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是中國神話中所說的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有著悠久歲月的揚美古鎮魁星樓,體現出了南寧的歷史文化特色,是南寧保存較好的文化遺產珍藏,1996年被列為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這座集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於一身的道觀建築,宏偉壯觀、古樸典雅、古今兼得,令人神往,散發出中華民族傳統的精神、氣質、神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寧魁星樓
- 成就:1996年被列為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
- 創立:公元1736
- 高度:15.3米
起源,現狀,地圖信息,
起源
魁星樓始建於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於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重建,已有300年歷史。該樓坐落在揚美古鎮東北面,在一株百年木蘭樹的綠陰映襯和濃郁的蘭花香味的薰染中,魁星樓矗然而立,令人注目。
魁星樓為重檐歇山頂閣樓結構,青磚、藍瓦、紅檐。整座樓呈方形,頗像帝王之玉璽,故人稱“帝印”。檐頂黃色琉璃瓦,金頂銅鑄,飛檐翎角,雕花刻獸。檐口及屋脊、高牆均飾以古色古香、精美細膩的圖案、壁畫。上有鑲龍正脊,背脊嵌有火焰金球、魚尾飛龍,古樸傳神。魁星樓高15.3米,面闊三間約10米,進深四間約10米,置有走廊,採用穿斗式木構架,分上下兩層及閣樓,樓內四根立柱銜接二樓,貫通三層閣樓。三樓正面直徑一米的小園窗頂鑲嵌著寫有“魁星樓”三字的鎏金匾額,熠熠生輝,十分醒目。樓內有一楹聯曰“猙獰面貌迎風雨,正大身影立地天”,體現了人們對魁星樓神明的渴望和敬畏和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
魁星樓一樓原供有“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即關帝神像。《三國演義》中將關雲長描繪成英雄,遊客耳熟能詳。二樓供奉有“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即文昌帝君之神像。文昌又稱文曲星,原為古代對斗魁六星的總稱,後被道教奉為科舉士子的守護神。該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很高,《歷代神仙通鑑》稱他“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間壽夭禍福,下主十八層地獄輪迴”。三樓設有道教和民間所傳的掌管文人命運的神——魁星。魁星原為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稱,名“奎宿”。道教尊其為主宰文章興衰的神。漢代《孝經緯·授神契》有“奎主文章”之說,後世逐建奎星閣以崇祀之。顧炎武《母知錄·魁》:“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也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頭部像鬼,一腳向後翹起,如魁字的大彎鉤,一手捧斗,像“魁”字中的“斗”字,一手執筆,相傳它用筆點中者即是中舉之人,有“獨占鰲頭”之說。由於人們對“魁星”予以神格化,魁星就成了科舉時代人們祀奉的一方神聖,使得威嚴傲慢的州官縣衙和倜儻不凡的文人雅士,乃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尋常百姓皆對之頂禮膜拜,爭相崇祀。
名樓軼事 古今有之
揚美古鎮先人重教尚文,且經濟較為發達,集資興建了魁星樓。因為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生日,每年逢其誕日都舉行“文昌會”進行祭祀活動,風氣甚盛。也許是偶合,也許是風氣薰陶,古鎮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出了6個進士、12個舉人和30多個貢生,這種情況即使在文化發達的中原地區也是不多見的。
與魁星樓傳說有淵源的名人軼事不少。
梁德顯,揚美共和街人,出生在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自幼勤奮好學,天資聰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在省城鄉試上奪得舉人第一名,成為解元。本當前往京城應試,因家事羈絆,不能成行,失去機會。3年後,第二期鄉試,梁德顯文思泉湧,再次取得頭名,因為兩次皆為第一,絕無僅有,故人稱“廣西清代第一解元”。
現狀
榮膺解元的梁德顯到魁星樓還願禮拜時,他深感文運昌盛中只要努力讀書就有望走上仕途。滿懷激越之際,他揮筆在魁星樓神像頂上橫樑題書“文明”兩字,以鼓勵鄉中子弟修身明理,奮發攻讀。他登上樓閣,極目遠眺,即興吟誦出“文閣登臨望紫霞”詩句,古鎮人遂使“閣望紫霞”成為揚美八景之一。
辛亥革命前夕,廣西會黨首領、孫中山先生的密切追隨者、國民黨元老之一黃興,王和順及黃明堂等以遊覽觀光作掩護,避開官府耳目,在魁星樓開會部署鎮南關起義及桂南各地推翻清朝的革命武裝鬥爭。魁星樓又成為今日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
地圖信息
地址:屯淥村二隊2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