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恭帝

南宋恭帝

南宋恭帝,名趙顯(公元1271——1323年),度宗子。度宗病死後繼位,在位僅2年(1274——1276年),南宋第七位皇帝。被元軍虜後送西藏為僧,又被冤殺。終年53歲,葬處不明。

基本介紹

  • 本名:趙顯
  • 別稱:南宋恭帝
  • 所處時代:南宋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時間:1271
  • 去世時間:1323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個人作品,軼事典故,

人物生平

宋恭帝趙顯(1271——1323年),宋朝第十六位皇帝(1274——1276年在位),沖齡踐阼,在位僅2年,得年53歲,無廟號。他是宋度宗次子,全皇后所生,宋端宗趙昰之弟,宋末帝趙昺兄。1276年2月投降元朝後,封為“瀛國公”,又被迫剃髮出家,後因文字獄被賜死。
曾封為嘉國公。度宗病重時,賈似道反對立楊妃所生度宗長子趙昰繼位,度宗只得按賈似道的意思立趙顯為皇太子。度宗於鹹淳十年七月九日(1274年8月12日)病死後,他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德祐”。
恭帝即位時,年僅4歲,由謝太皇太后主持國政,初年實際上仍由賈似道專權。
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十二月攻下鄂州後,沿漢水長驅直入,沿途宋將紛紛降元。太學生和群臣上表,一致要賈似道親自督師抗元,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賈似道又被大敗於丁家州(今安徽蕪湖),宋軍主力盡喪,元軍勢如破竹,進逼臨安。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恭帝隨謝太皇太后投降。二月,他和母親全太后及隨從被押離臨安北上,五月到達大都,被元世祖忽必烈降封為瀛國公。公元1282年,恭帝又被遷居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西北石別蘇克),在這裡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了解了自己過去至尊的地位和眼下屈辱的處境,心情淒傷,抑鬱不開。當南宋舊臣汪水雲被釋放回江南時,他曾作詩相送,表露了他懷念故國故土,而又無法歸去的悲苦思緒。
公元1288年,恭帝已經18歲,元世祖擔心留著他將成為後患,準備除掉他。恭帝得知這一訊息後,請求脫離塵世,永生為僧,以絕元世祖的疑慮。元世祖應允,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遣送恭帝入吐蕃,習學佛法。從此,他長期居住於西藏薩迦大寺,更名為合尊法師,號木波講師,過著清苦孤寂的廟宇生活,終日以青燈黃卷為伴,潛心於學習藏文,研究佛法。多年的苦讀,恭帝通曉了藏文,貫通了佛學,成為佛門學問僧,一度擔任過薩迦大寺的總主持。他進而從事佛經的翻譯,譯成《因明入正理論》、《百法明門論》等經文問世,被藏史學家列入翻譯大師之列。
公元1323年,恭帝因詩文而遭受文字獄之災,被屈殺。藏史學家都對他的冤死而深表同情。

人物評價

縱觀恭帝一生,就地位而論,他從南宋的皇帝被降為元朝的臣子,最後成為吐蕃的佛門高僧,不可為不奇特;就居住的地方而論,他從景色如畫的江南遷居北方的幽燕,又遷居於天高雲淡的蒙古高原,最後長期定居於西藏境內,不可謂不罕見;從相處的民族而論,他出身漢族,後和蒙古族相處,最後與藏人生活在一起,不可謂不富於傳奇性。恭帝一生的經歷,在中國列代帝王中是絕無僅有的。但是,就他本身而言,坎坷的經歷給他帶來了不幸,然而,就歷史作用而言,他卻為增進漢、蒙、藏等族人民的文化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個人作品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
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

軼事典故

據說,恭帝在西藏為僧時,一次,元朝皇族趙王經過寺院,見他年老孤單,頗為同情,留下一回族女子與他作陪,公元1320年,回女生下一子,正巧元明宗經過,十分喜愛這剛生下的嬰兒,便要了去作為養子,取名為妥歡貼睦爾,就是日後的元順帝。又說明成祖朱棣在觀看歷代帝王像時,見到元順帝畫像時驚異地說:“他怎么不像元朝列帝而像宋朝列帝?”不過,不少學者認為此說不可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