圓,上吊下墜九連環”。

歷史

作為一種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扇鼓在漢代稱鼓或舞,在明清兩代形成為遍及城鄉各階層、民眾 性很強的一種自娛性藝術形式。扇鼓舞原是作為乞討的輔助手段而存於一部分乞者之中的,人稱“唱門餮兒”。扇鼓開場詞云:“扇鼓扇鼓圓又圓,上吊下墜九連環。雖然不是值錢寶,我靠扇鼓計吃穿。”
扇鼓的初級階級是乞者手執扇鼓並即興編些唱詞,在人家門口敲打演唱,求取施捨。久之,有人發現人們很喜歡扇鼓,於是便採取以表演扇鼓為謀生的手段,利用自己的演唱換取人們施捨的食物或零錢。雖然收入微薄,但比起沿門乞計的“唱門餮兒”來,從人的尊嚴方面講畢竟略勝一籌。也有一部分搞封建迷信活動的巫婆神漢利用這一形式進行跳大神活動。由於演唱目的和形式的變化,競技性也日漸提高。首先是改變簡單的演唱和動作的原始狀態,逐漸形成較為複雜的場圖。如“雙人八字”、“三人八字”和“五人剪子股”等,並改單人表演為雙人和多人表演。角色著裝也逐漸由著生活便裝改為穿戲曲服裝。如男的扮成戲曲中的老醜,女的扮成彩婆。經過多年的演變, 扇鼓終於由簡單的乞討形式而改變為一種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形式。表演者也由求乞變成賣藝,為後來轉化為民眾性的自娛藝術奠定了基礎。
解放後,人民成了生活主人,“扇鼓”藝術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不再有人以此謀生,但人們喜歡它,因而在民眾中廣泛流傳開來。

流派

扇鼓藝術發展很快,且已形成了若干不同流派。有文扇鼓,以說唱為主;有武扇鼓,以跳動為主。既有獨唱和對歌形式的《十二月》、《丟戒指》和有角色、有人物、有情節的《二姑娘騎驢王小趕腳》節目,還有以說唱形式出現的《呂蒙正趕齋》,以載歌載舞形式出現的舞蹈性很強的《撲蝴蝶》和《四輩上工》節目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