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坑村位於東田鎮政府駐地北3.5公里處,村委會設在祖厝,聚落在古蹟山東麓伏牛山北麓的山谷間。有祖厝、格仔、娘仔田、畲格寮、水井口、典當、下圍、茶畲腳、牛路、尾厝、石厝、下厝、後畲等12個自然村,有16個村民小組,村民875戶、3129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安市南坑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南安市
- 人口:3129人
- 著名景點:古瓷窯遺址
- 總耕地面積:1220畝
簡介,著名遺址,
簡介
南坑村有一山,在宋時曰“南坑山”,明時呂姓在此開基,遂以此山名
取村名為“南坑”。明、清統於二十九都,民國屬燕山鄉,稱南坑村,解放初為南坑村,1958年公社化為南坑大隊,1984年為東田鄉南坑村委會,1991改稱東田鎮南坑村委會。
南坑村有耕地1220畝,主種水稻、甘薯。山地8113畝,以馬毛松為主。土特產有茶葉、水果等。域內有國小、合作醫療所。境內有宋代古瓷窯遺址20處,是全國二級文物保護區,有豐富的高嶺土礦。
著名遺址
古瓷窯遺址,位於南安市東田鎮南坑村一帶,於1977年發現,面積約20萬平方米,大多為宋元窯址,少數延續至明。遺有青瓷、白瓷、青白瓷,為閩南沿海燒制青瓷的最大規模窯場,其產品在日本及東南亞大量出土或出水。1991年3月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坑四周群山起伏,在古窯址的山坡上,雖然長著草木,然而用手一扒,竟然全是陶瓷片。堆積範圍連綿數里,面積20萬平方米,堆積層厚達1至5米,是目前閩南地區發現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窯群。
南坑窯址依山而建,出產青瓷、白瓷、青白瓷,且以青瓷和青白瓷為最多。主要產品有碗、碟、盞、洗、壺、瓶、杯、罐、盆、爐、器蓋和動物玩具等。胎骨里呈灰色、白色、灰白色,質地堅硬細膩,釉色晶瑩潤澤,釉水均勻。裝飾技法有蓮瓣、菊瓣、草葉、纏枝、斜直線、篾紋和弦紋等,風格活潑奔放,線條剛勁流暢。釉色繁多是南坑窯的一大特點,除大量燒造篦點劃花青瓷(日本稱為“珠光瓷”)外,還仿燒龍泉、官窯等多種釉色青瓷。工藝水平已經非常成熟,採用龍窯式窯爐燒造,大量採用匣缽正燒法,另有匣體復疊法,疊燒法支圈復燒等方法。
2003年省考古隊發掘整理出蘭溪寮仔山宋代窯址龍窯、南坑加冬井大宮後宋代古窯址、南坑坪壙古窯址三處。
蘭溪寮仔山宋代窯址龍窯是此次發掘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前半部分(約10多米)因建有一個磚瓦場而被切斷,後半部發掘出了46米,窯底及遺蹟保存較好。該古窯址都是燒青白瓷,主要品種有碗、盤、杯、爐、水注之類,器型、花紋規則,連窯具都很規則;尤其是水注製作工藝比較高,此次出土的就有一種很精美的水注——鳳首水注。
南坑加冬井大宮後宋代古窯址共發掘了3段,長度約30多米,窯尾雖被破壞,窯頭卻保存相當完好。該窯址主要燒青白瓷,產品以盒為主,其它也有碗、盤、爐等。該窯址出土的盒類實物尤其精緻,據稱與“南海一號”沉船中打撈出來的盒子幾乎一模一樣。
南坑坪壙古窯址窯爐遺蹟保存較好,下層燒青白瓷,上層燒青瓷(又稱珠光青瓷)。印證了青白瓷比珠光青瓷出現得更早,解決了考古界長期爭議的“哪一個出現得更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