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道教有符籙派、淨明道和內丹派南宗、東華、神霄、清微等道派。統治者對待道教的態度,和北宋基本一致。由於當時國力羸弱,遞受金人和蒙古人的侵襲,為求消災免難,保國延祚,更寄希望於神靈的護估。故高宗趙構倉皇南渡後,即積極營建宮觀,延攬羽流,並常去宮觀參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宋道教
- 分類:符籙派、淨明道和內丹派等
- 時代:南宋
- 教派:道教
簡介,派別,茅山宗派,靈寶派,金丹派,統治者態度,積極營建宮觀,史書記載,宋末元初的道教,
簡介
南宋道教:南宋統治者對道教不再象真宗、徽宗那樣狂熱,南宋高宗還對徽宗崇道的流弊作了糾正。對道教的管理也加強了,建立宮觀,道士出家等皆有嚴格限制。但統治者對道教仍然信奉,並將崔府君、四聖真君作為皇室保護神而加以崇祀,以庇佑其半壁河山。道教法術同樣獲得統治者信賴,加以運用,凡遇災禍或節慶,都命道士做法事,以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南宋統治者對道教倫理思想大加提倡,比如宋理宗推薦道教勸善書《太上感應篇》給社會,親筆為其刊本題寫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勸人行善做好事,免遭神靈報應。經統治者提倡,《感應篇》廣泛流行於社會上,繼之而起,形成了一批道教勸善書,以收拾人心,維護社會秩序為使命。南宋統治者對於道教,不外也是利用它的教化功能,安定社會,鞏固皇權。
派別
茅山宗派
茅山宗在南宋,共立十五代宗師,這些宗師雖不乏以道術名世,受到朝廷徵召賜號,但除蔣宗瑛外,皆無著述傳世,在教義的發揮上,較茅山宗鼎盛的隋唐時代已呈衰退之象。南宋時茅山宗在道教中已不居主流地位,這一地位已由龍虎山張天師道所取代。
南宋高宗、孝宗、寧宗、理宗等對張天師道都十分崇奉,除了大修龍虎山上清宮,又優禮天師。尤其是理宗時期,加封張陵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欽定龍虎山為江南符籙道派的統領,主管三山符籙,龍虎山張天師道此取得了統領符籙諸派的顯赫地位。
靈寶派
閣皂宗是由靈寶派衍化而來,或者說就是靈寶派進入宋元後的另一名稱。靈寶派道士多活動於民間,罕見有受朝廷徵召賜封的高道,其影響和地位故不及茅山、龍虎二宗。南宋時,靈寶派在民間影響較大,以江西閣皂山為本山,但傳行靈寶法者不僅僅是職業道士。
金丹派
南宗:兩宋金元時,道教內丹學空前興旺,出現了以煉內丹為宗旨的道派,流行於南宋的金丹派南宗是其代表之一。所謂「南宗」,嚴格地說是內丹的一個學派,師法宗承張伯端《悟真篇》,主張大隱混俗,不倡出家,與全真道不同。南宋時,南宗一派凡四傳。第一傳陳楠,為張伯端三傳弟子。從張到陳,並無教團組織和本派宮觀,僅在個別人中以丹訣秘傳。第二傳白玉蟾,為南宗教團的創建者。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五代,被南宗尊為「南五祖」。第三傳有彭耜等。第四傳有李道純等。張伯端之後,南宗在修煉上可分為重內丹傳統與重禪道融合兩大類,重內丹一類又分清修、雙修二派,重禪道融合一類以揉合釋道二家的「以心契道」說為理論基礎。入元之後,南宗教團力量弱小,合流於全真、正一派而消失。
統治者態度
積極營建宮觀
