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姜社區
- 所屬地區:山東青島
- 地理位置: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
- 人口:6500餘人
社區歷史,社區經濟,社區變更,
社區歷史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南姜社區
姜哥莊原有“姜姓、曹姓始居此町”。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王姓來時,姜姓已絕戶,曹姓也僅剩幾個孤寡老人。王姓始祖憫姜、曹的衰微,遂將村子“命名”為“姜哥莊”,並慨然承擔了對曹姓老人的養老送終,而且每逢年節都要到曹家祖塋拜奠,此風一直延續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曹家塋被平毀。
王氏先祖在煙臺山前狹長的台地上,選擇了依西山、傍後河、出谷口、臨大海的安全地帶定居,既不怕大河下游洪水成災,也避開了谷口狂風肆虐,更勿懼海水倒灌;另外對於防範“寇警”更有充分的預警時間——前有烽台(鳳凰山)、後有煙臺山,有寬廣之空間可供避難。後來這塊地方被稱為“崖下”,也就是北姜、西姜。
東姜的曲姓來得較晚,緊挨著王姓住地的東崖坡上居住,俗稱“東崖”。
南姜曲姓與東姜曲姓不同宗。南姜曲姓始祖因為來得晚,只好在東崖坡的南頭,接大河、捱谷口、近大海的地方住下,俗稱之為“南頭”。
為了敦睦相親,姜哥莊三大姓氏按爺們弟兄論行排輩,相互親如一家的稱謂使他們團結友愛。或因遷來早晚,或與最初的聯姻有關,東姜曲氏和南姜曲氏比崖下王氏小二輩,即其始祖與王氏第三代為同輩弟兄,這種倫序延續至今。
姜哥莊北有一山,是明朝時防倭置煙墩處,名曰煙臺山,其東聯小嶗山,西扯石灣村和午山,海拔269米。
這裡有四座廟宇,為“關帝廟”、“觀音廟”、“財神廟”、“文昌閣”,都坐落在崖下大街上。這四座廟在20世紀50年代被毀了神塑,20世紀60年代被拆除(觀音廟毀於2000年)。
姜哥莊村東南、秫子礓海邊的石山上有“滄海觀”(海廟),其為嶗山“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八觀”之一。該觀始建於明朝崇禎七年(1634年),清朝乾隆五年(1740年)、光緒十二年(1886年)先後重修。該觀院內栽植的兩株銀杏和一株耐冬,已有360餘年歷史。1965年冬該觀的塑像、壁畫被毀。1998年7月嶗山區人民政府公布滄海觀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對該觀的房屋進行了重修,並陳列了部分文物。滄海觀屬道教全真二世祖郝大通所創的華山派,與太平宮、華樓宮、上清宮等廟宇為同一派系。不同的是該觀的供奉神明,同周邊漁村漁民們的信奉和寄託密切相關,對當地的生活習俗及一些社會活動有一定的影響。1995年以來,由沙子口街道辦事處組織,“四姜一灣”出資,每年正月十三日都在滄海觀西坡頂舉行焰火晚會,不僅當地居民雲集於此,而且許多市民也來這裡享受“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盛景。與以往不同的是,現在的“龍王節”少了以前封建迷信的色彩,多了現代文明的氣氛。為了挖掘整理地方傳統的海洋文化,區政府大力支持當地的歡慶儀式和文化娛樂活動,出版了研究“海廟”的畫冊和掛曆。
王氏重視讀書,代有學人。明代王氏第八世的王邦直於學無所不窺,曾得即墨的黃宗昌舉薦,於明朝崇禎十年(1637年)入朝為官。因其為人志行高潔,不入時流,不久即藉故辭官歸里,精研學問,琴棋自娛,有音樂專著《律呂正聲》一部入編《四庫全書》,獲得紀曉嵐等的極高評價。他與黃宗昌、藍田等人相友善,與著名的顧炎武堪稱莫逆。最令人敬佩和稱道的是王邦直對音樂的精湛研究和高深造詣。他研究探討音樂的原理和發展軌跡,發現了優秀的音樂作品固有的涵蓋人生、渾融天地、超越時空的大美和永恆的生命力。他對律學的識見尤其是“旋相為宮”的理論貢獻,早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大師一二百年。可以說王邦直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的音樂大理論家,是姜哥莊“敬修堂”王氏家族的驕傲,也是中國人的驕傲。清初著名詩人王士禎的《池北偶談》和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等書中對之均有記述。
姜哥莊1955年走上了互助合作化道路,1956年成立了前進農業合作社和愛國漁業合作社,1958年加入沙子口人民公社,1961年3月因生產救災將其分為東姜、西姜、南姜、北姜四個生產大隊。當時北姜有耕地470畝、山巒260餘畝,西姜有耕地533畝、山巒300餘畝,東姜有耕地586畝、山巒620餘畝,南姜有耕地717畝、山巒380餘畝。
社區經濟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人口的增長、土地的流失和漁業資源的減少,制約了姜哥莊經濟的發展。翡翠花園、錦銹花園招引了八方客人前來定居,外引內聯的各項大、中、小型企業如雨後春筍,遍布姜哥莊的四個行政村。2004年,東姜村經濟總收入2.66億元,人均收入6174元;西姜村經濟總收入2.89億元,人均收入5224元;南姜村經濟總收入2.96億元,人均收入6610元;北姜村經濟總收入2.52億元,人均收入6207元。
社區變更
根據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檔案嶗政發[2004]230號《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流清河等36個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的批覆》,由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