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落葉
灌木 ,高達15米,分枝密,通常具細刺,刺長5-8毫米;小枝細弱,圓柱形,有稜,幼時被柔毛,一年生枝紫褐色,無毛,老枝灰褐色,散生長圓形皮孔;冬芽三角卵形,先端圓鈍,無毛,紫褐色。
葉片 寬倒卵形至倒卵狀長圓形,長2-6厘米,寬1-4.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下延連於葉柄,邊緣有不規則重鋸齒,頂端常有3或稀5-7淺裂片,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具稀疏柔毛,沿葉脈較密,以後脫落,葉脈顯著;葉柄兩側有葉翼,長約4-15毫米;
托葉 大形,草質,鐮刀狀,邊緣有齒。
傘房花序 ,直徑2-2.5厘米,具花5-7朵,總花梗和花梗均被柔毛。花梗長約1厘米;苞片草質,披針形,條裂或有鋸齒,長8-12毫米,脫落很遲;花直徑約1.5厘米;萼筒鐘狀,外被長柔毛,萼片三角卵形,長約4毫米,約與萼筒等長,先端尾狀漸尖,全緣或有齒,內外兩面均具柔毛;
花瓣 近圓形或倒卵形,長6-7毫米,白色,基部有短爪;
雄蕊 20;花葯紅色;花柱4-5,基部被絨毛。果實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2厘米,紅色或黃色,常具有宿存反折萼片或1苞片;小核4-5,內面兩側平滑。花期5-6月,果期9-11月。
主要變種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小葉野山楂 Crataegus cuneata var.tangchungchangii (F. P. Metcalf) T. C. Ku et Spongberg
(F. P. Metcalf) T. C. Ku et Spongberg,2003
參考資料來源:
產生生境 分布於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江蘇、浙江、雲南、貴州、廣東、廣西和福建。生長於海拔250-2000米的山谷、多石濕地或山地灌木叢中。對環境要求低,在路邊、溝邊以及貧瘠的坡地均可生長。
野山楂 繁殖方法 野山楂既可以通過嫁接繁殖,也可以播種繁殖。採用嫁接方式時,一般選擇山楂樹做砧木,嫁接時間為6月下旬至7月下旬。考慮到方便栽培與管理,一般採用播種種植。
將篩選後的種子埋於半乾半濕的沙子裡(以手抓成團,放下不散為宜),3-5天,有少數種子出現芽頭即可播種。苗圃地塊要施足底肥,每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施100千克腐熟餅肥和3千克氮磷鉀複合肥。種子播入土中3厘米左右,然後在上面加蓋塑膠地膜。一般一周或8天左右出苗,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揭去地膜,長到3-4片真葉時,進行分苗培育,密度控制在每畝地1.5萬-2萬株,分苗滿兩個月時要根據天氣狀況及時補充土壤水分,當株高達到20厘米後,每個月都要澆一次水,並進行打頂和摘去基部的分杈細枝。
栽培技術 移栽時間選擇在秋後落葉至芽萌動前,栽培行距為2-3米,株距1-1.2米,每畝移苗110-150株,栽植後截去35厘米以上部分的梢頭。進入孕花期要及時補充氮肥,結合灌溉每畝地施用尿素10-15千克。野山楂的果實到了8月中旬至9月上旬變紅,表明進入成熟期,果實完全變紅就可以採收留種。
病蟲防治 病害 花腐病: 遇到花腐病發生,可用25%奧寧稀釋2000倍噴施,或用21%諾星1000倍稀釋液噴施。
白粉病: 對野山楂的危害也不常見,一旦發生白粉病,可以噴施10%
苯醚甲環唑 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防治效果顯著,也可以噴施15%粉銹寧1000倍稀釋液或2%抗黴菌素水劑200倍稀釋液。
蟲害 金龜子: 針對金龜子的危害,可以用50%
久效磷 或50%的磷胺噴灑樹盤土壤,或者用2.5%的功夫菊脂2000倍稀釋液於傍晚時噴施在樹體上,均能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刺蛾: 對刺蛾的防治,可以用90%的晶體敵百蟲1000倍稀釋液噴施,或用80%的敵敵畏乳油1500倍稀釋液噴施,效果均不錯。
主要價值 野山楂能夠有效降低血壓和膽固醇含量,從而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產生。食用野山楂還能起到軟化血管,防止肘動脈硬化以及活血化淤的作用,可以緩解患處的淤血凝集狀態,因此,中醫臨床上處理冠心病、心絞痛以及胸痛等疾病時,往往會在處方中使用野山楂成分,如果沒有野山楂就用山楂代替。此外,野山楂還是一味開胃消食的良藥,能有效防止食物在體內淤積,促進胃腸道蠕動,增加食慾。
野山楂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藥食同源植物,改良後的野山楂與常規山楂味道沒有區別,且有效成份黃酮總量高於常規山楂,既可作水果食用,也可以加工成果脯蜜餞。對心血管病人來說,既是鮮美水果,也是“可口”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