南宋統治者對待道教的態度,和北宋基本一致。由於這時國力羸弱,遞受金人和蒙古人的侵襲,為求消災免難,保國延祚,更寄希望於神靈的護估。故高宗趙構倉皇南渡後,即積極營建宮觀,延攬羽流,並常去宮觀參拜。他在戰敗之餘,驚魂未定,即在錢塘修建了顯慶觀以處羽流。1147年(紹興十七年)又再度重修,並派專人主管教門公事,復賜緡錢,為之置田產以增齋供之費。1127年(建炎元年)五月,在他即位之日,即效法宋真宗下令於江寧府建景靈宮“以奉聖祖及聖祖母”;及定都臨安(今杭州)之後,又於十三年二月,在都城修建景靈宮用以奉安累朝神御。次年在杭州西湖修建延祥觀以奉四朝真君。1146年(紹興十六年),高宗下令在全國各地廣建報恩光孝觀,以奉佑陵神御。十七年十月,詔建太一宮於行在。次年,又增建了明離殿。住宮道士每歲給糧五百斛,其後又詔市嘉興田三十頃,以為道糧。二十五年,高宗奉皇太后之命,調動軍隊修復臨安洞霄宮,建昊天殿、鐘樓、經閣;修建三茅觀,並派道士蔡大象專門管理觀事。高宗還常親自召見道流,或賜錢物,或贈封號,或授官爵,或書寫道經以賜。他還任命許多大臣為宮觀使或宮觀提舉。這一作法又為南宋諸帝所承襲。孝宗趙眘還以自己的模樣作為塑造道教神像的“樣板”。據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誌》甲集卷二記載:“佑聖觀,孝宗舊邸也……1176年(淳熙三年)建,以奉佑聖真武靈應真君,十二月落成。或曰真武像,蓋肖上御容也。”
史書記載
據《宋史·孝宗本紀》載:自佑聖觀落成以後,孝宗幾乎每年都要前往參拜一次。光宗趙惇在位時間很短,他登極之後,即急忙興建玉清昭應宮,規模務求宏大,工藝務求精緻。寧宗趙擴對道士張道清、包道成、張成果、王景溫、張可大等均甚寵愛,他還親自為顯慶觀題額,繼孝宗之後進一步掀起對真武的崇拜。1209年(嘉定二年),頒布《誥詞》以宣揚其神威,並特封為“北極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福德真君”。在理宗趙昀當政時,蒙古已統一了北方,並向南方步步逼近,南宋王朝處於“疆土日蹙”、“國勢阽危”之中,為了維護趙宋王朝的統治,他在崇尚理學的同時,仿效其前代君主加強崇道措施。其辦法也不外乎為一些神仙人物和道派祖師以及死去的重要道士賜贈封號,對於當時健在的一些道派首領,除賜贈封號外,還委以官職,以示崇敬。如1239年(嘉熙三年)召見三十五代天師張大可,命其提舉三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賜號“觀妙先生”。對茅山道士易如剛特賜“妙寶先生”等等,並不顧民窮財匱,繼續興建和擴建宮觀。理宗對道書《太上感應篇》特別感興趣。1233年(紹定六年),在他的授意下,由太乙宮道士胡瑩微負責刊印,理宗親自書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字列於卷首,並由名儒真德秀代作序和跋,宰相鄭清之作贊文,廣為傳播。後來道教勸善書的興起,當與此直接有關。
宋末元初的道教
度宗趙禥即位之後,趙宋王朝已面臨土崩瓦解之勢。而度宗仍在宮中設內道場,為僧道大發度牒。1270年(鹹淳六年)八月,蒙古軍攻圍襄樊甚急,宰臣賈似道仍“日坐葛嶺,起樓閣亭榭,作半閒堂,延羽流塑己像其中,取宮人葉氏及倡尼有美色者為妾,日肆淫樂”。①而道士安世通、徐通明、饒松等,則在此危亡關頭挺身而出,以捍衛趙宋王朝為己任,置生死於度外,為之奔走呼號,最後甚至不惜以身殉國。他們斥責當時那些屈膝求榮的“士大夫皆酒缸飯囊,不明大義”。②他們的忠義行為自然不免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也反映了道教上層化以後與封建統治者的血肉聯繫。南宋道教除舊有的龍虎天師、茅山上清、閣皂靈寶等三山符籙之外,其時自稱獨得異傳而別立宗派者甚多,主要有從天師道衍化而來的神霄派,由上清派衍化而來在民間影響較大的清微派,由天師道衍化而來的天心正法派,從靈寶分化而來的東華派和淨明派。此外,還有白玉蟾所創的所謂金丹南宗者。入元以後,分別與金真道和正一派相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