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劉昉行楷書唐范隋氏懿宗誥命卷跋

《唐范隋氏懿宗誥命卷跋》,是嶺南迄今所見最早的名人墨跡。該作品字型楷中略帶行,行筆疏朗輕鬆,高古淳樸,有書卷氣。此作是南宋政治家、著名的醫學家劉昉的代表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宋劉昉行楷書唐范隋氏懿宗誥命卷跋
  • 作者:劉昉
  • 書體:行楷書
  • 年代:南宋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29厘米,橫36厘米
基本信息,作品介紹,書法賞析,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行楷書《唐范隋氏懿宗誥命卷跋》
劉昉行楷書《唐范隋氏懿宗誥命卷跋》局部劉昉行楷書《唐范隋氏懿宗誥命卷跋》局部
【材質】紙本
【收藏機構】南京博物院收藏

作品介紹

南宋劉昉行楷書《唐范隋氏懿宗誥命卷跋》,該作品是嶺南傳世最早的墨跡。該跋內容主要是盛讚范氏功德。“文正、忠宣,盛德偉烈,忠言嘉謨,既卓然不可企及”中的“文正”、“忠宣”即范仲淹、范純仁父子,也就是《范隋誥身》中范隋的第四、第五代孫。“誥命”又稱“誥書”。“誥”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義諭眾叫“誥”,是皇帝封贈官員的專用文書。明清時期形成了非常完備的誥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關於“保姓受氏,以為不朽”,“而魯穆叔難之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是之為不朽”等語句,是有典故出處的。《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記,公元前549年,魯國穆叔(即叔孫豹)到晉國,范宣子(晉國名臣)迎接他。范宣子問穆叔古人所謂“死而不朽”之意,穆叔緘默不答。范宣子便舉出“世代為官受祿”的例子,認為自己宗氏綿延不絕,就是所謂的“不朽”。“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屬於“世祿”之列,也就是常說的家道功名富貴。穆叔隨即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世,無國無之。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他針對范宣子以“世祿”為不朽的思想提出了批評。范仲淹卻不同,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昭示了他“三立”的人生宗旨。作品落款中的“紹興壬戌中元日”,即公元1142年農曆七月十五。農曆七月十五為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佛教稱為“盂蘭盆節”,道教稱為中元節。宋代道教興盛,影響廣泛。按照時間來推算,此作應屬劉昉晚年作品。揭陽屬於潮州轄地,劉昉書法落款有時也自稱“潮陽劉昉”。韓愈曾反對唐憲宗供奉佛骨而被貶至潮州,有“夕貶潮陽路八千”之句,因而和劉昉算得上“半個老鄉”。劉昉曾蒐集《昌黎先生集》舊本,重新刊印。
從題跋中的時間來看,當時應該是宋高宗執政時期。

書法賞析

該作品字型的大小僅一厘米左右見方,瘦硬清利,無一連帶,字字清古。從筆跡來看,書家使用的是狼毫硬芒。從第一行“自”、“虞”二字的起收轉折可以看出來,鋒穎彈力極佳,以至於今日仍然絲毫畢現。從作品中,可以看到其書法有“宋四家”的影子。如從第四行的“不”字、第七行的“德”字、第八行的“遠”字可以會意米芾;第七行的“嘉”字、第八行的“可”字、第九行的“矣”字等有黃山谷之筆意。此作整體上又有蔡襄對唐楷法度的理解和過濾,以及類似“瘦金體”的清雅風姿,甚至還有些字流露出與《蘭亭》的淵源。這件作品中不乏精妙之筆,如第一行的“家”字及第三行的“之”、“有”二字等。此作整體風格秀勁清朗、自然清純。

作者簡介

劉昉(生卒年不詳),字方明,宋代海陽縣東津(今屬湘橋區)人,先賢劉允的長子。他自幼勤學多才,於公元1122年(徽宗宣和四年)考中進士,歷任禮部員外郎、太常寺少卿、夔州(今四川奉節)知州、荊湖轉遠副使、潭州(今湖南長沙)知州兼荊湖南路經略安撫使等官職,還被授予龍圖閣學士,世人因此稱之為劉龍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